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出生於公元1678年,生母烏雅氏,由貴妃佟佳氏撫養,與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為同母兄弟,師從顧八代、張英、徐元夢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駕崩。胤禛登基,時年45歲。公元1735年10月8日,胤禛駕崩,享年58歲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胤禛的年號,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闢民間奪位的謠言。
雍正出生於公元1678年,生母烏雅氏,由貴妃佟佳氏撫養,與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為同母兄弟,師從顧八代、張英、徐元夢等。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駕崩。胤禛登基,時年45歲。公元1735年10月8日,胤禛駕崩,享年58歲雍正是清朝入關後第三位皇帝胤禛的年號,因為雍正帝之前曾被封雍親王,即位後採用雍正一詞,除取其名禛之諧音外,亦有正統、名正的意思,以闢民間奪位的謠言。
西方學術界有一種主流意見,即認為中國的科學只是十八世紀歐美的科學革命產物,中國不會出現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而且沒有科學的發展。事實上,中國科學與科 技在十六世紀已有相當成績,十八、十九世紀中國科學與科技發展的緩慢,不是因為中國人自身的封閉,而是由於當時作為中西交流的主要橋樑──十七、十八世紀 的耶穌會士和十九世紀的基督教傳教士,因為自身的宗教信仰與西方的科學有牴觸,未能把當時歐洲的科學原原本本的輸入,這導致中國人未能透過他們去了解當時 歐洲的科學技術。
從傅蘭雅(JohnFryer,1839-1928)及傳教士對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反應可以看出,中國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同時,也證明了傅蘭雅等傳教士在中國傳播西方科技以圖改變中國的失敗。然而,這些失敗並不代表中國對科技沒有興趣。
中國科技的成長始於十六世紀,耶穌會士在清代藝術、儀器和技術的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包括康熙時期的時鐘製作、傳統工廠的玻璃器皿和耶穌會士與 圓明園建築等在內的許多技術都與他們有關。此外,中國在明清時期所生產的瓷器也足以印證當時中國已經擁有先進的技術,尤其以景德鎮瓷器最為突出。
問題是,為何中國在十八世紀沒有經歷歐洲的“牛頓世紀”,而要等到中英鴉片戰爭之後,才認識到數理推論分析?
1、乾隆後面是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
2、嘉慶帝(1760~1820年)名永琰,乾隆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冊立為皇太子。廟號仁宗。諡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3、父歸政,尊為太上皇。嘉慶四年父卒後親政,首將貪官和珅賜死,繼而平息了白蓮教義軍起事。其勤政戒惰,務實遵禮,一切以體察民情民意為本。以天朝富有四海自居。二十五年,卒於避暑山莊,傳位旻寧。尊諡睿皇帝,葬昌陵。
4、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呼奈何而已。
5、同時他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一個日趨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