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 仙人住 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 仙人柱 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杆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 仙人柱 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臥,但有嚴格的規定。 仙人柱 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 仙人柱 後面的樹杆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 仙人柱 。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 仙人柱 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 密塔哈 (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裡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鄂倫春族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閻門坎”(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形式:一是樹杈卡屍葬,一是吊棺葬,一是相棺葬。最原始的一種風葬是選擇3、4棵樹,借樹杈搭上橫木,橫木上鋪上樹枝,把死人放在上邊蓋好。後來亦實行土葬。土葬用的棺材與漢族相似,但較為粗糙。如果沒有棺材,可在土坑中用木杆做成方框,然後放入屍體、蓋上木杆再埋上土。對因急病而死的青年人和孕婦都實行火葬,方法是將棺木放在架起的柴堆上燒,心臟部位尤其要燒透,否則他們變成鬼後會纏繞家人。水葬則用於因溺水而死的人。一般是先將死者用過的帽子等物扔進河中,然後將棺材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去。
陪葬物品中最常見的是馬。如果殺不起馬,就將死者生前穿過的衣服、馬具等馱在馬上,圍繞葬地轉幾圈,說幾句陪葬馬的話。陪葬物品除馬外,還有死者生前用過的日常用品,如碗筷小勺、獵刀、煙具、男性的弓箭、女性的熟皮工具和針線盒等。
出殯時有射“領路箭”的風俗。有的地區有“牽線”的習俗。薩滿紮好草人,草人拴上數條線,死者子女各牽一條跟隨其後。到葬地,薩滿念祭文,唸完後,用“神棒”將線打斷,把草人扔出很遠,以示死者靈魂遠離而去,不牽連生者。
人死後的第七天即“頭期”,以及重要節日、清明等都要到葬地祭祀。到週年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祭祀前要新搭一個仙人柱,內設床鋪、被褥,床頭燃上蠟燭,桌上擺上供品。祭祀時,要念祭文。祭文包括死者的情況:姓名、生卒年月以及死因,還包括死者晚輩以及來賓的姓名。並且室內點燈,室外燃篝火,使燈火通明。擺上酒、菜,人們邊吃、邊唱、邊談,燒紙。通宵達旦,直至第二天天亮方結束。
鄂倫春族人死後,家人一般都要戴孝,時間、長短、男女有別。
鄂溫克族生活習俗
鄂溫克族在飲食習俗方面,由於各地生產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獵區以獸肉為主食,烹飪方法有煮、烤,主要食品有肉湯、攙米肉粥、做肉乾等、還有用白麵製作 麵包、麵條等,很有特色的飲食是馴鹿奶茶、馴鹿奶油。牧區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奶茶不斷,食用各種奶食品、炸果子、餡餅。農區則以糧食為主食,傳統主食有稷子、養麥、燕麥、大麥等。烹做乾飯、肉粥、刀削麵、發糕、炸糕、炒麵、奶粥等。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還有園田種植的各種蔬菜,飲食內容豐富多樣。
鄂溫克族比較古老的住房是“撮羅子”,呈圓錐形屋架,高3米左右,底部直徑約4米,在外面圍蓋上樺樹皮、獸皮即可住人。頂部留出通煙口。撮羅子搭制方便,至今仍為進山狩獵的鄰溫克人使用。牧區鄂溫克人以住“俄儒格柱”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布特哈地區鄂溫克族很早就實現定居了,並建有土木結構的住房。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鄂溫克族牧民、獵民都實現了定居,許多人家建起了磚瓦房,住房內部結構和設施也在發生變化。
騎馬和使用大輪車是鄂溫克族的主要傳統交通工具。大輪車適於在山林、草原上使用,用於日常交通。牧區、林區的鄂溫克人還使用四輪車,冬季裡用雪橇拉草、拉木頭等。樺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沿河狩獵、運輸時使用。嫩江流域的鄂溫克人還製作獨木舟、木板船,用於渡江河和從事漁業。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馴鹿體輕、蹄大,善於在密林和沼澤地中行走,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譽。
鄂溫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傳統的婚姻習俗,有請媒人求親、訂婚、納彩禮和舉行婚禮的過程。各地鄂溫克人婚禮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有送親、迎親、設婚宴、舉行歌舞娛樂活動的內容,具有歡樂、祝福的氣氛。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礆棺土葬,舉行送葬儀式。過去也曾有樹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對己故長輩、子女要附孝。並在春節、清明節等日子,舉行掃墓、祭奠活動。
薩滿教是鄂溫克族的古老宗教信仰。它以多神崇拜為內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動為表現形式。“薩滿”是對神職人員、巫師的稱謂,在鄂溫克語中有知曉、通曉的意思。
獨特傳統的鄂倫春族春節習俗
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源於漢族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日舉行。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春節前人們都忙著置辦年貨,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趕回家團圓。鄂倫春族文化中,鄂倫春族的春節習俗還有哪些呢?一起來看下吧。
鄂倫春人過春節很隆重,因是狩獵民族,其生活方式有著深深的狩獵文化的印跡。在他們看 ...
鄂倫春族生活中的娛樂工具:口絃琴
音樂是人類表達自己各種情感方式的重要工具,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娛樂工具之一。音樂的旋律能表達出一個人的喜怒哀樂,能夠引起情感的共鳴。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彈奏工具,尤其是一些少數民族都有著屬於他們獨特的樂器。
口絃琴是鄂倫春族民眾生活中的娛樂工具,是鄂倫春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接下來,一起來看看與眾不同的 ...
鄂倫春族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認為人的靈魂不滅,人死後變成鬼,要到 閻門坎 (陰間)去,對鬼不能隨便冒犯。這些觀念影響到他們的喪葬習俗。
鄂倫春族講究安葬迅捷。在葬地選擇上,一般要選擇土地平坦,靠近森林和河流的地方,樹有根,水有源,意味著子孫後代永續不斷。
安葬方式有幾種,其中最古老的葬法是風葬。風葬又可具體地分為三種 ...
鄂倫春族的飲食習俗
鄂倫春狩獵民族,在自然生存環境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最常見的如 手把肉 、 曬肉乾、曬肉條、 阿蘇納 、生吃腰子、灌血清、燒肉片、煮肉湯等。
吃 手把肉 在北方狩獵、畜牧民族中較為普遍。鄂倫春族的吃法是,把狍子、野豬、犴或鹿肉切成大塊、放到鍋裡,掌握火候到鮮嫩可口時撈出,每人用刀割 ...
中華民族-- 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 ...
鄂倫春族 --簡 介
鄂倫春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 ...
拉祜族喪葬習俗
1.搓獨格。拉祜語意為 墓地 ,是拉祜族喪葬習俗。遊獵時期的拉祜族,無喪葬活動,也無墓地。據清康熙楚雄心志卷一我: 保從一遇有死者不殮不菲,停屍而去。另擇居焉一。 十八世紀逐漸定居以看,一些地方出現墓地和省萍形式。凡是行土葬的山寨,一般有一片公共山地為墓地。只交是屬於正常死亡的措內成員,不分宗族、信仰、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