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中華民族--+鄂倫春族

中華民族-- 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習俗

  鄂倫春族很注重禮儀,尊老愛幼是傳統。無論在什麼場合,都必須讓老者坐在正位,飲酒要由老人開杯,吃肉吃飯要等老人舉刀動筷後,其他人才能動。

  鄂倫春族好客,賓友光臨,除好酒好肉接待外,客人臨別之際,還要饋贈自家的土特產。鄂倫春族待客純樸、誠懇,獵人馱肉歸來,不管相識與否,只要你說想要一點肉,主人立即把獵刀交給你,從何部位割,割多少,都由客人自己動手,主人十分慷慨大方。

  食俗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麵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裡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中華民族-- 達斡爾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以狩獵和農業為主,漁業較發達。

  達斡爾族有自已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受清朝滿族文化影響,通用滿文。後普遍使用漢文,歌舞、體育是達斡爾人喜愛的活動。傳統的曲棍球近年發展很快。大部分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

  習俗

  敬老、互助和好客。對長者,無論是在路上行走,還是出入房門,青年人都要讓路;兒女外出歸來,要給老人請安;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歡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給老人或給老人留下一份。客人來訪,主人要遞煙、敬酒、端出奶製品熱情招持,若是貴客臨門,還要增加“瓦奇”(豬肘子)和“手扒肉”等佳餚,盛情款待。無論誰家宰殺牲畜,都要選出好的肉分贈給鄰居和親友,狩獵或捕魚歸來,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婚俗

  男女青年訂婚後,男方要送女方家馬、牛、羊和酒,稱為“大禮”。這一天姑娘要躲起來,不見未婚夫。婚禮前一個月,男方還要送一次小禮,禮品主要是衣、物,這時未婚夫婦才可以見面,並在一起吃“拉里”和掛麵。結婚要置辦酒宴,食品和菜餚必須豐盛,特別是在迎親時,如果沿途碰見行人,不論是否相識,都可分得一份酒肉和點心。結婚儀式後,主人要以炒犴鼻和手把肉等上等菜餚待客。

  食俗

  以糧食為主食。主食中以稷子米和蕎麥麵為主。達斡爾族的麵食以蕎麵為主,有刀削麵、刀切短麵條、揪面片、手指壓柳葉狀麵條,和用拇指在另一隻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這些蕎麵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獸禽肉湯上煮熟。

  肉食過去曾以野生動物為多,有狍子、鹿、駝鹿、野豬、黃羊和飛龍、沙雞、野雞等。隨著狩獵業減少,家養的豬、牛羊、雞成為主要肉食。達斡爾族喜愛吃手把肉和片白肉。

  平時,喜用肉燉蔬菜。常吃魚,主要烹調方法是清燉和清蒸。

  達斡爾族房前屋後常種有各種蔬菜,除了大量應時吃用外還加工成酸菜、鹹菜、乾菜,以備冬春食用。最有特色的是用刀將豆角和西葫蘆削成細長條,曬乾後編成股儲存。達斡爾族婦女還採集柳蒿菜、山蔥、山芹菜、黃花等野菜,煮熟食用。

  飲料有鮮、酸牛奶、奶酒、奶米茶等,奶米茶是把少量稷子米炒有輕微煳味後,加牛奶和水燒煮即成。達斡爾族婦女還喜把採集的稠李子、山丁子、榛仁等磨為合成粉,飲用時衝入開水,拌白糖做成類似麵糊的飲料飲用。味道可口。

  典型食品有:①燕麥炒米、面。達斡爾族野外勞動中常用的食品;②“瓦特”和“希日格樂”。達斡爾族的兩種糕點食品,常用於節日、訂婚喜事和葬禮時招待賓客和鄉親;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蕎麥臍子加鮮奶或酸奶熬成,拌黃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時,需請親戚鄰里前來品嚐,以示親鄰和睦,牛畜興旺。

  節慶

  主要節日是春節。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過年之前家家都要進行充分準備,殺年豬,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種雜物碼起一個垛,晚上點燃,老年人要把大塊肉和餃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興旺,年三十吃餃子有的要在一個餃子裡放上白線,意味著吃到這隻餃子的人可長壽兩百歲;有的在一個餃子裡放上銅錢,吃到的人意味著今後不缺錢花。初一開始拜年,拜年的人一進門就要開啟主人家的鍋,搶吃年糕,表示親密無間,然後吃豬壽子、手把肉,婦女之間要互相贈禮,禮物有菸葉、奶皮、糕點和凍肉,春節一直過到正月十六。

  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特別是青年人之間要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達斡爾族也過中秋節,吃月餅。

  達斡爾族過去以自然界為崇拜物件,每年陽曆五月,屯眾殺牛或豬祭天、地、山、川諸神。每個家庭均有一個專司祭祀的薩滿,除祈禱、祭鄂博(一種山神)外,甚至以巫術治病,屆時要殺牛、羊,同時還要奉送許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種糕點,如今祭祀活動已不多見。

鄂倫春族 --簡 介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鄂倫春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 閻門坎 (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 ...

鄂倫春的飲食習俗

  鄂倫春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最常見的如 手把肉 、 曬肉乾、曬肉條、 阿蘇納 、生吃腰子、灌血清、燒肉片、煮肉湯等。   吃 手把肉 在北方狩獵、畜牧民族中較為普遍。鄂倫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豬、犴或鹿肉切成大塊、放到鍋裡,掌握火候到鮮嫩可口時撈出,每人用刀割 ...

鄂倫春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 ...

鄂倫春·篝火節

  鄂倫春人與火的關係   鄂倫春人對火神的崇拜歷史悠久。他們認為火有驅邪祛汙的作用,器皿衣物置於火上烘,被認為是變得潔淨了。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春節的早晨要向火神供祭,祭時向篝火磕頭祈福。每逢春節客人來拜年時,須先向火神敬拜。鄂倫春人對火有著一系列嚴格的禁忌:不許隨意向火堆潑水、扔髒物、吐痰,或 ...

鄂倫春的禮俗

  鄂倫春族是一個十分重視禮節的民族,他們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節。他們的禮節大致有三種:請安問候、下馬致敬、叩首參拜。   作為晚輩的或是弟弟妹妹,遇到了長輩,或是哥哥姐姐,一般都要行屈膝禮請安問候。對於父母或是比父母年長的老人,只要外出3天以上的,回來後都要前去請安問候。有事要同長輩商量,只有徵得他們的同 ...

鄂倫春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閻門坎”(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 ...

鄂倫春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