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
2、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簡訊拜年、網路拜年等。
春節是怎樣來的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用顓頊歷,以建亥孟冬之月(農曆十月)的初一為“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沿用秦代顓頊歷,以農曆十月初一為“年”。漢武帝時,由於屢次改歷,曆法很不準確,出現“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漢書·律曆志》)的錯亂現象,他便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顓頊歷》,以夏曆為依據,另作《太初曆》,以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年”。由此真月初一為春節的習俗就由此確定了下來。
春節的含義
“年節”(春節)的最早含義,一是慶豐收,《詩經·豳風·七月》就記載了西周時期的“年節”活動。“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先民們在新年(十一月初一)到來之際,拿出用棗和稻釀造的醪酒,老人喝了會健康長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為慶祝一年的收穫和新一年的到來,人們捧上兩樽美酒,殺上一隻羊,抬上公堂,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萬壽無疆!”二是祭祖,《詩經·周頌·豐年》就保留了秋收後祭祖的情況:“豐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燻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其意是說,今年糧食豐收廠,高高的糧倉裝得滿滿的,有千億萬斤之多。用豐收的五穀釀成酒和醴,再加上百種豐厚的祭品,祭祀先祖先妣和神靈,讓列祖和神靈的恩澤遍施人間,永保農業豐收。
春節的傳統習俗
隨著歷史的變遷,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人們生活情趣的豐富,“年節”活動的內容不斷充實和豐富起來。
在漢代,人們在無法抵禦災難之時,信鬼信神,故在年終到來之時,一面歡度佳節,一面驅疫癘、除惡鬼,故在除夕這一天要削桃木梗製成捉鬼仙人神荼、鬱壘二人的形象,立於門上,以防鬼進家。這一習俗傳到朝以後,人們因刻木為人形太繁瑣神荼、鬱壘二人的名字,掛在門上,稱為“仙木”或“桃符”,這就是貼門神的來歷。
為了加強驅鬼擊鼓驅鬼除瘟疫的舞蹈——逐儺。
這原始巫舞的“逐儺”舞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在漢宮廷中亦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儀式隆重的驅鬼逐疫活動。在“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之際,金雞長鳴,新年來臨,人們要放爆竹驅鬼、祭祖,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喝“椒柏酒”,飲“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可壓邪氣,制百鬼。“元旦”這一天還要拜年,走親訪友,互致節日之賀。
春節的這些活動,在漢代已基本成形。魏晉南北朝以後,只把“服桃湯”改為“飲屠蘇酒”。
到了唐代,除夕時的儺舞已發展成為儺戲,朝野都舉行。同時,還興起“守歲”之風。門神由唐初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來代替神茶、鬱壘。到了五代和宋時,又由鍾馗畫像來代替;由此衍生出的還有年畫,多以歷史人物、花鳥魚龍、五穀六畜為題材。
春聯也在此時產生,與春聯相關的是貼“宜春方勝”字,即將紅綠紙剪成方塊,大者如鬥,正方徑尺,小者如升,邊方數寸,上書“財”、“喜”、“吉”、“祥”等字,貼在門楣、谷囤、米缸上面。
民間儺戲又派生出跳灶神的活動。即乞者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粉墨於面,跳踉街頭,各產人家施捨錢米,直到臘月二十四日為止。跳灶神不僅含有驅邪之意,尚有送灶神上天為主人言說好事之圖。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封建等級觀這些習俗加上了禮制之意。同宗族拜尊長,二是親戚拜訪,三是官宦互拜。由“官宦互拜”衍生出“投刺”之風,即送名片或‘這種“投刺”又叫“投帖”或“飛帖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
1、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2、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1、春節最早來源於三皇五帝的虞舜時期,在公元前2千多前,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將這一天當做歲首,也算是正月初一。
2、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便將新年改稱為春節,在春節當日,每家每戶都會貼對聯,貼年畫、打掃並裝飾室內,春節前一夜叫除夕,家人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很多人通宵不睡,將此稱 ...
1、選擇時間:拜年前要先預約,不要因主人也出門拜年而跑空趟,同時也給主人一個提前準備的時間。預約時間最好給主人選擇的餘地,不要自己單方面定一個時間,共同約定的這個時間以雙方都比較方便為宜。
2、禮品選擇:送禮物要得體。給長輩、教師、師傅拜年時,應適當帶點禮物。禮物既不宜太昂貴豪華,又應能“拿得出手”。 ...
春節由舜繼天子位,農曆正月初一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的活動演變而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日期定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
1、拜年前的預約
拜年要提前預約,不要跟主人的其他拜年的親人朋友“撞車”,或者因為主人也出門拜年而白跑一趟,同時也讓主人家有一個準備的時間。要共同預約一個雙方都比較方便的時間。
2、拜年的時間選擇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假日期間不宜過早,因為由於平時勞碌,過年期間人們一般起的比較晚,如果 ...
1、拜年先拜家裡人
(1)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體、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2)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 ...
1、拜年前的預約
拜年要提前預約,不要跟主人的其他拜年的親人朋友“撞車”,或者因為主人也出門拜年而白跑一趟,同時也讓主人家有一個準備的時間。要共同預約一個雙方都比較方便的時間。
2、拜年的時間選擇
一般向長輩拜年多選擇上午,節假日期間不宜過早,因為由於平時勞碌,過年期間人們一般起的比較晚,如果 ...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來,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怪獸,頭頂長獨角,口似血盆,人們叫它做“年”。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它便竄出山林,掠食噬人。人們只好備些肉食放在門外,然後把大門關上,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晨,“年”飽餐後揚長而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