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梅+章臺古梅
中華第一梅 章臺古梅
中華大地,遍地是寶,其中歷經千年甚至幾千年的古樹現今已然成為了國家重點保護遺產,它們經歷了上千年的風吹雨打仍屹立不倒,時間在它們身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矗立千年的中國古樹的相關資料!
章臺古梅,章臺古梅亦稱楚梅,位於章華寺大雄寶殿西側,據1993年專業調查,該樹屬蠟梅科、蠟梅屬的落葉灌木,灌幅6.48m。明人孔來,在《江陵志餘·古蹟》中寫道,此梅相傳楚靈王築章華臺時所植。而後,清人嚴以立在《章臺梅賦》中雲“楚國遺梅,章臺故阡”。又根據章華寺內清咸豐年間碑石記載,這株蠟梅應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但因歷史遠久,加之兵火和自然災害,今存的這株蠟梅,是當時楚靈王所植的遺梅,還是後人補植的遺株,其生物學年齡就有待於進一步考辯。
矗立在章臺寺(現名章華寺)院內大雄寶殿前方的這棵楚梅樹,與浙江天台隋梅、湖北黃梅縣江心古寺的晉梅、浙江杭州大明堂院內的唐梅、浙江超山報慈寺前的宋梅,並稱為我國5大古梅。相傳,這棵梅樹是楚靈王所植,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樹齡,可稱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梅樹,享有“中華第一梅”、“天下第一古梅”的稱號。
相傳,這裡曾經是楚靈王與他的妃子們享樂所用的後花園,園裡種有一片佔地四十多畝的梅林。但隨著歷史演進和時代變遷,最終存活下來的梅樹只剩這一棵了,而且至今都還鬱鬱蔥蔥,枝繁葉茂,生機蓬勃。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也享受著無數善男信女們的香火。
每年臘月,滿樹的臘梅盛開,香飄百米,吸引不少遊客前去觀看,感受它堅韌不拔、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可稱得上是一道靚麗的奇景。清人李葆元曾有《章臺古梅》詩云:“香凝白雪爭千載,影瘐江南剩一枝。”
賈湖骨笛 中華第一笛
賈湖骨笛作為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樂器,是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之首,至今散發著迷人的光彩。那麼,它究竟憑什麼能夠獲此殊榮呢?
故事還得從1979年說起。那年秋天的一天,在河南省舞陽縣北舞渡鎮,賈湖村小學教師賈建國帶領學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時,驚奇地發現了散落在地面的石斧、石鏟和破碎的陶片等。賈建國猜想這些可能是新石器時期的遺物,於是將它們送交到縣博物館。賈建國當時不會想到,他的這一舉動卻引出了“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的賈湖遺址。在一座編號為M282的墓葬裡,人們發現一具儲存完好的屍骨及60多件隨葬品。考古專家猜想,墓主人生前可能是巫師或部落酋長。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側,就擺放著這支骨笛。
最終經測試顯示:這支骨笛已經在地下沉睡了八九千年,這一結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經過測音,骨笛不僅已經具備音階結構,而且還能夠演奏傳統的五聲或七聲調式的樂曲,是一種古代樂器。經動物學家鑑定,骨笛是用鶴類動物的尺骨製成。鳥類的尺骨薄壁中空,如果截去兩端骨關節就是一個理想的發音管,很適宜做笛子。
資料證實,到目前為止,賈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儲存最為完整、現在還能用以演奏的樂器實物,比古埃及出現的笛子要早兩千年,被稱為中國管樂器的鼻祖。這也是中國音樂考古中繼湖北曾侯乙墓編鐘、編磬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
這支賈湖骨笛呈黃棕色,製作精美,全長23.1釐米,笛身上鑽有七個圓形音孔,孔徑0.35釐米,分佈均勻,經測音可發出完備的六聲音階和不完備的七聲音階。在目前發現的30多支賈湖骨笛中,是儲存完整的一支,堪稱“中華第一笛”。
中華第一哲人箕子
箕子
箕子,名胥餘,因封國於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爵為子,故稱箕子。
箕子與紂同姓,是殷商貴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紂朝內任太師輔朝政。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後紂愈奢靡,旦夕酒作樂而不理政。箕子屢諫紂不聽。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悅於民,吾不忍也”。於是箕子便披髮佯狂為奴,隨隱而鼓琴以自悲。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而囚禁之。武王滅商建周後,命召公釋放箕子,向箕子詢治國之道,箕子不願作周的順民,帶領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從今膠州灣東渡到朝鮮,創立了箕子王朝。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後,箕子過殷(朝歌),見宮室毀壞荒涼,遍地野生麥黍,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於婦人,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這裡“狡童”係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今朝鮮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遺蹟。唐朝時,在朝歌南關建箕子廟,文學家柳宗元為其寫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間,在南門內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遺址尚存。
箕子與箕子朝鮮在中國商周古史、中國東北史上佔據重要位置。箕子以一個哲學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代表出現在中國歷史、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其學問、其人品、其影響長時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評說,這本是不應該發生的事。
箕子,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箕子其人、箕子朝鮮其事,在國內外學界爭論頗多,這之中既有書缺有間的問題,也有觀點與方法論的分歧,而後一點更為突顯,從而使古朝鮮史的研究成為學界的熱點。
《尚書大傳·洪範》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於朝鮮,箕子朝鮮侯國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三國遺事》記載:“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箕子朝鮮的歷史延續千餘年,直到西漢被燕國人衛滿所滅,建立了衛滿朝鮮。箕子朝鮮可以說是朝鮮半島文明開化之始,據說今之朝鮮喜愛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遺風。箕子胥餘是殷末著名賢臣,因其品行高尚,被孔子譽為殷之“三仁”之一。因紂王無道,受到政治迫害的箕子率其族人出走朝鮮。箕子入朝鮮半島不僅傳去了先進的文化,先進的農耕、養蠶、織作技術,還帶入了大量青銅器,另外還制定了“犯禁八條”這樣的法律條文,以致於箕子朝鮮被中原譽為“君子之國”。大量中國古代典籍和朝鮮史書的記載與在朝鮮出土的青銅器、陶器以及朝鮮的地面古蹟三方面相互印證,都證實了箕子朝鮮的存在。自古以來,中朝兩國人民都珍視這一有據可查的史實。在朝鮮有自己的歷史記載以來,或者說直到上世紀60年代前,朝鮮、韓國的史書、教科書都沿襲了這一歷史學說。
中華第一龍所在濮陽哪個博物館
濮陽並無博物館,中華第一龍的存放地址為濮陽市戚城公園。
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狀騰飛。虎圖案身長1、39 ...
紅巖第一二章概括
《紅巖》第一、二章概括:
1、《紅巖》第一章
在動盪年代裡,一位名外餘新江的人去了負責經濟的浦志高家,談論著失火工廠的原因和工人的困難,做了一定的措施。讓聯絡站的陳松林搞個書店,陳松林再給華為送書時,意外發現了廠長妹妹成瑤說出了魏吉伯是特務。並被訓導處放跑時刺傷了黎紀剛。
2、《紅巖》第二章
...
濮陽中華第一龍在哪
1、現在陳列在河南省博物館;
2、河南省博物館是中國省級歷史性博物館。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的金水路和人民路交會處;
3、1987年在位於河南省濮陽縣城西水坡仰韶文化址發現中華第一龍,在一個墓室中部的壯年男性骨架的左右兩側,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龍虎圖案,龍圖案身長一點七八米,高零點六七米,昂首、弓身、長尾 ...
龐中華和田英章字帖哪個好
兩者各有千秋。
1、龐中華,生於1945年10月21日,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和詩人,四川達州市人。1965年畢業於西南科技大學地質勘探專業,是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名譽主席、龐中華硬筆書法學院院長,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2、田英章,著名書法家、教育家田英章,曾 ...
龐中華田英章司馬彥字帖哪個好
三人字型各有千秋。
對比如下:龐中華:《龐中華鋼筆字帖》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教育家、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開拓者龐中華龐氏硬筆書法著作,龐氏硬筆書法清新秀逸,自成一家,被稱為龐體。其快樂立體教學法獨樹一幟。龐中華被譽為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
田英章:是當今歐楷第一人田英章所著,書法風格特點是嚴謹工整,平正 ...
中華第一龍的赤峰玉龍
1971年,被考古界譽為紅山文化象徵的“中華第一龍”——紅山碧玉龍在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出土,赤峰市也因此被譽為“中華玉龍之鄉”。赤峰玉龍的發現,不僅讓中國人找到了龍的源頭,也充分印證了中國玉文化的源遠流長。赤峰玉龍的製造年代為新石器時代,材料為玉,高26釐米,現收藏於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赤峰玉龍曾有 ...
章臺折盡青青柳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的愛人已經不在了,大概已經另有所屬了。這句話出自“章臺”的典故:唐朝天寶年間,詩人韓翃曾滯留在長安,和李生關係很好。李生有愛姬柳氏,傾慕韓翃之才。李生就將柳氏贈給韓翃,並解囊資助三十萬促成二人婚事。轉年“安史之亂”爆發,兩人失散。為避兵禍,柳氏剪掉頭髮自毀形象,寄居在法靈寺。後來官軍收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