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華傳統文化中,認為吃素是為了戒除“五葷三厭”,“五葷三厭”泛指葷腥食物,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
2、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三厭,是道教用語。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
3、據《湧幢小品·字義字起》記載:“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說,厭字殊不解。後讀《孫真人歌》,謂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龜。雁有夫婦之倫,狗有護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1、中華傳統文化中,認為吃素是為了戒除“五葷三厭”,“五葷三厭”泛指葷腥食物,是佛道二教的混合物。
2、五葷,即五辛,指五種辛味蔬菜。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三厭,是道教用語。道教把雁、狗、烏龜作為不能吃的三種動物。
3、據《湧幢小品·字義字起》記載:“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說,厭字殊不解。後讀《孫真人歌》,謂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龜。雁有夫婦之倫,狗有護主之誼,烏龜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五葷三厭是中國古代的“齋戒”飲食的禁忌,五葷:道家以韭、蒜、蕓薹、胡荽、薤為五葷,禁止食用;三厭:道教忌食的三種肉,分別是雁、狗和烏龜肉,禁止食用。
道教崇尚清靜無為、道法自然,同時也有相應的道教戒律在約束著他們的思想言行以及飲食方面。
我國的宗教總是有太多太多的戒律,例如佛教不能吃肉。不過,佛教和道教也有相同禁忌的東西,那就是五葷三厭,那什麼是五葷三厭呢,能在道家和儒家推崇,還能被外來宗教所引用,口不說非禮之言,戒食五葷三厭。本期宗教文化為你介紹。
五葷三厭為中國古代的“齋戒”飲食的禁忌,最早為道家、儒家所推崇,後被外來宗教引用。五葷: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三厭:道教忌食的三種肉:即雁、狗、烏龜。
宋代羅願,《爾雅翼》謂:“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一·蒜》:“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注意“蔥”不在道教五葷之列。“三厭”指狗肉、大雁和烏魚。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字義字起》:“俗語有五葷三厭之說,厭字殊不解。
《孫真人歌》,謂天厭雁,地厭狗,水厭烏魚。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道教有三厭,分別是:天厭鴻雁,地厭狗,水厭烏龜。這三種肉,是絕對不能吃的!
另外,還有許多其他版本的三厭,甚至還有“四不食”(即牛、狗、烏魚、鴻雁不食)等說法。
口不說非禮之言,戒食五葷三厭;身不做非禮之事,心平氣和;心不想非禮之物,內外潔淨,方可謂之清口。簡言之,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食,心口身合一,各項俱足,才是真正的清口。
蓋五葷、三厭、菸酒之類,均是昏性之物:五葷(蔥、蒜、韭、薤、興蕖)乃天地不正之氣所生,食之易傷五臟元氣(蔥傷腎、韭傷肝、薤傷脾、蒜傷心、興蕖傷肺),故修道者不食;厭者,食久而生厭也。三厭(天厭飛禽、地厭走獸、水厭水族)乃橫行之物,食之易傷三寶原靈,更暗損陰德,故修道者亦不食之;酒是亂性之根源;煙亦耗元氣,損傷元靈。因此修道人應當戒除五葷、三厭、菸酒,從而留清去濁,煉陰補陽,使之自性光明。
佛曰:“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不殺生。”素食,可使很多人不作屠殺的獸性行為,養成慈悲博愛之心。孟子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很多養牛之人不吃牛肉,養狗之人不吃狗肉,只因這些動物有情、有識,所以不忍殺之食其肉。陸放翁詩:“血肉淋漓味定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人是萬物之靈,豈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於動物痛苦的身上?
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自古以來大家皆知的定理。人害咱,咱不服,打架論爭;咱害他,難道說,他肯容情?故清口以後,不再種因,亦可去果報。若不清口,孽障不清,何以脫輪迴?不守戒,則命根不固,何以了生死?俗話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少修少得,同修同得,不修不得。”你若修得功,別人分不得,你若造了罪,別人替不得。是故欲免地獄,當除惡心;欲免餓鬼,先斷慳貪;欲免動物,莫吃他肉;欲得人身,先學孝慈;欲生天上,當持五戒;欲成佛道,先用明心;心明則因果不昧,性見則成佛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