中元節被稱為
中元節被稱為
1、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2、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3、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易經》:“反覆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七是陽數、天數,天地之間的陽氣絕滅之後,經過七天可以復生,這是天地執行之道,陰陽消長迴圈之理,民間選擇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與“七”這復生數有關。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的盂蘭盆節設在七月十五日。
4、“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一定意義上,七月半祭祖節歸屬民間世俗,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
5、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2010年5月,文化部將香港特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中元節為什麼稱為鬼節
中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傳說中元節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傳說地宮掌管地獄之門,中元節這一天地宮開啟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所以民間要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
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在法事中,他們不單隻超度亡魂,而且更為無主孤魂和那些為國捐軀,戰死沙場的死難者施予救儕。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錢,主要是用作購買祭品之用。
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晚上為什麼不可以出門
中元節晚上其實也是可以出門的,但還是應該儘早回家,不要在外逗留太晚。
中元節儘量早些回家,夜間儘量待在家中,更要避免去那些燈紅酒綠的場所,儘量避免行房,避免吵鬧,否則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釀成禍端。
如若實在沒辦法需要在夜間外出,路上儘量不言語,不在路邊隨意大小便,不隨意往路邊吐痰,特別是有人燒過夜的紙灰堆處,不小心踩了或吐痰啥的,要在第一時間認錯並請求原諒。
夜間出門可隨身攜帶香或紙錢,實在不行的話,攜帶一盒香菸,即使自己不抽,也可以在必要的時候點燃放在路邊供養那些孤魂。
據說,在這段期間,幽冥界的孤魂野鬼都爭先恐後地來人間逍遙,找些好吃好喝的。尤其在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鬼門大開日是陽間陰氣最重的一天。
一般認為中元節最好別出門,以免撞鬼,更不能到河邊,免得不慎失足成了水鬼的替身。也有人認為,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於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
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中元節
中元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東漢後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
中元節是不是鬼節的意思 中元節為什麼被稱為鬼節
中元節是不是鬼節的意思
中元節是鬼節的意思。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兩個宗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則強調孝道;佛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中元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中元節為什麼被稱為鬼節
“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作家蕭紅在《呼蘭河傳》中曾這般描寫。
在中國民間的傳統觀念中,農曆七月神秘而幽暗,地府鬼門大開,萬鬼都從陰間來到人間,探視親友子孫、或尋求供奉,直到七月底關閉鬼門時才返回。作為禁忌,人們很少選擇在七月舉行結婚、搬家或開幕等喜慶儀式。而這個“鬼月”的高峰,無疑是“七月半”也就是被稱為“中元節”的這個日子。
那麼,將“中元節”定義為中國的“鬼節”,合適嗎?
中元節從何而來?佛教、道教與世俗的融合“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時祭,以及與之相關的祖靈崇拜。古時由於生產能力與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的確,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後自己品嚐這些勞動的果實,並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諸侯的事,然後自上而下影響到民間。起初,“秋嘗”的日期並不確定,《禮記·月令》中寫到在孟秋(農曆七月),“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後來逐漸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後——一般是立秋後第一個月圓的望日,秋氣新來的陰盛之時,對於祭祀亡靈,是個很好的選擇。
“七月半”也叫“盂蘭盆節”,這個名稱體現了該節的佛教因子。“盂蘭盆”是梵語音譯,意思是解倒懸之難。佛經中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其母死後墮於餓鬼道中受苦,目連用神通之眼看到後十分傷心,以缽盛飯運用法力送給母親吃,但是飯一到口邊即化為火焰。佛祖告訴目連,其母罪孽深重,需於每年七月中以百味珍餚果品置於盆中,供養十方眾僧,這樣的功德廣大,才能使他的母親濟度。目連依佛祖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南北朝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盛發展的時期。“目連救母”這則佛門的孝義故事,也有人說是佛經譯者根據中國孝道文化的改編,但不管怎樣,它很合深受儒家忠孝觀念薰陶的中國民眾的口味。從這個故事出發,本屬於佛教內部的佛臘日(佛曆以此為歲末,七月十六日為歲首)興起了盂蘭盆會,供佛及僧,祭祀亡靈,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因佛教文化的融入和盛行,盂蘭盆會與“七月半”的嘗新祭祖習俗合併,並開始確定了七月十五日在中國節日系統中地位。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及時記述了這一節日的新變化:“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文獻也記載,推崇佛教的梁武帝蕭衍,每年七月十五日入寺送盆供養諸佛。
而“七月半”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於道教的說法。道教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大帝”,他們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天官為正月十五上元賜福,地官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則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地官所管為地府,所檢的重點自然是諸路鬼眾了。所以中元之日,眾鬼都要離開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沒主的就遊蕩人間,徘徊在各處找東西吃。道士們在這一天講誦經文,為地官慶賀誕辰,為眾鬼超度,同時信眾們也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日超生。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也稱盂蘭節、盂蘭盆會、鬼節,
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人),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 ...
十二星座在鬼節(中元節)的禁忌
鬼節眨眼又到了,不知道大夥兒有什麼特別行動?不過玩歸玩,有些小禁忌還是要注意的,否則的話,嘿嘿,小心鬼鬼好朋友找上門來哦!
白羊座
在外面玩累了回到家,你大概會三下兩下蹭掉鞋子就投進大床柔軟的環抱吧?其實鬼鬼好朋友是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那裡的,所以你若對此不稍加留意的話,那麼好朋友這天晚上 ...
農曆傳統節日-中元節
☆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 ...
各地中元節的習俗
中元節 農曆七月十五 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 。在南方,亦稱 鬼節 。然中元節習俗[5]而,相沿至今的中元節卻在七月十四。據說在宋朝末年,人們正準備過節的時候,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節日就這樣提前了。
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 ...
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將舉辦“中元節祭祖大典”
8月14日,記者從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瞭解到,該園將於8月31日舉辦第三屆中元節祭祖活動。中元節和清明節、寒衣節並列成為國人哀悼先祖的三大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當天,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後裔前來大槐樹悼念祭奠先祖。今年中元節祭祖大典活動將在大槐樹景區祭祀廣場舉行,整個活動共分10項,並 ...
閩南習俗——中元節放火燈
橋南水月亭佛祖廟、瀛洲亭寺傳來好訊息,萬盞水燈製作已接近尾聲,不僅如此,為水燈引路的燈王和燈船(統稱水燈頭),也基本做好。記者提前打探,今年的水燈頭比往年更大、更漂亮。
按照放水燈的習俗,都要製作水燈頭進行“引路”,先於水燈下水。橋南水月亭的水燈頭是水燈王,它的尺寸比普通水燈大很多,工藝更復雜,點綴更 ...
中元節持續推廣"廣場公祭"
牡丹江4月1日訊昨日舉行的首次廣場公祭活動得到了眾多市民的認可。活動結束之後,市“三優”辦、民政局和晨報商定,中元節還將繼續組織廣場公祭活動,並將廣場公祭向社群公祭推廣,進而形成具有我市特點的祭祀文化。
民政部門有關人士表示,下一步,市民政部門將充分發揮“公益性公祭”在文明祭祀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有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