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人民代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

人民代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

  人民代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為它服務。緊人民群眾之所急,想人民群眾之所想;貼近於民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動員了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於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特別是實現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

老子的無為就是指不與人民爭利

  

  老子《道德經》

  聖人的角色定位是身後處下,個人修養是知足廉潔,在處事上則是無為而治,無為之為。

  一、聖人處無為之事

  對於統治者這個範疇,老子稱為侯王。侯王一切的為都是為了自身利益而為,這種為必然是以犧牲人民的利益為代價,同時這種為必然也會引起社會的矛盾和動亂,老子說:“為之者敗之。”(妄為就會失敗)侯王被慾望驅使,執著於權力、財富和情色,這種執著必然遠離自身的身心完滿和社會的和諧,老子說:“執之者遠之。”(執迷反而失去)而聖人是侯王的完滿化,聖人則超越了個人的慾望和利益,侯王是為和執,聖人是無為和無執。為是針對行為而言的,執是針對觀念而言的。不為自身利益而為,不與人民爭利,這種無為就能保障人民的利益,也就會得到人民的支援,社會就實現了和諧,老子說:“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聖人不妄為就不會有失敗)聖人少私寡慾,不執著於慾望,不縱慾,其精神修養必然會得到人民的景仰,老子說:“無執故無失”。(不執迷就不會有過失)聖人堅持無為、無執是善始善終、始終如一的,這種堅守就成就了聖人本身精神的完滿,同時也成就了社會的和諧共生,人民的利益就得到了保障,老子說:“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行事的總則,就是把結果當成開始的狀態對待,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情發生。)聖人無執就是不欲,不欲不等於無慾,無慾是禁慾,不欲是不主動去滿足和張揚慾望,肯定了合理的慾望,既不是禁慾也不是縱慾。聖人把不欲作為一種堅守,那不欲本身也是一種欲,所以非要說聖人有欲,那聖人慾的是不欲,以不欲為欲。聖人以身心為重,因此不會去厚藏,不會對貴重的財貨動心,老子說:“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聖人以不欲為欲,不以難得之物為貴。)聖人不貴難得之貨,人民的人心也就不會被擾亂,人民也不會貪婪於貴重財物,通行本《老子》第三章說:“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聖人不僅沒有財富的佔有心,同時還沒有權力的攫取心,聖人為民服務,沒有統治慾望。一方面,聖人不會搞出一套為了統治利益的意識形態而愚民;一方面,聖人認為身教重於言教,用行動去修復侯王犯下的過錯,老子說:“教不教,復眾之所所過。”(聖人以不教為教,修復侯王紛紛犯下的過錯。)聖人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為主體,尊重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自身的本然狀態,不強制,不教化,老子說:“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聖人遵循和維護人民自身的本然狀態,而不妄為。)

  有的學者認為老子主張的無為是消極的,是無所作為,無所事事,是開歷史的倒車。這種認識是一種誤解,沒有理解到老子深層次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三個問題來釐清,老子說的無為是針對誰說的?為何要無為?無為是為了什麼?第一個問題,老子說的無為是針對誰說的?如果老子說的無為是針對每一人說的,那無為的確很消極,因為作為人民還得為自身的生存、發展去為,去努力,去爭取,但老子說的無為不是針對人民說的,是針對統治者說的。第二個問題,為何要無為?因為統治者一切的為,都是為了統治者自身利益而為,為了維護統治而為,這種為必然以人民的利益為代價,要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統治者停止為,堅守無為。比如奴隸主把奴隸的身心控制起來,地主把農奴的身心控制起來,還有什麼可為的呢?難道還要講民生嗎?他們要做的是停止為,如果無為了,就會解放奴隸,解放農奴。第三個問題,無為是為了什麼?統治者的為是以人民的利益為代價,那麼統治者的無為才能保障人民的利益,所以無為是為了人民,是為了人民的利益。這三個問題的釐清,我們能得出,老子主張統治者無為,完全是積極的,是為民服務的民本思想,只有統治者的無為才能成就人民的為。當統治者能持久堅持無為時,就不再是統治者,而成為聖人,聖人不再具有階級性,其人格是完滿的。但聖人不是傻帽,聖人不是白痴。聖人是有智而不用,可為而不為,可欲而不欲,可教而不教,可爭而不爭。

  聖人無為的邏輯依據是什麼呢?老子認為來自於道,因為道是無為的,道成就萬物卻從不干預萬物。道是無為的,而聖人遵循道,與道保持一致,故聖人也是無為的。如果統治者侯王能夠能夠堅守道的無為,也就成為了聖人,成為聖人堅持無為,對人民不干預、不控制,人民則自我進化,老子說:“道恆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道恆常無為,侯王如果能堅守它,萬物將自動進化。)這一句與後邊的章節裡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是相照應的(“我”原文指聖人)。

指國家與人民的成語

  國富民安、國泰民安、護國佑民、益國利民‘、國計民生等等

  1、富國民安:國家富強,人民安定。

  2、國泰民安:國家太平,人民安定。

  3、護國佑民:捍衛國家,保衛人民。

  4、益國利民:對國家,人民都有利。

  5、國計民生: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


公民人民的區別

  1、公民指具有本國國籍,並依照憲法或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人民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   2、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3、公民比人民範圍大,公民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   4、依法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 ...

公民人民的區別

  1、公民指具有本國國籍,並依照憲法或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人民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   2、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3、公民比人民範圍大,公民包括全體社會成員,人民不包括全體社會成員。   4、依法被剝削政治權利的人和敵對分子不屬於人民。 ...

民主人民主權是不是一個概念

  民主有兩層含義,一層是人民主權,國家權力屬於人民。另一層含義是,在人民主權原則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由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方式和制度。   人民主權是指國家的一切公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才是國家權力的所有者。   民主和人民主權的區別在於,民主的內涵更廣,民主在內涵上是包含人民主權的。 人民主權更多地是一種政治的 ...

公民人民有什麼不同含義

  在我國,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的區別是:   1、範疇不同:公民是與外國人相對應的法律概念;人民是與敵人相對應的政治概念。   2、範圍不同:我國公民的範圍較人民的範圍更為廣泛,公民中除人民外,還包括人民的敵人   3、後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切權利並履行全部義務;公民中的 ...

公民人民的區別在哪

  1、公民指具有某一國國籍,並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等相對,指一個國家的民眾對社會和國家治理的參與意識。   公民政治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它包括以下的內容:公民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參與國家管理的權利;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是知情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人大代表人民的關係

  人民代表與人民之間的關係是代表與被代表、受委託與委託的關係,這種關係具有如下特點:人民代表權力的源泉在於人民,人民透過人民代表掌控國家權力。   全國人大代表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主持下選舉產生。 ...

人民調解制度有哪些優勢不足

  人民調解的優勢:①具有主動性,有利於矛盾糾紛及時解決,防止矛盾糾紛的激化和升級。②具有簡捷、及時和經濟的特點,它著重在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就近、及時地化解民間糾紛,以最短的時間完成對矛盾糾紛的處理,能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減輕人民群眾和國家財政的負擔。③具有廣泛性,有利於方便廣大人民群眾。就我國人民調解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