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程式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程式

  1、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2、鄉試。鄉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中者方能應府試。元代在行省舉行,但腹裡則分別在河東、山東二宣慰司和真定、東平、大都、上都四路舉行,共17處。考試分兩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試兩場,漢人、南人榜試三場。明、清兩代定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凡本省生員與監生、廕生、官生、貢生,經科考、歲科、錄遺合格者,均可應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欽派。中式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稱為經魁,第六名稱為亞魁。中試之舉人原則上即獲得了選官的資格。凡中式者均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3、會試.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處,比試科藝。由禮部主持,在京師舉行考試。會試在北京內城東南方的貢院舉行。會試的主考官4人(明代為2人)稱總載,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部都請派充。會試取中者稱“貢士”又稱為“中式進士” ,第一名稱“會元”。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錄取。清代無定額,每科自百餘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錄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錄取的名額,以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應殿試。

  4、殿試。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5、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試帖詩等。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略仿宋代的經義,但是措辭要用古人口氣,所謂代聖賢立言。結構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稱為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有哪些名次

  1、同進士出身,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

  2、舉人,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

  3、解元,生員參加鄉試;

  4、會元,舉人參加會試;

  5、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被稱為連中三元,考上為貢士;

  6、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錄取三百名為貢士,會元、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

  7、貢士,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皇帝委派大臣主管殿試,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明、清殿試,分為三甲;

  8、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

  9、進士,參見殿試條,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副總裁,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

  10、生員即秀才。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稱號有哪些啊

  1、縣試(由知縣主持);

  2、府試(由知府主持);

  3、院試(由朝廷委派學政主持);

  4、鄉試(一省範圍內,參加者必須為“秀才”,考試及格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5、會試(全國範圍內,三年舉行一次,地點在北京貢院即如今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員”);

  6、殿試(地點在故宮保和殿,由皇上親自主考,考試者必須是貢士,考中者叫‘進士’,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如果一個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考第一名,就叫“連中三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四階段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四階段如下:   1、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2、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取得參加中央一級的會試的資格。第一名叫解元。   3、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 ...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什麼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 ...

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什麼

  1、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做“探花”。   2、“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而後在北宋開寶六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 ...

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是在什麼時候

  不同朝代時間不一樣。   1、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2、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那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呢?   童生,第一級縣試,是剛開始學習的小孩。   秀才,第二級府試,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   舉人,第三級院試,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貢士,第四級鄉試,參加全國 ...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

  1、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2、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   3、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   4、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 ...

古代科舉考試前三名叫什麼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1、狀元也稱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2、榜眼是科舉時代對殿試第二名的美稱。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