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完整句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完整句

  1、實際上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論語·為政,《為政》內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論語

  1、《論語》中記載孔子對自己的評價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

  2、“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歲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這一生做什麼,就像今天的年輕人確定做什麼專業一樣。一般人二十歲就確立了,孔子遲了,愛玩,他去當吹鼓手去了。直到三十歲才醒悟要幹正事。

  3、“四十而不惑”,三十歲確立了要幹正事,幹什麼正事呢?今天想幹這,明天想幹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意即直到四十歲才不猶豫,才不疑惑。才堅定要幹“興滅國,繼絕氏,舉逸民”、“克已復禮”的大事。這個“不惑”,是指對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認定的事業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不是對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4、“五十而知天命”,四十歲堅定了目標,競競業業幹到五十歲,在魯國當大司寇,極力去“克己復禮”,但是也沒幹成,這是天命啊!不是我不努力、不專心致志啊!意即五十歲也沒達到目標我才知道這是天意啊!並不是五十歲能知道天的意志。

  5、“六十而耳順”,大志向沒實現,埋怨的,挖苦的,汙辱的,恥笑的,等等,都來了,甚至有的罵孔子是“喪家之犬”。聽得人心煩意亂,五臟六腑充斥著怨恨之氣,直到六十歲才聽著那些話感到無所謂,聽著只像沒聽著的,意即到了六十歲什麼話聽起來都心情順暢,不生氣。都無所謂。

  6、“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大志向未實現,孔子便去研究《周易》,修訂《春秋》,一至到了七十歲,這時侯孔子的心理修養達到了最高境界,說話、做事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會違反道德,違反周禮。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那麼二十呢

  二十弱冠,古代中國男子二十歲算成年,行“加冠之禮”,以示成人。在此之前都是梳髮髻,也稱“總角”,《詩經·氓》中有云:總角之宴,言笑晏晏。這裡的“總角”就是代指小時候,兒童時期。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的,等長到一定的年齡,要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在《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在《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弱冠而立不惑後面

  1、這句話的後面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2、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處:《論語·為政》   3、解析: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 ...

而立不惑知天命原文

  1、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

而立不惑意思是什麼

  1、四十指的是四十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 ...

而立不惑意思是什麼

  1、四十指的是四十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意思是: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出自《論語·為政》。原文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 ...

而立不惑知天命意思

  1、三十而立:原意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後建立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做事做人的原則,如孔子三十立於禮。現代則多指有所成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 ...

而立不惑是修身做人嗎

  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這裡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馮友蘭先生認為,而立應是能循禮而行,禮可以代表“義”,即克己去私。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能立即能循禮而行。而立代表著人的行為已經不再只為自身,而是為他人著想。   不惑,意思是遇事能明辨不疑。出自《論語·為 ...

而立不惑是什麼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是知天命。出自於《論語·為政》,原文如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為政》篇包括24章。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