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華文化故事:南柯一夢的典故

中華文化故事:南柯一夢的典故

  中華上下五千年其民族文化底蘊如陳年的好酒承載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知名度!大大小小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故事的含義更是精華相信大驚經常能聽到“柯南一夢”這一成語那你有知道其中的典故嗎?

  南柯一夢出自《南柯太守傳》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記載:有一個叫淳于棼的人,平時喜歡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淳于棼過生日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酒。夜晚,親友們都回去了,淳于棼帶著幾分醉意在大槐樹下歇涼,不知不覺間睡著了。

  夢中,淳于棼被兩個使臣邀去,進入一個樹洞。洞內晴天麗日,別有世界,號稱大槐國。正趕上京城舉行選拔官員考試,他也報名。考了三場,文章寫得十分順手。等到公佈考試結果時,他名列第一名。緊接著皇帝進行面試。皇帝見淳于棼長得很帥,又很有才氣,非常喜愛,就親筆點為頭名狀元,並把公主嫁給他為妻。狀元郎成了駙馬郎,一時京城傳為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愛民,經常到屬地內調查研究,檢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潔有效,當地百姓大為稱讚。三十年過去了,淳于棼的政績已是全國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個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幾次想把淳于棼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後,都紛紛湧上街頭,擋住太守的馬車,強行挽留他在南柯繼任。淳于棼為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他的政績,就賞給他許多金銀財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擅蘿國派兵侵犯大槐國,大槐國的將軍們奉命迎敵,不料幾次都被敵兵打得大敗。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動,急忙召集文武官員們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人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時養尊處優,享盡榮華,一旦國家有事,卻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要你們有什麼用?”

  這時宰相想起了政績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於是向皇帝推薦。皇帝立刻下令,調淳于棼統率全國的精銳兵力與敵軍作戰。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統兵出征。可是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軍剛一交戰,就被打得一敗塗地,手下兵馬損失慘重,他自己也險些當了俘虜。皇帝得知訊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職務,貶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羞憤難當,大叫一聲,從夢中驚醒。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群螞蟻正居住在那裡。

中華文化故事:鑿壁偷光的典故

  聞雞起舞,祖狄官拜鎮西將軍;鑿壁偷光,匡衡學堪八斗之才。范仲淹求學,三年未解衣憨睡,終成一代大儒;宋景濂問道,躋風雪趨百里而成,遂為一代名臣。鑿壁偷光是一種多麼難得的精神,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解說鑿壁偷光的典故。

  鑿壁偷光,成語、典故。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現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匡衡

  鑿壁偷光,成語、典故。描寫的是西漢匡衡勤學苦讀的故事,最終成為大學問家。現在人們一般用此成語來形容勤學苦讀。

  文學典故: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選自漢卷二》)

  譯文

  西漢時期,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大學問家。

  啟示

  這篇寓言寫了匡衡少年時讀書的一件事。它讚揚了匡衡勇於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勤奮讀書的精神;為我們樹立刻苦讀書的好榜樣。

中華文化故事:雞鳴狗盜的典故

  《暗算》裡有這麼一句臺詞:“欺負一個忠臣不算什麼本事。戲法人人會做,巧妙各有不同。你文不會之乎者也,武不能安國定邦。只會些雞鳴狗盜,雕蟲小伎。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我接受你的挑戰!”什麼是雞鳴狗盜呢?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講訴它的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君,是四大公子之一,他養了食客三千多人,個各都有特殊的才能。一旦孟嘗君遭遇困難,食客們一定全力相助,幫他解決困難。

  秦昭襄王一向很仰慕孟嘗君的才能,因此就派人請他到秦國作客。孟嘗君為了報答秦王的賞識,於是就送上一件名貴的純白狐裘,作為見面禮。孟嘗君與秦昭襄王二人一見如故,秦王對於孟嘗君的才華也是非常敬佩,因此就想拜他為宰相。但是秦王對孟嘗君的寵幸,引起了秦國大臣的嫉妒,於是有許多大臣就在秦王面前說孟嘗君的壞話。起先秦王並不理會,但是大臣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秦王進讒言,最後孟嘗君終於被軟禁起來了。

  孟嘗君遭到軟禁後,就派人去求秦王的寵妾燕妃幫忙。但是燕妃卻說:“如果孟嘗君送我一件和皇上一樣的白狐裘,我就替他想辦法。”孟嘗君聽了燕紀的話,不禁暗暗叫苦:“白狐裘就這麼一件,現在要到那裡再去找一件白狐裘呢?”

  就在這時候,有一位食客自告奮勇地對孟嘗君說:“我有辦法,明天以前我一定可以弄回一件白狐裘來。”這天晚上,這位食客就偷偷進入皇宮,學著狗叫把衛士引開,順利地偷回當初獻給秦王的那件白狐裘。孟嘗君利用白狐裘收買了燕妃,燕妃果然替孟嘗君說了不少好話,過了沒多久,秦王就釋放了孟嘗君。

  孟嘗君害怕秦王臨時反悔,因此一被釋放就馬上喬裝改,趁著月黑風高的夜晚,來到了秦國的邊界—函谷關。只要通過了這道關口,秦王就奈何他了。可是現在是深夜,城門緊閉,根本沒有辦法出關。孟嘗君一行人內心真是急死了,城門必須等到雞鳴才會開放,但是如果等到天亮,又怕秦王發現他們逃走了,而派人追趕他們,這該如何是好呢?

  就在這時候,忽然有位食客拉開嗓子,學著雞鳴“喔—喔喔”,一時之間,全城的雞都跟著一起鳴叫。守城門的將兵一聽到這麼多公雞在叫,以為天亮了,於是就按照規定把城門打開了。

  孟嘗君一行人就這樣子平安通過了函谷門,離開秦國,回到齊國去了。


中華文化故事乘勝追擊的典故

  《壞蛋是怎麼煉成的》有這麼一段話:“太極和做人一樣,都講究的是一個圓滑。太極以柔克剛、……乘勝追擊、不留踹息。泰山壓頂不變色,四兩撥動千萬斤。做人如能到這樣的境界,天下隨你去闖。”本期民間故事將為你講訴文中出現的乘勝追擊的典故。   解釋:乘:趁著。趁著勝利的形勢繼續追擊敵人,擴大戰果。   出處:《戰國 ...

中華文化故事一鳴驚人的典故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是一箇中國成語,形容的就是那些平常很普通並沒有特殊表現的人,而突然一下子就做出驚人的事情。那麼你知道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嗎?本期民間故事一起了解吧!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身高僅四尺多,個子矮小,但他能言善辯,幽默詼諧,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王不但 ...

中華文化故事拋磚引玉的典故

  為了拋磚引玉,不惜班門弄斧。什麼是拋磚引玉呢?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講,就是拋個磚,然後一個不小心引來了玉。這好像是比不錯的買賣。以小的,換取大的,以自己不需要的換來自己需要的。本期民間故事將為你介紹拋磚引玉的典故。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期,有一位詩人叫常建,還有一位詩人叫趙嘏。常建對趙嘏的才華非常佩服 ...

中華文化故事問鼎中原的典故

  鼎,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在現代它是我們瞭解古代華夏的一把鑰匙。在上古時期亦是刑具也是烹飪食物的器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在很多成語中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如一言九鼎、九鼎大呂、五鼎萬鍾、問鼎中原等等。在民間故事中問鼎中原還有著一個有意思的典故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問鼎中原,春秋時期一個標誌性的行 ...

中華文化故事毛遂自薦的典故

  有人這麼說:“不許別人懷疑的真理是未被揭穿的謊言。真理掌握在勝利者和當權者手中。如果你覺得找到了真理,那你可以毛遂自薦,去執政黨的真理部上班。”想毛遂自薦看來並不容易,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講訴毛遂自薦的典故。   戰國時,秦國軍隊包圍了趙都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去說服楚王與趙國結盟出兵,解救趙國。平原君打算從手下 ...

中華文化故事馬革裹屍的典故

  林毅夫說過:“軍人的理想是馬革裹屍還,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累死在書桌上。”究竟馬革裹屍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感覺這是一種很壯烈的犧牲?本期民間故事為你介紹馬革裹屍的典故。究竟這馬革裹屍是為什麼能讓人振奮人心。   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馬援傳》:“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 ...

中華文化故事以逸待勞的典故

  古語有云:“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與其望洋興嘆,不如破釜沉舟。與其杞人憂天,不如防微杜漸。與其身心交瘁,不如以逸待勞。與其捶胸頓足,不如亡羊補牢。與其紙上談兵,不如現身說法。”那麼何為以逸待勞?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講解。   指作戰時不首先出擊,養精蓄銳,以對付從遠道來的疲勞的敵人。   【原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