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古代的服飾與代稱+何為烏紗帽、布衣、青衣

中國古代的服飾與代稱 何為烏紗帽、布衣、青衣

  古代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服飾,人們因以不同服飾的名稱來作為不同階層的人的代稱。 烏紗帽:自南朝劉宋以來,烏紗帽便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不分貧富,都戴烏紗帽。至明初,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明史·輿服志》:“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雖然清時已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為紅纓帽,但人們仍習慣於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代稱。 簪纓:簪和纓,古時達官貴人的冠飾,杜甫《八哀詩·贈左僕射鄭國公嚴公武》:“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舊因以為做官者之稱。如:簪纓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 扌晉紳:亦作“縉紳”、“薦紳”,扌晉為插,紳為大帶。舊時高階官吏的裝束,亦用為官宦的代稱。《晉書·輿服志》:“所謂扌晉紳之士者,扌晉笏而垂紳帶也。” 黃裳:黃色表示尊貴,穿黃裳意味著臣居尊位,因而黃裳成了將做君主的太子的別稱。盧照鄰《中和樂·歌儲宮》:“黃裳元吉,邦家以寧。” 珠履:綴有明珠的鞋子。《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門賓客的代稱。李白《寄韋南陵冰》詩:“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 紈衤誇:亦作“紈絝”。古代貴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引申以稱富貴人家的子弟。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衤誇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青衿:亦作“青襟”。《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舊因以指讀書人。杜甫《題衡山縣新學堂呈陸宰》詩:“金甲相排蕩,青衿一憔悴。”明清科舉時代則專指秀才。 布衣:即平民。《鹽鐵論·散不足》說,古時普通人在八九十歲以前只能穿麻衣,這些普通人叫“布衣”。《史記·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 青衣:古時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裝。婢女亦多穿青衣,後因用為婢女的代稱。白居易《懶放》詩:“青衣報平旦,呼我起盥櫛。”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晉書·宣帝紀》:“亮(諸葛亮)數挑戰,帝(指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後作為婦女的代稱。如:巾幗英雄。 裙釵:古代婦女的服飾,因用為婦女的代稱。《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被裙釵。” 此外,還以“麻衣”作為趕試舉子的代稱,以“紳衿”作為地方紳士和在學的人的合稱,以“褐”(褐夫)作為貧苦人的代稱。軍人則以“同袍”相稱,並以“袍澤之誼”作為相互之間的友誼之稱,等等。

安居樂業與中國古代理想社會有何關係

  安居樂業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滿,也意味著管理者把社會治理得很好。

  這個成語出自《老子》 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至老死不相 往來。中國古人把人類奮鬥的生活目標定位為安居樂業。古人杜甫曾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籲求;李白感嘆縴夫生活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孫中山畢生爭取民生、民權;范仲淹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這些聖賢眼裡,只有百姓們真正實現居有定所,勞有所獲,自己內心才能真正快樂。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曾為人們描畫了這樣一個祥和的世界,那裡的人們無論老少怡然有餘樂,可謂是安居樂業的完美實現。實際上,安居樂業也並非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孟子》中有言 若民,貝JJ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乃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圈民也。焉有仁在位,閣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只要讓百姓有恆產,才能有恆心,國家才能富足,才能真正做到安居樂業。

漢服及中國古代服飾的特點

  漢服即漢族服飾的簡稱: 主要是指明末以前,在自然的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過程中形成的漢族服飾。 漢服作為一種獨立服飾體系,在歷史的傳承與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風貌,即已形成了鮮明的風格特色,並且明顯區別於我國其它民族,及世界任何一個民族的傳統服裝,更與現代服飾在制式風格上有著質的不同。 漢族服飾博大精深。因為其歷史悠久,應用地域廣泛,並在不斷的創新與融合中發展演變,使得對中國服飾研究較少的人難以把握,而作為一個大的服飾體系,不能僅以表象和簡單的制式來界定漢服,而應以其主導風格為界定標準。 所以漢服的界定標準可以用以下文字進行表述:“上溯炎黃,下至宋明,漢(先秦時期則為華夏)族人民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種明顯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如此界定漢服—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主要基於以下三點性質的考慮: 第一:漢服的民族性,即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而中國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裝不能稱為漢服。民族是個整體的概念,所以一個漢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裝,也不能稱其為漢族的傳統服飾。 第二:漢服發展的傳統性,而傳統又必須分為兩方面,即傳承性與統一性。漢服的傳承性表現在: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第三:漢服發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強制下,漢人自覺自願的情況下,通常不易被人們明顯覺察到的自然的發展,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發展的常規規律。而漢服發展的自然性,更是一個民族傳統服裝的傳承性的基礎,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發展軌跡之下的正當發展演變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透過一般的規律,向前追溯其源頭,也可以向後預測其發展方向。 以此界定下,中國古代,除了清裝外,只要是明末以前的漢人所穿的服裝,不論樣式、地域、融合、分化、發展,都可稱為漢服,而現代古戲裝,除清戲裝以外,雖然與古代有所區別,但也是依照傳統風格合理改制而來,所以也可以稱為漢服。而漢服,用肉眼是很容易將其與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包括滿裝、洋裝、現代裝)區分開的,現在這種漢服,又多被稱為“古裝(除清裝外)”。 清朝的服飾,向前追溯,來源於滿族的服飾,向後觀察,也非漢服傳統。所以雖然是漢人所穿,但不符合漢族傳統服飾的“傳統性”要素,所以不能劃入漢服範疇;而今天漢人所穿的服裝,其源流主要是來自西方,“唐裝”馬褂、旗袍等主要(要分清主次)源流來自滿族的傳統服裝,所以不能稱為:漢族的“傳統服裝”。即要分清,一個漢族人所穿的服裝和漢民族整體的傳統服裝之間的區別。


中國古代建築現代建築的對比

  第一、 建築是建築物與構築物的總稱,是人們為了滿足社會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質技術手段,創造的人工環境。建築是文化的一種延續。   第二、 材料不同,中國古建築是以木材為主,以土、磚、瓦、灰、砂、石等天然的或手工製備的材料為輔的木構架建築;中國現代建築受西方國家的影響,採用的是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而且現 ...

中國古代王的區別

  在秦之後的帝國制下,帝是指皇帝,最高統治者,王是皇帝封在某地固定在哪個地方的同姓或異姓王。   在漢朝、魏晉等時代,有固定封地,是介於封建制和帝國制之間的階段,那個時候的王還有王國的獨立性,後來眾所周知藩王叛亂是每個朝廷最頭疼也最擔心的事情,後來的王變成了親王,變成了王爺,有自己的府邸,有封賞,但沒有自己 ...

中國古代科技西方科技的不同

  1、中國古代科技重經驗,西方科技重實驗。 中國古代科學從內容上看主要是應用科學,經驗的總結,缺乏理論探索,還處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認識。而西方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   2、中國古代科技重綜合,西方科技重分析。 ...

中國古代十大男寵之審食其宏孺

  男寵吹吹枕邊風,左右當朝太后和皇上的思想,影響他們的決定,真的也是無能加昏庸的主權者。今天就讓民族文化帶我們看看審食其、宏孺的故事吧。   審食其,是劉邦的同鄉,沛縣人。劉邦自立沛公後,將父親劉太公託付給兄劉喜和審食其。高祖二年(前205年),漢王劉邦敗於西楚霸王項羽,丟棄妻子逃走。劉邦之妻呂雉(呂后)、 ...

中國古代園林的起源發展

   殷商時期   園林的最初的形式是囿。囿是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築臺而成的一種遊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諸侯狩獵遊樂,如周文王“靈囿”。 ...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服飾圖案

  服飾圖案源於生活,服飾圖案形成於人們的觀念,因而,作為源於生活和形成於觀念的服飾圖案,自然也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們的觀念的提高而不斷髮展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 下面是從商周時期到近代中國服飾圖案的發展狀況 ★ 商代服飾圖案 ★ 周代服飾圖案 ★ 戰國時期服飾圖案 ★ 漢代服 ...

以故宮例說說中國古代建築特點

  整個故宮,在建築佈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同時達到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