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1、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古代稱元日,又稱正旦、元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尚書大傳》又稱正旦為歲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稱。

  自從公曆紀年為主後,俗將公曆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稱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元日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間,皆以為大節日。宋《野客叢書》雲: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大節日,七日假。

  春節是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曆臘月最後一天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為豐盛,煮豬頭豬尾、公雞、魚,吃蔥、蒜、大雜菜,米中摻谷,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舉家歡聚,盡情吃喝。晚上,人人將腳洗乾淨,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數角至數十百元不等。年輕人守歲到深夜,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搶頭水,在井邊燃香一柱,寓有好兆頭。趕早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時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錢,任由孩子們早起而拾。不動菜刀,不掃地,開大門時要念“財門大開啟,金銀財寶滾進來”。早點吃蒸糕、米花,中飯吃湯圓或餃子,飯後皆出門玩耍。不少村寨耍龍耍獅子、唱花燈。

  苗族春節期間,初一至初五“踩花山”,舉行隆重文娛活動,稱主辦人為“尤厚道”。有的過年時用糯米飯喂牛,牛角上貼紅紙,拉到井邊給牛“照鏡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這三天要殺豬祭“門主”,或稱祭“火龍豬”,祭時外人和婦女不得參加,漢族人不得偷看。認為祭過“門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來年才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以祈求寨內不發生火災。

民間傳統節日塔吉克節

  塔吉克族是公元前操伊朗語的諸部落和後來從帕米爾西部、南部遷至塔什庫爾幹一帶的塔吉克人融合而成。主要

  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少數散居在該縣以東的莎車、澤普、葉城、皮山等塔里木盆地西部邊緣地區。塔吉克族是我國唯一屬於歐羅巴人種的世居民族,主要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這裡平均海拔4000米,生存條件十分惡劣。長期以來缺水、缺醫少藥和交通不便困擾著半耕半牧的塔吉克人。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普遍使用維吾爾文,信仰伊斯蘭教。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過著半定居半遊牧的生活。塔吉克傳統服飾:戴繡花棉帽,帽字尾有棉簇,既遮住雙耳和後頸部位,外形美觀又保暖。外出時再披上方塊紅色大豆巾,不僅包住帽冠,連雙肩前胸都能包住。

    塔吉克介紹

  塔吉克族以善騎著稱。刁羊、 “掛波齊” (馬球)等馬上游戲競技,都是塔吉克人最喜愛的群眾體育、娛樂活動

  。塔吉克族重禮節,熱情好客。對來訪的賓客或要求投宿的過路人,不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歡迎,竭誠款待。通常是要選一隻肥美的羊羔呈送到客人面前,若客人滿意,才牽出去宰殺、烹煮。用餐時,主人先敬客人一碗羊肉湯,再端上大盤的“手扒羊肉”。客人若先從盤中取一塊獻給忙碌的女主人,主人將更加高興。接著,主人要先將羊頭獻給席間最尊貴的客人,待客人割下一塊肉時,再把夾著羊尾油的羊肝分別獻給各位客人,以示敬重。之後,大家開始蘸鹽水吃肉。為增添席間的歡樂氣氛,青年人要競相比賽折羊骨,即用雙手握住油滑的羊腿骨輪流用力折。這是技巧和力氣的較量,折斷者受到大家熱烈地稱讚。

   塔吉克節

  塔吉克族信仰伊斯蘭教,許多民族節日皆與宗教有關,傳統的“巴羅提節”即是其中之一。“巴羅提”一般在伊

  斯蘭歷每年8月的頭兩天舉行。由於節日之夜家家都點一種特製燈燭,故稱之為燈節。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中間擺放著一個供插燈燭用的沙盤。這時,家長按輩份和年齡高低呼叫每個人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點燃的燈燭,以示吉祥,全家人的燈燭都點亮後,各自伸出雙手在自己名下的燈燭上烤一下,再作祈禱,願真主降福保佑平安。儀式結束,闔家大小在燈光下共享豐盛的佳餚。接著,便把家中紮好的那支最大的燈燭火把點燃後插到屋頂上,全家人要出來肅立屋前,默默祈頌。與此同時,各家門前要點火堆驅邪。青少年們則在燭光下、火堆前歡歌跳舞,盡情戲耍,徹夜不眠。

  塔吉克人大部分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喀喇崑崙山腳下的莎車、澤普、拜城、皮山等縣的高區。多從事畜牧業、農業、種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 “皮裝”:體魄健壯的塔吉克青年與老人,都有一套皮裝。式樣寬鬆、得體。形式是封襟、交領、無扣,不開叉、袖長過手指、衣長過膝的外製外衣,有的青色燈芯絨。用腰帶一束,緊身舒適。寒冬歲月,披一件光皮大衣,穿皮長褲,戴一頂羊羔皮帽,鑲飾一條寬不盈寸、長度僅十公分的花紋,邊緣鑲一條闊花邊。每遇風沙拉下

  帽簷遮住面頰、雙耳,實用性很強。美觀又富有立體感,不僅防寒,還是一件經過精心手工藝品。夏季,為適應高山多變的氣候,也穿皮裝或絮駝毛棉大衣,戴白色翻毛皮帽,腳穿用羊皮製成的鞋幫、牧牛皮作底的長筒皮靴,特點是輕巧、柔軟、結實耐磨。在冬季,再加一雙毛襪,穿上皮靴,遇冰川、攀雪峰,行走如平地一般。這是生存在特定生態環境中的塔吉克人自信、自強的意識體現在服飾款式上的內涵,表現出精獷、灑脫的風格。多彩的連衣裙裝:塔吉克婦女膚色白皙,俏麗健美,喜穿紅色或裝飾花邊的大紫、大綠色調的連衣裙。腰身貼體,裙子寬大。上身套皮裝或棉裝翻領短裝,頭上戴花圓形羔皮帽,足穿皮靴,騎上駿馬,與男青年並駕齊驅,英姿颯爽。頗有古代巾幗英雄的風貌。帽冠:塔吉克婦女喜歡多彩的服飾,還表現在不同的帽冠的樣式與色調方面。

  塔吉克服飾

  塔吉克少女愛戴用紫色、金黃、大紅色調的平絨布縫製的圓形帽冠。帽沿四周飾金、銀片和珠飾編織的花卉紋樣。帽的前後沿垂飾一排色彩鮮亮的串珠或小銀鏈,戴耳環或銀扣項鍊,胸前佩戴“拉斯卡”的圓形銀飾,晶瑩

  透亮,顯示出精湛的技藝。山區的塔吉克姑娘訂親禮品中,要有一塊四米見長的鮮紅大方頭巾,表明了姑娘們對它的偏愛。塔吉克姑娘都精於刺繡,衣飾上繡織花卉紋樣,鞋墊、被巾蓋布、腰巾上也都繡有美麗的圖案。她們不僅手藝不凡,做工還特別精細。一條寬不盈寸、長度僅十幾公分的男、女帽沿,竟要化費十多天的時間。千姿百態的大自然賦予她們刺繡紋樣以無窮無盡的啟示,紋樣繡飾沒有任何做作痕跡,一件件繡品,如天生地設一般,充滿了富麗之美。髮式:姑娘們愛梳辮髮,美麗的綢帶是辮梢的裝飾物,視出發式美觀、俏麗、多姿。婚後的少婦,在身後披肩的髮辮上,綴白銀扣、有機玻璃扣或古錢幣。再佩戴銀圈形項鍊與耳環,五彩繽紛的花腰巾,穿連衣裙,足穿花皮靴,打扮得花枝招展,美麗迷人。身後的裝飾:塔吉克婦女不僅重視衣飾胸前、領、袖口的裝飾,還特意裝飾身後,組成衣飾的整體協調。不同樣式的精心設計,產生的效果也不雷同。多在身後綴串珠、銀元扣、寶石,串成兩條如辮髮式的裝飾帶,光燦閃耀,走動起來飄逸流動而迷人心絃,內涵神秘的韻味,象徵避邪等美好願望。背後的裝飾的發生與服飾源流一樣,具有人類文化的因素、歷史的沉殿、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的社會背景,是少數民族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塔吉克民間傳統體育

  塔吉克族原是一個遊牧民族,大部份民間活動和新疆其他信奉伊斯蘭教的兄弟民族大體相同,有:刁羊、賽馬、馬術和馬球等。

  刁羊:是塔吉克族最喜愛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多在婚禮、割禮、和伊斯蘭“三大節日”裡舉行。其競技形式和規則與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等民族的刁羊活動一樣,捎有不同的是塔吉克族在刁羊進行中,奏起本民族的曲調“託木拜克”,用樂曲伴奏來烘托氣氛,特別是在比賽雙方爭鬥十分激烈的時候,樂曲也更加激越,常用的曲調是人們都熟悉的“君去格爾” ,使場面更加熱烈。

  在婚禮中舉行刁羊是最富情趣的活動,而且參加選手最多,有時有二。三十個小夥子參加。屆時,人們故意大聲喊叫,驚嚇坐騎,給刁羊的選手製造麻煩和困難。所以必須經過幾次反覆爭奪才能奪得山羊,並衝出重圍。最後把“勝利品”山羊送到圍觀的鄉親們面前。這時舉行婚禮的家長才會給獲手的選手披上長袍,這是專門在婚禮上用刁羊獎品的儀式。

  賽馬:塔吉克族民間賽馬運動比較經常,而且規模大、小不等,十幾匹、幾十匹都可以進行比賽。最長的距離要跑50公里,短的也要10公里。賽馬都是精心飼養的好馬,所以哈薩克族有著豐富的飼養賽馬的經驗。

  塔吉克民間音樂舞蹈

  塔吉克族民間音樂獨具特色,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插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令人耳目一新,唱了近半個世紀,仍然久唱不衰,而塔吉克族也因為這首歌為人們所熟知。

  塔吉克吉祥物與標徽

  塔吉克族視鷹勇猛的像徵,喜歡把勇敢的人比作展翅的雄鷹,許多民間舞蹈也多是模仿鷹的飛翔的健美姿態。民間樂器最富盛名的也是鷹骨所做的鷹笛。

  塔吉克民間傳統節日

  塔吉克族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

  肖公巴哈爾節(春節)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節日當天的清晨,每

  家先讓一名男孩牽頭毛驢或一條牛進屋繞行一週,主人給驢喂塊饢,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驢牽出去。然後將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著,人們在眾人推舉的“肖公”(率領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領)帶領下,去各家拜年。各家還用麵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麵犁等,餵給牲畜吃。直系親屬紛紛歡聚一堂。各村還舉行賽馬、刁羊、歌舞等活動。節期一般為兩天。

  宗教節日就是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塔吉克族不封齋,所以開齋節不如其他兩個宗教節日熱鬧。塔吉克族一年之中最隆重的宗教節日是巴羅提節,亦稱燈節,每年齋月前兩個月舉行。

  塔吉克族人口共有3萬5千多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聚居於被喻為“石頭城”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是古“絲綢之路”的要道上。其餘分散居住在莎車、譯普、葉城和皮山等縣。

  塔吉克族源自中亞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可上溯到公元前10世紀前是居住在帕米爾高原東部使用東伊朗語的一些部落。到17世紀後帕米爾西部和南部的許多塔吉克族人陸續遷入到我國,成為我國的塔吉克族人。“塔吉克”是本民族的自稱,間為“王冠”,使用塔吉克語,莎車等地的塔吉克族人使用維吾爾語,普遍使用維吾爾文。

  塔吉克族把山鷹看成是英雄的形象,在傳統上嘉用鷹的翅骨製作短笛,被稱為鷹笛,舞蹈也多是摸擬鷹的動手來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稱為“帕米爾之鷹”

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鑽燈腳生卵葩”(就是鑽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裡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中國傳統節日介紹——中秋佳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   中秋節始於宋代,在中國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中國最主要的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命名來源於中國的農曆,農曆中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為它的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 ...

臘八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臘八節是不是傳統節日之一

  導語:臘八節在每年農曆臘月初八,而一般傳統節日都是以農曆時間為準,如此,臘八節臘八節是不是傳統節日之一呢?到底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答案是“是”。臘八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臘八節到來之際,很多地方會吃臘八節傳統食物臘八粥,不過,各地口味不同,你們那得臘八粥是怎麼樣的呢?   臘八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

冬至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冬至是什麼時間

  冬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

春分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春分是幾月幾日前後

  春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春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嚴格意義來講其實是節令,因為有很明顯的物候特徵,此時已是“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人們忙於耕田勞作,農作物開始拔節,快速生長。民間也有“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的說法,在南方越冬的燕子又飛回北方,銜草含泥築巢居住,又開始新一年的生活。雨水也 ...

夏至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夏至節氣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夏至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夏至,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還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夏至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   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這一天稱作“夏至”。《恪遵憲度抄本》中說: ...

母親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母親節是中國節日

  母親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不是。現代的母親節起源於美國,由安娜·賈維斯發起,她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她母親身邊。於1905年世紀,在母親去世時, Amanm悲痛欲絕。兩年後(1907年),Amanm和她的朋友開始寫信給有影響的部長、商人、議員來尋求支援,以便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的節日。   第一個母親節 ...

勞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勞動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

  勞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勞動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   勞動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很久以前就在外國存在,屬於國際性節日,在建國後才將國際勞動節確定為我們的假日並改名為勞動節。勞動節是我國的法定假日,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