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國的歷法變遷

中國的歷法變遷

  中國古代曆法是一門很專門的學問,不僅是古天文學的一個分支,也涉及、影響到數學、醫藥、易數、物理等各個領域,可以說是中華文明文化的基礎。

  西漢以前,我國使用的六種古曆法,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和魯歷。唐朝詩人盧照鄰《中和樂九章·歌登封第一》有:“炎國喪寶,黃曆開睿,祖武類帝,宗文配天”,黃曆就是黃帝歷的簡稱,所以人們習慣把曆書稱為黃曆。歷代皇帝都很重視曆法。至唐後,曆書須經皇帝親自審定後才能頒佈,且只許官方印歷發行,從此,曆書就成了“皇曆”。

  西漢之前的歷法形態各異,如每年的開端不同:夏曆建寅,即以陰曆一月為歲首,因一月為寅,故稱正月建寅;殷歷建醜,即以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周曆建子,即以陰曆十一月為歲首。歲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就隨之而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以顓頊歷為基礎,以陰曆十月為歲首,但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完全和夏曆相同,因為夏曆的設定比較符合農事季節。

  閱讀古籍時就要注意所使用月份的不同。例如,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三十七年”這一節裡,有兩段記載;“十月癸丑,始皇出遊”;“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臺”。每年只有一個十月和一個七月,七月裡死,十月怎能出遊?這也是曆法不同的緣故。按秦歷來,夏曆十月是秦歷正月,夏曆七月是秦歷十月,秦始皇在這一年裡,正月出遊,十月崩駕,在外總共9個月的時間,這樣就可以理解了。 

  古人經常的觀察到的天象是太陽的出沒和月亮的盈虧,所以晝夜交替的週期為一“日”,以月相變化的週期為一“月”;而年的概念和農業有關,《說文》:“年,熟谷也”。穀物的成熟週期意味著寒暑往來的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稱為太陽年。在遠古,年和歲是有區別的。“歲”表示今年某一節氣到明年同一節氣之間的這段時間,相當於今天的陽曆年,一年12個月,365或366日。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歲三百六十六日”;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這段時間,即陰曆年,一年12或13個月(有閏月的話),354或384日。

  紀年:干支紀年是古代紀年的基本、通用方式。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稱,以十干與十二支迴圈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六十年後週而復始。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現在採用的公曆紀年,即格里高利曆法,也叫基督紀元,把傳說中耶穌基督誕生的那年作為計算歷史年代的元年。如果當初我們的漢武帝有點侵略擴張征服世界的心思的話,那麼今年也許就稱作“建元2146年”了。

  紀月:紀月通常以序數為記,如一月二月等,歲首的月份叫正月。每個月也有些個綽號,如現下陰曆五月,也稱為皋月,天中,仲夏等。古人又有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二個月份相配:十一月配子,稱為建子之月,十二月為建醜之月,正月為建寅之月,依此類推。另外,每個月也都配有一個天干,但這個不像月的地支是固頂的,而是根據當年的天干來推算得到。

  紀日:與紀月法基本相同。除了以數字紀日外,古人用干支紀日。每日的干支由年、月的干支推算得到。另外,每月的有些日子也有特殊稱謂,多半由月相而來,如第一日叫朔(月生之意),最後一日叫晦(月盡),初三叫朏(新月初現),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滿月),《前赤壁賦》裡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既望就是滿月後的日子。

  紀時:古人把一日分為十二時辰,從夜半起依次稱為子時、丑時,……,亥時,每個時辰也都配有天干(由日的天干而定)。子時大約相當於今23點到1點,亥時相當21點到23點。為了計時方便,一日又分為100刻(到清代改為96刻制),每刻15分,每分60秒。每個時辰也有個別稱,子時為夜半,其他分別為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另外,古人將一夜分五更,每更約為一個時辰。初更(一更)相當於戌時(19-21點),二更相當於亥時,三更相當於子時,四更相當於丑時,五更相當於寅時。這下你明白了“三更半夜”的來由了吧。有些城市如今尚保留著更鼓樓,每夜或有更夫敲鼓報更,也算是種懷舊了。

中國的歷法是誰創造的起源於何時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黃帝在炎帝之後,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曆法;教導百姓播種五穀,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古六歷是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古歷的合稱,是我國最早的歷法,古六歷是從春秋戰國到秦朝時期制定的黃帝、顓頊、夏、殷、周、魯六種曆法。

  黃帝,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故稱姬軒轅,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也有人稱之為“帝鴻氏”。

掛曆上的歷法知識

  掛曆上的歷法通常印在掛曆的最下端,一般都是星期,陽曆和農曆三對照,重大節慶和24節氣都會用紅色字型標明,使用非常方便,你知道星期,陽曆和農曆的來歷嗎?

  陽曆又叫太陽曆,以地球繞太陽一週為一年制定,目前是世界各國通用歷,該曆法最早為西方國家通用,故又稱西曆。陽曆的產生在西方國家時間不同,一年起始及月份也不同,很混亂。如,古埃及以秋分為歲首;古羅馬之曆法,一年為10個月。到公元前46年羅馬大帝凱撤修訂的儒略曆,是現今陽曆的鼻祖,到1582年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再次修訂的歷法--格列高利曆,就是現在通行的太陽曆。

  地球繞太陽一週,太陽過春分點再過春分點,歷時365日5小時48分46秒,叫回歸年,作為一年必須是整天數,古以365日為一年。每年多餘的5小時48分秒,積至四年約滿翌日(23小時15分4秒),故每四年增加一日為閏日,有閏日之年叫閏年,無閏日之年叫平年,閏年366日,平年365日。但閏日只有23時15分4秒,尚缺44分56秒,積25閏(100年)缺時以達18小時,約合一日的四分之三,故每百年又廢一閏。

  陽曆每年分12個月,每月天數不等,大月31天,小月30天,每年二月份28天,閏年29天。可見,陽曆一年分12個月,就等於把一年分12段已與月球執行無關。陽曆的大月小月有一定規則,七月以前(含七月)單月為大月;八月以後(含八月)雙月是大月,為便於記憶,編一口訣如下:一三五七八十臘(指12月),每逢此月全是大;四六九冬(指十一月)三十天,惟有二月二十八天;每逢四年閏一日,一定準在二月加。

  “陰曆”又名太陰曆又叫農曆。系以月球繞地球一週為一月,再配上地球繞太陽一週之時數為一年,實際上等於陰陽合曆。陰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此太陽年約差11天,積至3年餘33日,故每3年須置一閏月,尚餘3日或4月,在積2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所以在19年內設定7個閏月正好,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份分成24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週而復始,這中曆法相傳始於我國夏代,所以又稱夏曆,與現行之歷而言,又叫“舊曆”,一般人們以為陰曆適合於農家農事,又稱“農曆”,通稱“陰曆”。

  “星期”又稱“禮拜”又稱“周”;我國古代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週,週而復始,稱為“七曜”,西洋曆法中也有七日為一週的說法,跟我國的“七曜”暗合,後來根據國際習慣,把這樣連續排列的七日作為工作學習休息日期的計算單位,叫做星期。由於西方人崇拜神靈上帝,每逢星期日都要到教堂裡祈禱禮拜求神保佑;過七天又到了禮拜日,過了禮拜日就是禮拜一。。。,所以稱“禮拜”。由於七日為一週,週而復始又有人習慣稱有、週一,週二……,就以稱“星期”又稱“周”。


中國離婚有哪些新規定

  婚姻法關於離婚的新規:   1、《婚姻法》第三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

求外國人寫的中國史書

  一,《紫禁城的黃昏》作者: 莊士敦 英國 本書記述了困居紫禁城中“清室”的黃昏時期——1912年至1924年——從中華民國成立到溥儀出宮期間的歷史,莊士敦以帝制向共和的轉變為歷史背景,以擔任帝師,與末代皇帝溥儀共處的經歷為內容,對他耳聞目睹和親身經歷的大小事件做了獨特的記述。   二,《斯坦因西域考古記》 ...

哪個國家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

  古代中國製定了世界上最早的歷法,即夏曆。   夏曆是古代漢族曆法之一,與黃帝歷、顓頊歷、殷歷、周曆、魯歷合稱古六歷。傳說是夏代創立的歷法,原曆法規則已軼失,現只從一些古籍上了解一些內容:採用冬至之月為子月作歷算一歲開始,曆法年則採用以建寅月開始,即寅正,其大致是採用整數366天為一歲,用減差法和正閏餘,來 ...

祖沖之制定的是什麼

  祖沖之制定了《大明曆》;   宋孝武帝大明六年祖沖之編製成了《大明曆》,大明曆在祖沖之生前始終沒能採用,直到梁武帝天監九年才正式頒佈施行;   《大明曆》區分了迴歸年和恆星年,首次把歲差引進曆法,測得歲差為45年11月差一度,歲差的引入是中國曆法史上的重大進步,定一個迴歸年為365、24281481日,直 ...

中國史中.什麼朝代最旺盛呢

  中國歷史中唐朝最繁華。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

以人名命名的,萬年建立曆法的傳說

  世界是五彩繽紛、色彩斑斕的,每個地區的文化特色都是不一樣的,就連時間記錄單位都是不一樣的,在我國的古代是以十二地支時辰為單位的,而一年的二十四節氣也是一個道理,你知道萬年建立曆法的傳說嗎?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解析。   據說,古時候有個叫萬年的小夥子,他看到節令很混亂,就決心把節令推算出來,定準了,但是他想了 ...

工尺譜 中國特有的記譜

  現在我們經常用的記譜方法有五線譜、簡譜、古琴譜、鑼鼓譜等等。在古代還沒有這些樂譜的時候,中國人的老祖宗用的一種樂譜叫做“工尺譜”。工尺譜是中國傳統的記譜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它與許多重要的民族樂器的指法和宮調系統緊密聯絡,在中國古代跟近代的歌曲、曲藝、戲曲、器樂中應用廣泛。可以說是中國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