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古歷史簡介+中國華夏各民族是怎樣大融合的

中國古歷史簡介 中國華夏各民族是怎樣大融合的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未識別民族人口為640101人。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人口超過1600萬。本期民風民俗,講講中國大民族怎麼融合的。

  中華民族在患難中融合,源於公元前2700年至前2200年的大洪水,炎黃時代,中國各部族進入大發展時期,不斷交流與融合,但因為生產力相對落後,尚未真正形成統一的民族,到前2200年前後,在不斷遷移、與洪水抗爭的過程中,由大舜所代表的華族與大禹所代表的夏族的民族大聯合最終完成了華夏民族的統一。

  華,象形字,花的形狀,引申為光彩絢麗等,但華之所以能代表中華民族,是與有虞氏舜帝有關,舜名字為重華,舜字本義為一種蔓類植物,花開遍地相連,故有重華之名,後人傳說舜帝重瞳,即瞳孔雙層,光彩異常,故稱重華,應屬附會。

  舜部族是古代東夷白虎(即虞)部的一支,居住在魯西泰山南北,後因洪水,經豫東通道(南北都為海水侵入,孤島山東只在這一沼澤地區與中原相接)西行,北面受到南太行山共工炎帝部族、西部受到嵩山鯀部夏族的阻攔,只能在豫中東虞城一帶發展,再後來聯手山西地區的陶唐氏黃帝部族擊敗共工、鯀部族,才得以向西發展壯大。

  舜部族是洪水期東夷民族劫餘的精華,在製陶、畜牧狩獵、農業等領域都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水平,加上先與陶唐部族聯手擊敗共工、鯀等部族,北驅窮奇黃帝族,南逐三苗炎帝族,又聯手夏族替代陶唐氏勢力,終於佔據中原最強勢地位,成為華夏盟主,華族位處九州之中,故稱中華。

  虞舜最重要的貢獻是,在洪水面前,促進各族最大程度的融合,領導各族與洪水抗爭,所以“虞朝”雖然短暫,但功勳蓋世,因而虞舜之名“華”就成為民族品牌為後代銘記,中國人崇虎為動物之王,就象總以華族為首一樣。

  夏,象形字,頭、雙手、雙腿構成的人形,本義指大人(與大的意義完全相同),類似今天的“山東大漢”。

  夏,能代表中華民族,是因為以大禹為代表的夏族能象大舜為代表的華族一樣,領導各族戰勝洪水,為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夏禹等同於大禹。

  古代夏人屬東夷龜蛇部的一支,居於今魯南一帶,世代擅長治水(如修、熙、臺駘等),洪水期西遷山西,長期居於汾河中下游一帶,建立早期的西夏國。

  陶唐氏堯部族崛起後,因洪水從河北中部遷入山西,佔據西夏北部地區而有“唐伐西夏”致使西夏亡國;夏部族被擠壓到運城盆地一帶後,持續南下河洛九州,後來締造出鯀、禹等治水英雄。

  陶唐氏後期,夏族自西向東發展,與自東向西發展的有虞氏華族結盟,和陶唐氏鼎足而立,並最終繼有虞氏之後建立華夏聯盟國家夏朝;後,是東夷民族繼皇、昊、帝、大之後對於領袖人物的尊稱,夏後即夏王、夏族首領,跟後世所稱“大人”類似,但地位更近於“大王”。

  迄今魯南仍稱作為一家之長的父親為“大”或“大大”,而秦晉之間因為是夏族早期和晚期根據地在歷史上被稱為大夏。

  由於夏王朝是在與華族聯手下建立起來的,因此華族與夏族在整個夏朝共同興衰進退,華族後裔的商族與夏族分支的周族又相繼立國,虞夏商周四代的華夏聯盟存在了整整兩千年,所以把中國稱為華夏,把民族稱為華夏、中華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的。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幾次民族大融合

  中國歷史上4次民族大融合

  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進行於中國腹心地區,形成中華民族的主體——漢族。

  第二次,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遷徙出現對流,一部分漢族往周邊去,周邊少數民族往內地來。

  第三次,宋、遼、金、元時期,進行於邊疆地區,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

  第四次,明清二代奠定了現在中國疆域和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基礎。

中國歷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 相親相愛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一共有56個民族,漢族是我國的主體民族。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少數民族默默的融入進漢族中,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你知道中國歷史上四次民族大融合是什麼時候嗎?下面一起去民族文化中看看吧!

  春秋時期

  在春秋時代,華夏民族主要居住在黃河流域,南到長江,北到長城一帶,東到大海,西到隴西。而在這片廣大的區域內,同樣也生活著其他民族,華夏民族統一稱呼這些異族為“戎狄”。 這些戎狄,經過春秋戰國五百年的長期演化,到了戰國末年仍保留活躍態勢的已經是寥寥無幾。

  而在廣大長江以南的地區,同樣生活著兩隻比較強盛的民族,一個是楚,一個是越。雖然這兩個民族建立了楚國和吳越等諸侯國,但是在中原諸侯的心目中,他們仍然是“異族”, 楚族滅亡於秦統一中國之後,而越族滅亡時期稍微晚一點,歷史學家估計到了西漢末年,百越才融入到中原王朝之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末年以後遷居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數民族,經過與漢族四百年左右的通婚雜居,相互學習。生產互補,至北朝末年,胡漢差異逐漸消失,實現了民族大融合。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漢化,漢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樂等少數民族文化的優秀部分。少數民族接受漢化,實現封建化,封建化又促進某些民族間的融合,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大特點。

  五代及遼、金、元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相對安定,經濟獲得較大發展。五代十國後期,後周逐漸強大,為後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北宋時,同其並立的主要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有取代遼的女真族建立的金,還有党項族建立的夏。各民族政權間不斷進行戰爭,同時也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宋元時期,各民族經濟交往頻繁,手工業、商業和城市經濟較前繁榮,中國同亞、歐、非各國聯絡加強,文化科學技術達到了高度繁榮的水平。這一時期民族融合的特點,是在邊疆地區進行的,不僅少數民族融合於漢族,而且大量的漢族融合於少數民族。

  清朝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剛開始的時候,滿族對於漢族的防範特別的嚴,提出滿漢不能通婚,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逐漸漢化,學習漢族的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後,滿族之中還出現了不少諳熟漢族文化的國學大師。


中國民族風俗

  進藏旅遊時,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風俗。   獻哈達:獻哈達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種禮節。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拜佛,迎送賓客等等場合,通常都要獻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製品,長短不一,獻哈達是對人表示純潔、誠心、忠誠的意思。自古以來,藏族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吉利,所以哈達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 ...

中國民族飲食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0-10-19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一、回族   回族在我國人口較多、分佈較廣,以寧夏回族自治區為主,在甘肅、陝西、貴州、青海、雲南、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也有大小不等的回族聚居區。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中葉,由阿 ...

中國歷史上的民族沖突

  1、 秦始皇時期,乃使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   2、 漢朝,文景之治時期是一個較為和緩的過渡,至漢武帝,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諸將士征伐匈奴。漢元帝時期,有昭君出塞的和親政策。   3、 南北朝時期,漢民族幾乎被少數民族戮殺殆盡,血統盡失。   4、 隋唐,是民 ...

中國民族程式碼分別是多少

  01為漢族;   02為蒙古族;   03為回族;   04為藏族;   05為維吾爾族;   06為苗族;   07為彝族;   08為壯族;   09為布依族;   10為朝鮮族;   11為滿族;   12為侗族;   13為瑤族;   14為白族;   15為土家族;   16為哈尼族;   17 ...

中國民族人口及佔比是怎麼的

  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漢族人口1220844520人,少數民族10643萬人,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8、41,比2000年的1523萬增長了百分之16、7。其餘55個少數民族人口資料例舉如下:   1、壯族:16926381人,佔比百分之1、27;   2、回族:10586087人,佔比百分之0.794 ...

中國民族的由來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但是,我國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各民族的族稱是什麼,對於這些,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朝歷代都沒有搞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組織力量對民族成分、名稱進行辨別,這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地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新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梳理了錯綜複 ...

中國民族飲食文化,你瞭解嗎?

  中國是個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國家,我們擁有多達56個民族。除了人口最為龐大的漢族,其他少數民族都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又有滿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壯族等等最具代表。他們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基本代表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   少數民族萊少數民族菜也稱“民族風味萊”,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