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中秋節來歷簡介 怎麼介紹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來歷簡介 怎麼介紹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風俗更為人們重視,《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為何要拜月

  中秋節在古人眼中非常的神聖,不僅是寄託相思的節日,更是祭奠神靈的日子,在這一天很多人會採取各種儀式來拜月,那麼中秋節這天為何要拜月呢?原因有兩個,從現實的角度來說,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十分有限,天象則代表著上天的情緒,八月十五這天月亮最圓,在古人看來自然是吉祥喜慶的兆頭,自然就對神靈產生了敬畏之感。從神話的角度來說,人們對當時月亮上存在神仙的傳說是深信不疑的,尤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因此人們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嫦娥祈福,從此中秋節拜月的習俗便一代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那麼八月十五這天究竟該怎麼拜月呢?有哪些儀式和習俗呢?且聽小編慢慢道來,在八月十五這天晚上,當月亮出現的時候,要對月設香案,在擺設果品的時候除了擺設蘋果、葡萄等水果還要擺上西瓜和月餅,並且西瓜一定要切成蓮花狀。此外當一切準備好之後,要沐浴焚香,以十分虔誠的心靈對月禱告,家中老人、男子、婦女、幼兒要依次祭拜月亮,然後焚燒月光紙,在桌上的每一樣貢品中切下一塊放在地上。在吃月餅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注意,應該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數量要根據家庭人口來定,切不可多切或少切。

  當然在拜月的過程中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祭拜的,在祭拜之前要先看看自己之前的運勢如何,如果自己最近不是太順利活著自己的身體不太好,就不要出門賞月或祭拜了,當然民間對於拜月還有一系列禁忌和傳說,比如不能用手指月亮,額頭不能被頭髮遮住等等,雖然各地關於拜月的儀式和文化各不相同,但是很多習俗和禁忌是相同的,在中秋節拜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

  關於中秋節的詩詞名句

  1、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李白《關山月》)

  2、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齊已《中秋月》)

  3、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蘇軾《中秋月》)

  4、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7、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8、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鬥斜。 (劉方平《月夜》)

  9、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望月懷遠》)

  11、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1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李賀《馬詩·大漠沙如雪》)

  13、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隱《嫦娥》)

  1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李商隱《霜月》)

  15、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傳說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到了唐代,這種祭月風俗更為人們重視,《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傳說

  (一)“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大概意思是到了每一年的秋季(即“仲秋”),(由地方的縣、道官府調查戶口,登記高齡老人),朝廷賜給這些老人粥喝。“仲秋”即“中秋”。

  (二)“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天子春天朝拜太陽,,秋天朝拜月亮;在清晨朝拜太陽,在黃昏朝拜月亮.

  (三)“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時間,正是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的季節,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中秋節別稱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有些地方又叫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月夕、秋節等。在唐朝時期,“中秋節”也叫“端正月”。

  1、仲秋節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2、八月節

  仡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莫過於八月節(八月十五至二十日)。節日的頭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裝,齊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據說,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動一直延續到節日的最後一天。

  3、追月節

  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台州、舟山,這與方國珍佔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範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這天狂歡,被稱為“追月”。

  4、兔爺節

  老北京中秋節祭月有供兔爺的習俗,京城裡的老少爺們兒也把這天叫做“兔爺節”。兔爺是北京獨有的民間神,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廟被認為是兔兒爺的老窩,一到農曆八月,買兔爺的人們便絡繹不絕。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為“花朝”,與之相應,又稱仲秋八月十五日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6、玩月節

  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古時,中秋節,人們有月下游玩、設宴賞月的習俗,因而又稱“玩月節”。那天,“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

  7、八月會

  八月會亦稱“調聲節”,流行於海南省儋州市。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種植男女青年彙集鎮上,互贈香糕、月餅、花巾、彩扇、背心等。成群結隊,川流過市。晚上擁出村口。到預定集合場地,進行規模盛大的調聲對歌活動。

  8、拜月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

  9、女兒節

  民間拜月,每當圓月升起的時候,各家在庭院中迎著月光陳設香案,按習俗多為全家婦女拜祭,即使是回孃家暫住的媳婦屆時也必須返回婆家過中秋,北方民間還流傳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諺語,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做女兒節。

  10、團圓節

  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月餅的起源

  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這天,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作為固定的、正式的節日出現在什麼時候

  唐朝時期,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在唐朝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說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中秋節的來歷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介紹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又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而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中秋節粥飲食。”

  一說: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三說: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四說:元代末年,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滅殺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

  五說(神話):傳說遠古時代,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射下九個太陽,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嫦娥是射日英雄后羿之妻,王母感謝后羿射日之功,贈之不死仙藥。而嫦娥因遇險無奈吃下此仙藥,無法逗留地面,飛天奔月而去。后羿回家尋妻不見,捶胸頓足,仰望月亮千呼萬喚地呼喚嫦娥名字。他的呼喚驚動了上天,皎潔的月亮上,果然出現嫦娥的身影。后羿急忙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而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遙祭嫦娥。後來月母被羿的真情所打動,允許嫦娥在月圓之日與羿在月桂樹下相會。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後來也產生了“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的民間傳說。

  中秋傳說: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來歷介紹

  1、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   2、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 ...

中秋節來歷和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 ...

民俗專家:中秋節來歷有3種說法

  10月3日是農曆八月十五,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民俗專家表示,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有3種說法。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關於中秋節的來歷,民間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大概要數“嫦娥奔月”了,這個傳說可謂婦孺皆知,但傳說畢竟是傳說。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還有一說,即中秋節起源於古代 ...

霜降節氣的由來 霜降的來歷介紹

  霜降節氣的由來 霜降的來歷介紹   霜降的節氣由來   每年陽曆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節氣。秋晚地面上散熱很多,溫度驟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結形成細微的冰針,有的成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結構疏 ...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介紹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的故事 冬至吃餃子的來歷介紹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 ...

小滿節氣的由來 小滿節氣的來歷介紹

  小滿節氣的由來 小滿節氣的來歷介紹   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四川盆地的農諺賦予小滿以新的寓意:“小滿不滿,乾斷思坎”;“小滿不滿,芒種不管”。把“滿”用來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也無法栽插水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 ...

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節的來歷介紹

  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節的來歷介紹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將國家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