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小竅門,就是看他表皮的橫紋的多少,橫紋越多質量越好。一些正宗的野山參,幾乎每隔一兩毫米就有一圈橫紋,而現在人工種植的人參也沒有這麼好的品質,一般若一釐米之內能看到一兩圈橫紋已經不錯了,而且這樣的人參對於養生也足夠了。
有一個小竅門,就是看他表皮的橫紋的多少,橫紋越多質量越好。一些正宗的野山參,幾乎每隔一兩毫米就有一圈橫紋,而現在人工種植的人參也沒有這麼好的品質,一般若一釐米之內能看到一兩圈橫紋已經不錯了,而且這樣的人參對於養生也足夠了。
1、人參的須
長條須,老而韌,清疏而長,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之謂“珍珠點”。色白而嫩脆(俗稱水須)者,則不是純野山參。
2、人參的皮
老皮,黃褐色,質地緊密有光澤。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山參。
3、人參的紋路
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
4、人參的蘆
蘆較長,分為二節蘆、三節蘆、線蘆、雁脖蘆。二節蘆——有馬牙蘆和圓蘆者。三節蘆——有馬牙蘆、圓蘆和堆花蘆。所謂馬牙蘆,是根莖上的莖痕明顯,形如馬牙狀,多在根莖上段。所謂圓蘆,是根莖上的莖痕因年久而長平,形如圓柱狀。所謂雁脖蘆,是根莖細長,稍彎曲,如雁脖狀。所謂線蘆,是因年限久遠,根莖上的蘆碗長平,根莖又細又長。
5、人參的年份
山參皮老,色黃褐,橫紋細密而結實。皮嫩色白者不是純山參。皮色嫩白,橫紋粗糙浮淺,鬚根嫩脆色白易折斷者,則不是純山參。
6、人參的形態
指人參根形挺直,體態笨拙而不美觀,即使有兩腿,兩者粗細或長短也不勻稱。根順理且直,單腿或雙腿併攏者,多不是野山參。根粗短,兩條腿多向旁伸展者,多為野山參。
“第五屆網路媒體吉林行”成員日前赴撫松縣採風。撫松有“人參之鄉”的美譽,全縣去年人參總產值達到40.83億元。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被列入國家級“非遺”的採參習俗,而今已很少再現。
撫松縣是中國的“人參之鄉”,人參面積及產量均居全國之首。人參是撫松的名片,已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2010年,全縣人參總產值40.83億元,實現增加值約12億元,約佔全縣GDP(102億元)的11.76%。
中新網記者4日在全國最大的人參集散地——萬良市場看到:眾多客商雲集於此,人頭攢動,十分熱鬧。據一位參展商戶代表說,每年都會參加撫松的人參博覽會。因為當地的人參產品有名,還會有企業打來電話,讓他們去參加在北京、上海等地舉辦的產品推介會。
深山難覓採參人 非遺習俗瀕危
在眾多的影視劇中,“採參人”的形象頗具傳奇色彩。他們翻山越嶺、以身試險,如果幸運發現珍貴的“棒槌”,就小心翼翼地用紅繩拴住挖出來,為的是不讓“成精”的人參跑了。一同挖人參的夥伴,也有可能為了獨佔寶貝展開生死爭奪。
在人參文化·撫松新城發展圖片展上,記者看到了撫松採參習俗的過程:拉幫、進山、搭戧子、排棍、壓山、打小宿、抬棒槌(挖人參)、品參、砍兆頭、參包子、準備下山、下山時留火種食物等、還願。
資料顯示,撫松縣採集人參的歷史長達1440年,栽培人參則始於1567年。由撫松縣申報的長白山採參習俗,於2008年6月被納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進深山老林尋找、採挖野山參的過程被稱為“放山”。過去,長白山區靠放山為生的人極多。在當地人眼中,參與放山是一個男人成熟的標誌。茫茫林海,瘴氣瀰漫,野獸橫行,遍佈危險。
但是,目前,一些經驗豐富的放山把頭(採參領導者)因年事已高,很少帶徒弟進山。有些老人相繼謝世,系統掌握放山習俗的人已經不多,使得這一沿襲千年的習俗難以得到傳承,處於瀕危狀態。
這種說法得到了當地人的證實。據撫松縣旅遊局工作人員介紹,當地大力推進人參標準化種植,現在挖野山參的人極少,只是少數採挖草藥的人也同時尋找野山參。近30多年來,撫松縣已經沒有發現重量超過1斤的野山參了。
野參日益珍貴,採參的習俗,也慢慢成為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