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1、狀元也稱鼎元,殿元,是科舉制度中的最高榮譽,是在最後一關考試中,得到進士第一名的名稱,類似今天高考的榜首。文科的是文狀元,另外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2、榜眼是科舉時代對殿試第二名的美稱。
3、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
1、第一名的叫做狀元。
2、第二名的叫做榜眼。
3、第三名的叫做探花。
4、第四名的叫做進士。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殿試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三者合稱三鼎甲。
殿試,為宋、元、明、清時期舉行的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
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為常制。
1、古代科舉考試中殿試的第三名叫做“探花”。
2、“探花”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對位列第三的舉子的稱謂,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在唐代的科舉時就已經出現,但當時並非是指殿試進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種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而後在北宋開寶六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試製度,即於禮部試之後,皇帝再次親試 ...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 ...
不同朝代時間不一樣。
1、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2、明、清兩朝,鄉試時間在陰曆八月份,會試在陰曆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
科舉是我國古代首創的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那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呢?
童生,第一級縣試,是剛開始學習的小孩。
秀才,第二級府試,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
舉人,第三級院試,秀才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
貢士,第四級鄉試,參加全國 ...
1、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2、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
3、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
4、經皇上親監考,這級考試叫"殿試",中者為進士,前三名為鼎賈三元,考中第一名 ...
1、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
2、鄉試。鄉試,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中者方能應府試。元代在行省舉行,但腹裡則分別在河東、山東二宣慰司和真定、東平、大都、上都四路舉行,共17處。考試分兩 ...
1、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2、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