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人日的來歷和習俗

人日的來歷和習俗

  人日的來歷與傳說中女媧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關。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勳《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還有補充的說法,初八是穀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皇上在人日這天往往賜給群臣金彩人勝,“勝”,也稱“巧勝”,是一種裝飾品。《荊楚歲時記》“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也就是說,或者剪綵紙,或者鏤金箔,製成人形,貼在屏風上、帳上,戴在頭上,還相互饋贈。溫庭筠《菩薩蠻》:水精簾裡玻璃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

  辛稼軒有詞:“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草未青,樹未綠,花未紅,只從人日裡美人頭上飄擺的幡勝看到了春天的到來。

  人們還以人日這天的天氣陰晴占卜終年的吉災,日晴為吉,日陰為災。東方朔《佔年書》:“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陰雨,則有災。”杜甫《人日兩篇》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陰時。”憂心年成,恐怕豐收無望。

  人日還有飲酴醾酒的風俗。閻朝隱《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綵勝年年逢七日,酴醿歲歲滿千鍾。”

  這天,君臣也往往聚會,登高飲酒賦詩。中國歷史上唐代人登高不限於九月九日,人日和上元也有登高的風俗。《唐詩記事》卷九:“景龍三年人日,清暉閣登高遇雪。”景龍是唐中宗的年號,景龍三年是公元709年。清暉閣在大明宮中蓬萊殿的西邊。中宗的詩已佚,但此事在大臣們的詩中有反映。

  宗楚客有《奉和人日清暉閣宴群臣遇雪應制》 ,劉憲、蘇頲有同題詩,李嶠亦有《上清暉閣遇雪》詩,都說的人日登高遇雪這件事。

  古人多在人日寫懷人之詩,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是高適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懷杜甫之作。

  陸龜蒙《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長懷復短懷;遙知雙綵勝,並在一金釵。”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春盤食菜思三九,人日書幡誦百千。”人日那天恰逢立春,二節同慶,才剛過去的丙戌年即是如此。

  人日習俗

  天津市社科院歷史所羅澍偉研究員介紹,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人勝節”或“七元日”。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

  過去,“人日”這天,中國一些地方有“麻稈點天燈”、“用豆熬粥治頭疼”、“婦女遛彎祛百病”、“登高賦詩”等習俗。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這些習俗多數已消失。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還保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昇”;而在中國北方則保有用炒過的大米拌上飴糖,做成球狀或方狀食品食用,叫“響太平”,寓意“太平安康”。[1]

  人日節主要習俗:

  戴人勝: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

  贈花勝: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吃七寶羹:人日節,人們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

  出遊、登高:人日節也是仕女出遊與文人墨客登高賦詩的日子。唐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云:“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稱體重: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撈魚生: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有在人日節“撈魚生”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昇。

  建議人日節不妨這樣過:

  ①戴人勝:女孩子穿漢服,用巧手剪制人勝,戴於發上。並可貼於屏風、門窗等各處。

  ②贈花勝:親朋好友製作各種漂亮的花勝相互饋贈。

  ③親手做七寶羹,全家食用:親自採購七種節令新鮮蔬菜,按自己的口味隨意搭配,加米粉做成羹,作為全家共享的一道節日食品。

  ④出遊、登高:舉家著漂亮的漢服禮服,出遊,登山遊玩。

  ⑤稱重、量高、體檢:不管男女老少,人日時都不妨好好檢查一下身體,關心一下自己和別人的健康情況,發現疾病隱患,及早治療。

新津龍舟會的來歷和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節賽龍舟是中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內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便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把龍舟競渡辦得有聲有色。龍舟會除有龍舟競渡等傳統節目外,還增加了龍造型表演,綵船夜遊等。

  新津龍舟會龍舟來歷

  對於龍舟一詞的來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說法,一個是眾所周之的“屈原說”,而另一個就是“龍王說”了。

  屈原說

  梁吳均在《續齊諧記》裡曾記載:“楚大夫屈原遭讒不用,是日(五月初五)投汨羅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陽重渡,乃遺俗也。”說明當初端午賽龍舟是為紀念屈原的。明朝以後,這種習俗更加盛行,不僅宮廷舉行競渡,民間各地也都舉行競渡,其場面極為壯觀。

  中國人民對龍的崇拜起源很早,從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來的龍形玉器,就知道原始先民對龍的認識是一種馬頭蛇身、無角無須、無鱗無足的動物。傳說原始人能在山口或山槽處用石頭壘壩,砌成山幽,引龍進入,捕捉後進行馴養,作為水上交通工具。但這種辦法十分冒險,於是人們就用獨木剜製成小舟代替了龍。到了戰國時期,《穆天子傳》和屈原的《東君》,才將舟正名為“龍舟”。

  龍王說

  源於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金華老龍降雨救生靈被斬的傳說,人們為感謝這條救命老龍,就形成了祭龍頭,賽龍舟的習俗。每到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倉前餘杭塘河劃龍船叫做大端午)、五月十三(閒林和睦橋頭劃龍船叫做小端午)兩日,該地村村坊坊的龍船彙集在一起,舉行龍舟勝會。屆時河裡百龍競渡,兩岸萬人齊睹,旌旗飄揚,鑼鼓喧天,可稱水鄉一大盛事。賽龍舟後,還要舉行“謝龍王”儀式,取下龍頭,供在八仙桌上,拜龍頭後再行收藏,以待明年再比。

  新津龍舟會活動內容

  賽龍舟

  在端午節賽龍舟是十分盛行的,賽龍舟也有許多不同寓意,有是為了紀念屈原的寓意,也有是為了紀念秋瑾的寓意,但不論怎樣,端午節是不能缺少賽龍舟的。但在端午節去賽龍舟是不太可能的,不過我們可以在電視中看到賽龍舟比賽,與親友們觀看刺激,緊張的比賽也是不錯的。

    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又是一箇中國的傳統習俗。粽子的味道不用說了,是十分美味的。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包粽子的,可以趁端午的機會向老一輩的爺爺奶奶們學習包粽子,或許第一次包的粽子不是最漂亮的,但這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所以一定是最美味的。在煮粽子的同時一定要煮雞蛋,鴨蛋,鵝蛋,這是流傳下的習俗。粽子的口味有許多種,南北方的口味也不同。粽子的形狀也是大有不同的,但這些都是人們發明的,而我們作為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中學生,也可以發明一下粽子的口味,形狀,相信這是十分有趣的。

  戴香囊

  端午節要佩戴香囊,我們不妨在端午節前夕買好或自己製作香囊送給家人,在南方有些城市香囊是用來在男女之間表達愛意的,我們送家人香囊可以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感謝他們平日為我們的辛勞。

筷子節的來歷和習俗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筷子的作用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從中西飲食文化的比較角度看,國人的筷子

  與西人的刀叉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在於二者皆是進餐的用具,不同在於前者還是一種內涵豐富的文化載體。筷子,這件小小的餐具,魔力般的印在日本人民的心中的。這無論在物質生活或精神文化領域,都有奇特的影響。

  筷子節簡介

  每年的8月4日為日本筷子節——CHOPSTICKSDAY。受中國文化的

  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都以筷子為餐具。筷子,這種輕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將它引進日本後,1300餘年來,筷子文化的軟硬體都有不少的變化。“箸”這個戰國時代便和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關的古字,至今仍通用於日文中。談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談談進餐前後的獨特表達方式,日本人在動用筷子前必先說聲“領受了”,餐後放下筷子則說“蒙賜盛饌”,這些充滿宗教感情的話語,實為感謝我們從山、海採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賜。

    筷子節來歷

  據說有位叫本田總一郎的學者,為感謝筷子一日三餐辛勤地為人們效勞,建議將每年的8月4日定為“筷子節”。這位學者的倡議,立即得到人們的熱烈響應。1980年8月4日,“保衛日本的節日之會”分別在東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瀉縣三條市的八幡神社舉辦了供奉筷子的儀式。這一天,人們載歌載舞地慶祝這一莊嚴神聖的節日。從此,日本有了個“筷子節”。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以感謝筷子一日三餐地為他們服

  務。農村在播種、插秧、收穫、生日或婚嫁的喜慶的筵席上都得要換上新筷子,以表愉悅之情。

  在日本奈良時代編纂的《古事記》中,就有關於筷子的記載,那時的筷子不像今天這樣的兩根細棍,16是將削細的竹子彎折成鑷子狀使用。平安時代,在“大嘗”和其它宮廷儀式上使用竹筷;在祝賀生日或民間節日儀式上,普遍使用柳筷;八月十五日賞月的宴會上使用獲筷。1986年,東京江戶川區唐泉寺更恢復“箸供養”儀式,感謝支撐飲食生活的筷子,祭祀已被採伐的森林,處處顯示出日本人對筷子的深厚感情;然而,現今飲食習慣日趨於西化的日本國民,其孩子已經越來越不很好地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了。現今日本人不僅消費筷子的數量大,而且對筷子的要求也高。本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飲食業的發展,一次性筷子的使用量急劇增長。對此,日本有關部門曾估算1987年全國消費的一次性筷子約205億雙,若摺合成木材,相當於41萬立方米,可建造和式標準住房2萬套。引人注目的是,日本人對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新潮曾提出異議。它不但浪費了大量木材,也汙染了環境,其主張是不足稱道的!1984年,一個稱作“思考一次性筷子”的群眾組織宣告成立,它呼籲人們養成自備筷子用餐的習慣。該組織的一位負責人指出,人們只有從自帶筷子用具這種身邊的小事做起,才能逐步增長愛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意識。進入1991年,日本福崗市就決定不再使用“用後即丟”的木筷子。市長桑原說:“用方便筷子,就像把寶貴的天然資源丟棄一樣。”這充分說明日本人重視筷子,從使用筷子這一角度,探索節約資源和減少環境汙染的意識。

  筷子節歷史

  這小小的筷子,在歷史的長河中,演出了許多可歌可泣,壯懷激烈的故事,筷子的作用可謂大矣哉!我國古代稱

  之為“箸”的筷子,它是目前世界公認的中國“專利品”,海外有“東方文明”之一的讚譽,可見其影響淵遠流長。如今不僅亞洲人使用筷子,連歐洲人也在學著使用筷子了;它同中文一樣,學習的人愈來愈多。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我國自改革開放後,國力增強了,外國人對中國也刮目相看。如今,中國的飲食文化已滲透到五大洲、四大洋。

  筷子中有不少學問。日本人用筷子比較講究,除了一般的家庭,飯店用的筷子都是裝在紙袋裡的衛生筷子,可以掰開。由於人們的生活習俗不同,筷子也不同,如中國的筷子長,日本的筷子短;中國的筷子頭粗,日本的筷子頭尖。

  筷子節禮節

  這就使日本人特別注意餐桌上用筷的禮節,其中有用筷十忌:一曰半途筷,就是把挾住的菜餚又放下,再挾另一種。二日遊動筷,就是舉筷不定,東挑西揀。三曰窺筷,即手持筷子,東張西望。四曰碎筷,用嘴或手撕筷頭上的菜餚。五曰刺筷,以筷代叉,插菜進食。六曰籤筷,用筷子當牙籤,挑剔牙縫。七曰淚筷,挾菜途中,筷頭上的湯汁,像淚水一樣滴個不停。八曰吮筷,用嘴吮舔筷頭上的湯汁。九曰敲筷,用筷子敲打碗盆或桌面。十曰點筷,就是用筷子指點主人、客人或廚師。看來不文明用筷,在日本是不受歡迎的。

    筷子節材質

  設計極為考究,乎日常見的有竹、杉、檜、瑞木、紫檀、銅、鋁合金、合成樹脂等造成的箸;遇有節慶喜事便使

  用稱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則意味著延年益壽。此外還有一種說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紀之間,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的,日本人是崇拜中國筷子的國家,日本人至今還保持著中國筷子古稱“箸”。日本深受我國隋唐典章制度的影響,在宮庭和貴族們的宴會上,使用金屬筷吃中國式的飯菜,以示尊貴。日本人非常重視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東京有一所筷子學校,專們教授學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學員受訓時間為三個月。日本醫學專家認為,兒童使用筷子還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世界上消費筷子最多的國家是日本,據日本稅務局公佈的統計數字,每年全國共消費筷子七十多億雙,發展至現代,愈來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還將這種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視為弘揚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標誌。

  筷子節忌諱

  不僅筷子的用料依場合不同而變化,日本人用筷子時還有八條忌諱,有人稱為“忌八筷”:

  一是舔筷:用舌頭舔筷子。

  二是迷筷:即手拿筷子,猶豫不定到底吃哪盤菜,在餐桌上四處遊尋。

  三是扭筷:扭轉筷子,用舌頭舔粘在筷子上的飯粒。

  四是移筷:夾了一個菜後,不接著吃飯,而又去夾另一個菜。

  五是插筷:即插著吃菜。

  六是掏筷:用筷子從菜的當中扒弄著吃,而不從一邊排著吃。

  七是跨筷:停吃的時候,把筷子跨放在碗或碟子上面。

  八是剔筷:用筷子代替牙籤剔牙。

  每年的8月4日,是日本一些地區的“筷子節”——供奉筷子的儀式,更說明日本人重視筷子。參加這種儀式的有筷子生產商、經銷商、飲食業經營者和一些群眾,儀式過後,他們把成萬雙使用過的筷子焚燒,作為供奉。據說,筷子節是由一位名叫本田總一郎的學者發起的,目的和宗旨是為了感謝筷子成年累月、一日三餐辛勤地為人們服務,保持和發揚筷子精神。


中秋節的來歷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曆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穫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 ...

加拿大的風情習俗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國家,面積居世界第二位。人口2,700多萬,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較小的國家。加拿大   為移民國家,英裔居民佔42%,法裔居民佔27%,還有其它歐洲國家後裔;土著居民為印地安人和因紐特人   。華人約80萬。英語和法語同為官方語言。信奉天主教的居民佔47.3%,信奉基督教的居民佔41.2%。 ...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0-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 ...

中秋節來歷習俗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   中秋節的來歷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 ...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 ...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習俗

  關於重陽節的來歷         關於重陽節來歷之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 ...

元旦的來歷習俗

  元旦三天假期剛剛過去,很多人都知道1.1號是元旦,但是元旦的由來和習俗大多數人卻都不知道了。   “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徵一日的開始。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引申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