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之東青神縣有個高臺鄉,因臨江新村渡有個“高臺廟”而得名。這裡地勢平坦,沃野竹林,沒有什麼“高”的地方,但歷史上確有個高臺廟,呈四合院,有天井、廂房。“文革”後只剩下房子,成了供銷社的倉庫轉運站,倒也清靜。
高臺鄉政府所在地叫“麻柳場”,其地有寶祿寺、火神廟、文昌宮、藥王廟、禹王廟,皆聲名顯赫。
寶祿寺是麻柳場五廟之首,傳說是田狀元的府宅,連線青龍山與白虎山。這田狀元因犯諱要被誅九族,便改田姓為“車”,族人避免了殺頭之災,於是建寺造佛謝菩薩保佑。寶祿寺有前殿、大殿、後殿,殿後有一座石拱橋,橋邊各有一株大黃桷樹。現年90多歲的辜元生老人依稀記得,殿前還有一座大磚砌的牌坊,不遠處杉樹林中有一隻石虎,只有後半身威嚴地坐在石墩上面,前半身據傳是老虎晚上去吃別人的麥子時被砍了頭。寶祿寺前殿塑了關雲長的泥像,關平、周倉排在左右;側房有送子觀音,每年正月初一就有很多年輕婦人在送子觀音前的壩子上搶童子,有些逗樂的青年男子便把供奉在神位上的木雕童子搶到手,去追逐自己喜歡的女子,送童子給她。大殿有3尊大佛,佛像有七八米高,兩邊塑有羅漢像。寶祿寺的鐘鼓樓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撞鐘擊鼓,新年正月初一更是人山人海,香客不絕於路。
1959年,菩薩像被打碎推倒,後來辦起了農中便又拆了寺中柱子改料做桌凳、椅子。寺前原有的一片黃連樹,興旺時上百隻鳥兒在枝上築窩。
高臺的文昌宮頹敗較早,五四運動後就有覺悟較早的高臺人林松茂、王五瑞在文昌宮開辦新學,提出“打倒封建”,毀了神像,到1945年文昌宮垮塌而被拆毀。高臺鄉80歲左右的老人在寫“文昌夫子、關聖帝君”這對子時,常念起那裡的擺設;三合頭的瓦房,有院牆護著,大殿很高,殿中菩薩頭頂的帽子如一個仰天的板子,有吊須,疑是秦漢裝束,但在年久失修後,漏雨入殿,人神難保,終於潰塌。文昌宮前有一口塘,四季清水如鑑,現在成了朱繼文家的魚塘。喜歡尋古的儒商朱繼文,又在文昌宮舊址處遍栽蜜柚,並邀請趙樸初先生為其故鄉的“文昌宮”題了墨寶以志紀念。
高臺北頭有火神廟,供火神菩薩,有2丈多高,菩薩手執火瓶,有蓋子;有頑皮的孩童常攀上去,拔了瓶蓋,那瓶子就會冒出一縷黑煙,而這樣一來麻柳場便十有八九又有民房要失火——傳說無法考證,但麻柳場處在山上,山下幾股水流都是由南向北流向,水火相生相剋,算是奇景。1958年“大躍進”,火神廟被拆,秦磚漢瓦奇石修成了鍊鋼鐵的“土高爐”,真是天天冒煙了。
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可以吃掉各種毒蟲,為人類除害。所以,開年第一天民間以紅紙剪雞作窗花,而且把這天定為“雞日”。
這種風俗是根據古代神話演變而來的。據說,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株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根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一隻金雞,日出報曉。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所以元旦所剪的雞,其實就是象徵著天雞。古人元旦刻桃木為神像,立在大門前,還要插幾根公雞毛象徵天雞,後來桃符演變成春聯後,插雞毛的風俗就變成剪雞貼在窗上作裝飾的風俗了。現在農村裡剪窗花最常見的也是公雞。在《荊楚歲時記》上,對元旦剪雞的風俗即有所記載,看來這個風俗在南北朝時就開始了,至今至少流傳了一千五百年以上。
古代,每年正月初七日以前是為“說畜日”,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六畜排完了,才輪到初七是“人日”。
為什麼這麼個排法呢?古代典籍裡找不到出處。但舊時民間《農家雜事》一書,說此種排法有三:一說是按人類馴服六畜的次序排,雞最先馴養成家畜,狗次之,其它依次類推。二說是按六畜的大小排列,雞、狗體積較小,排在前面,牛、馬體積較大,排在後面。三說是按六畜和人的遠近排列,俗說,沒有雞狗不成家。老人們認為雞、狗可以撿食家中撒掉的糧食,為主人消災免罪,所以雞、狗都養在屋裡,接近於人,豬、羊次之,牛、馬則另有欄和廄,離居室最遠,所以排在最後。看來,後一說似乎有些道理,古代神仙故事裡說,漢朝的淮南王劉安成了神仙(其實他是因謀反被迫自殺的),飛昇到天上去了,連家裡的雞狗都一起帶到了雲中,俗語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從沒說過豬羊牛馬跟著主人昇天的故事。
為什麼牲畜反而排在前面,人倒排在六畜之後呢?這問題古書上也沒提到過。中國創世神話老早就湮沒了。像盤古開天闢地,女媧捏泥團造人這類創世神話都是直到後來才出現的,而且說的也很簡單。但是能創造工具,有思想的高等動物的人類要比低一等的動物出現得晚,是合乎生物進化論的原理的。設若世界上要是沒有植物和動物,那麼人類怎能生活呢?所以這些動植物必須產生在人出世之前,這大概是人日排在六畜日之後的緣故。
六畜日雖算不上是節日,但舊時農家重視六畜,正月初,頭幾天按六日向豬圈、羊欄、牛棚貼紅紙條、點香的風俗還是到處風行的。還有的以天氣的陰晴來占卜牲畜的興衰,認為雞日天氣晴和,是年雞旺,陰晦則雞有災病;狗日天氣晴和,是年狗旺,陰則狗有災病。餘者類推。當然,這種卜算,未必科學,僅是當年農民的一種說法而已。
你知道雞為什麼是五德之禽?相信還有人不知道雞為什麼是五德之禽?下面就說說雞為什麼是五德之禽。
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鬥,是武德;敵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民間更將雞視為吉祥物,說它可以避邪,還 ...
人民網昆明2月16日電 2月25日至3月1日,雲南大理巍山將舉辦 2012年中華彝族祭祖節暨“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活動期間,遊客們不僅可以親身感受濃郁的南詔文化和彝族文化,還可以品嚐到巍山傳承上千年的扒肉餌絲、過江餌絲等地方特色,大飽口福。
巍山有著“魅力巍山,小吃天堂 ...
9月5日,2011—2014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工作會在北京召開,標誌著這項工作進入了正式評審階段。在其後4天的時間裡,評審專家組成員將對全國573個提出申報的縣(市、區)、鄉鎮(街道)進行材料評審,並將在9月中旬分赴各地進行實地抽查。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1987年文化部為推動民間 ...
才溪,是“客家祖地”閩西上杭縣的一個小鎮,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被毛澤東稱讚為“全蘇區第一個光榮的模範”。這個中國紅色革命鬥爭時期的蘇區模範鄉,已從昔日的“紅軍故鄉”、“將軍之鄉”變成了今天遠近聞名的“建築之鄉”。
毛澤東在此寫下《才溪鄉調查》
沿著小路,來到毛澤東才溪鄉調查會址之一的“列寧堂”, ...
“第五屆網路媒體吉林行”成員日前赴撫松縣採風。撫松有“人參之鄉”的美譽,全縣去年人參總產值達到40.83億元。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採參習俗,而今已很少再現。
撫松縣是中國的“人參之鄉”,人參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之首。人參是撫松的名片,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2010年,全縣人參總產 ...
炎陵縣三人龍資料圖片8月21日,從湖省文化廳傳來訊息,炎陵縣沔渡鎮(三人龍)透過"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評選工作,被命名為2011-2014年"湖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此次申報評選工作歷時2個月,共有29個民間藝術之鄉參加省裡評選,其內容涵蓋了表演藝術、造型藝術、民 ...
銅鼓,是我國南方古代少數民族創造的極有個性的歷史文物。銅鼓最早是作為炊具和打擊樂器,後來逐步成為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在廣西各地的文物調查中都有銅鼓的發現,或是墓葬出土,或是民間傳世等,其中以廣西北流、桂平、藤縣、玉林等市縣最為密集。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廣西各級文物管理部門收藏的銅鼓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