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裡的中華鱘沒有滅絕。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古老魚類,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大約1.4億年前就在地球生存並繁衍,是長江裡的旗艦物種。作為洄游魚類,中華鱘有著濃濃的家鄉情懷,它們生在長江,長在大海,十幾歲到達繁殖年齡,又長途跋涉,返回故鄉產卵。保護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有著深遠意義。中華鱘保護已經成為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名片,是加快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在野生中華鱘資源量急劇下降、瀕臨滅絕之際,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讓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長江裡的中華鱘沒有滅絕。中華鱘是中國獨有的古老魚類,和恐龍生活在一個時代,大約1.4億年前就在地球生存並繁衍,是長江裡的旗艦物種。作為洄游魚類,中華鱘有著濃濃的家鄉情懷,它們生在長江,長在大海,十幾歲到達繁殖年齡,又長途跋涉,返回故鄉產卵。保護中華鱘,對於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有著深遠意義。中華鱘保護已經成為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名片,是加快長江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在野生中華鱘資源量急劇下降、瀕臨滅絕之際,中華鱘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讓中華鱘永續生存成為可能。
中華鱘沒有滅絕。20世紀80年代,葛洲壩截流,中華鱘繁殖群體驟減到2176尾。2010年估算只剩57尾。2015年4-9月,監測到有3000餘尾中華鱘出現在長江口。中華鱘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級別是極危。
中華鱘會在夏秋兩季從長江口外淺海域迴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
由於長久以來對中華鱘採取了全面保護的對策,從而延緩了中華鱘資源衰退的程序,基本保全了溯河產卵親體。
為中華鱘自然繁殖、研究和增殖放流打下了基礎,使中華鱘物種數量開始回升。
中華鱘凍了可以吃。野生中華鱘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吃了犯法,但市場上買得到的,都是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可以吃。中華鱘肉質與鰻魚一樣,都是高脂高蛋白的魚肉,不太容易煮爛,而且魚肉味道比較濃,清蒸不是好辦法。
中華鱘(學名:Acipensersinensis)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130釐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鱘是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魚類,它介於軟骨與硬骨之間,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減退,中軸為未骨化的彈性脊索,無椎體,隨顱的軟骨殼大部分不骨化。尾鰭為歪尾型,偶鰭具寬闊基部,背鰭與臀鰭相對。腹鰭位於背鰭前方,鰭及尾鰭的基部具棘狀鱗,腸內具螺旋瓣,肛門和洩殖孔位於腹鰭基部附近,輸卵管的開口與卵巢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