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春節的由來

春節是怎樣來的 中國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是怎樣來的

  春節源於我國原始社會的“臘祭”。據說臘盡時日,人們殺豬祭祀老天,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用硃砂塗臉,鳥翼裝飾,唱唱跳跳。至於“春節”一名,最早見於((後漢書·楊震》:“又冬無宿雪,春節未雨,百僚焦心。”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中有“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到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改用顓頊歷,以建亥孟冬之月(農曆十月)的初一為“年”。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後,沿用秦代顓頊歷,以農曆十月初一為“年”。漢武帝時,由於屢次改歷,曆法很不準確,出現“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漢書·律曆志》)的錯亂現象,他便命司馬遷、落下閎、鄧平等人改《顓頊歷》,以夏曆為依據,另作《太初曆》,以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年”。由此真月初一為春節的習俗就由此確定了下來。

  春節的含義

  “年節”(春節)的最早含義,一是慶豐收,《詩經·豳風·七月》就記載了西周時期的“年節”活動。“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先民們在新年(十一月初一)到來之際,拿出用棗和稻釀造的醪酒,老人喝了會健康長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為慶祝一年的收穫和新一年的到來,人們捧上兩樽美酒,殺上一隻羊,抬上公堂,高舉牛角杯,同聲祝賀:“萬壽無疆!”二是祭祖,《詩經·周頌·豐年》就保留了秋收後祭祖的情況:“豐年多黍多徐,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燻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皆。”其意是說,今年糧食豐收廠,高高的糧倉裝得滿滿的,有千億萬斤之多。用豐收的五穀釀成酒和醴,再加上百種豐厚的祭品,祭祀先祖先妣和神靈,讓列祖和神靈的恩澤遍施人間,永保農業豐收。

  春節的傳統習俗

  隨著歷史的變遷,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人們生活情趣的豐富,“年節”活動的內容不斷充實和豐富起來。

  在漢代,人們在無法抵禦災難之時,信鬼信神,故在年終到來之時,一面歡度佳節,一面驅疫癘、除惡鬼,故在除夕這一天要削桃木梗製成捉鬼仙人神荼、鬱壘二人的形象,立於門上,以防鬼進家。這一習俗傳到朝以後,人們因刻木為人形太繁瑣神荼、鬱壘二人的名字,掛在門上,稱為“仙木”或“桃符”,這就是貼門神的來歷。

  為了加強驅鬼擊鼓驅鬼除瘟疫的舞蹈——逐儺。

  這原始巫舞的“逐儺”舞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在漢宮廷中亦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儀式隆重的驅鬼逐疫活動。在“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之際,金雞長鳴,新年來臨,人們要放爆竹驅鬼、祭祖,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喝“椒柏酒”,飲“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可壓邪氣,制百鬼。“元旦”這一天還要拜年,走親訪友,互致節日之賀。

  春節的這些活動,在漢代已基本成形。魏晉南北朝以後,只把“服桃湯”改為“飲屠蘇酒”。

  到了唐代,除夕時的儺舞已發展成為儺戲,朝野都舉行。同時,還興起“守歲”之風。門神由唐初名將秦叔寶和尉遲恭的畫像來代替神茶、鬱壘。到了五代和宋時,又由鍾馗畫像來代替;由此衍生出的還有年畫,多以歷史人物、花鳥魚龍、五穀六畜為題材。

  春聯也在此時產生,與春聯相關的是貼“宜春方勝”字,即將紅綠紙剪成方塊,大者如鬥,正方徑尺,小者如升,邊方數寸,上書“財”、“喜”、“吉”、“祥”等字,貼在門楣、谷囤、米缸上面。

  民間儺戲又派生出跳灶神的活動。即乞者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粉墨於面,跳踉街頭,各產人家施捨錢米,直到臘月二十四日為止。跳灶神不僅含有驅邪之意,尚有送灶神上天為主人言說好事之圖。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封建等級觀這些習俗加上了禮制之意。同宗族拜尊長,二是親戚拜訪,三是官宦互拜。由“官宦互拜”衍生出“投刺”之風,即送名片或‘這種“投刺”又叫“投帖”或“飛帖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為了“行夏曆,所以順農時。

中國春節的由來

  1、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2、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歲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中國春節的由來?

  1、春節最早來源於三皇五帝的虞舜時期,在公元前2千多前,舜即天子位帶領部下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將這一天當做歲首,也算是正月初一。

  2、辛亥革命以後中國採用公曆紀年,便將新年改稱為春節,在春節當日,每家每戶都會貼對聯,貼年畫、打掃並裝飾室內,春節前一夜叫除夕,家人團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很多人通宵不睡,將此稱為守歲。

  3、春節當日人們開始親朋好友去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春節期間,有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等娛樂活動。

  4、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5、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6、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春節由來

  春節由舜繼天子位,農曆正月初一帶領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的活動演變而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日期定在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

中國春節吃餃子的由來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 ...

中國春節拜年由來

  1、傳說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地殘食人群。人們只得把肉食放在門口,然後關上大門,躲在家裡,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獸吃掉。   2、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 ...

中國春節習俗,春節有哪些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 ...

中國春節習俗

  春節的習俗---話習俗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於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彷彿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頭都已紮下了深的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

中國春節相傳至今的習俗

  2014-1-15 19:04: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 ...

中國春節習俗大盤點

  2014-1-20 12:00: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下一頁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 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