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介紹

什麼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介紹

  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彙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各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

  世界各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有雜家、縱橫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和陰陽家等文化意識形態,具體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以及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其中,儒家、佛家、道家思想,以及“三位一體”的合流思想對中國傳統影響最為直接而深刻。

傳統吹糖人文化

  每當看到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會讓對童年的依稀回憶瀰漫起一絲甜蜜芬芳的氣息。在那時,看“吹糖人”是一種快樂,玩“糖人”是一種幸福。

  年裡,在老城轉悠時見到了一位手藝人在賣“吹糖人”,這物什兒多年不見了,倒是稀奇起來,於是就跟著一幫人看會兒熱鬧。

  這手藝人用的全部家當就是一個小木箱子,掛在腳踏車後座上,糖人的竹籤直接插在箱蓋側面的孔裡。只見他拿起一小塊棕色的棉芽糖,用一根細管插入糖塊,邊吹邊轉著圈,同時雙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糖塊便像氣球一般,漸漸地脹了起來。一會兒工夫,一隻只活靈活現的猴子或公雞就趴在他的手上了,沒法說的神奇。

  “糖人”600年前誕生

  吹糖人兒祖師爺是劉伯溫。據說朱元璋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傳下去,就造“功臣閣”火燒功臣。劉伯溫僥倖逃脫,被一個挑糖兒擔子的老人救下,兩人調換服裝,從此劉伯溫隱姓埋名,天天挑著擔子走街串巷。

  在賣糖的過程中,劉伯溫創造性地把糖加熱變軟後製作各種糖人兒,有小雞小狗什麼的,煞是可愛,小孩子爭先購買。在路上,許多人向劉伯溫請教學吹糖人兒,劉伯溫一一教會了他們。於是,這門手藝就一傳十、十傳百,傳到現在據說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早年間,做這種生計的人是挑著擔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廟會更是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擔子的一頭是一個小櫃子,床頭櫃般大小,兩邊釘有一個長方形的木框,框中間的銅環上拴著根短繩頭,用來穿扁擔。櫃面上放一個圓木盤,上面畫著寬窄不等的由圓心向外呈輻射形的格子,裡邊寫著“葫蘆”、“大公雞”、“關公”和“猴子”等等。木盤中心有一個固定線上軸裡的轉杆,長度比木盤的直徑要短一點,轉杆的頂頭垂著一根小針,轉杆停止轉動時,小針指著哪個格子,就得哪個獎,獎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機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個字:糖豆兩顆,那糖豆比圍棋子兒還要小。圓木盤底下有個抽屜,拉出來是一塊大理石板,用來畫糖人的。櫃子右上角有個洞用來插草把子,不管吹還是畫的糖人都插在上邊。

  另一頭擔子的樣子差不多,但沒有面板,只是一個小炭火爐子支著一口銅鍋,裡邊熬著糖稀,再下面有幾個抽屜用來放原料、工具、竹籤和木炭。

  很多手藝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畫糖人的。與吹糖人相比,畫糖人要簡單一些,先用油氈子在大理石板上輕輕蹭一下,一把很精緻的小銅勺舀上少許糖稀,微微傾斜著糖稀就緩緩流出,緊接著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條糖線,隨著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飛,一個個或人物或動物或花卉就出現在大理石板上,待得涼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點兩個點,把竹籤朝上一貼就拿起來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幾支牙膏皮換一份快樂

  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逢村裡支戲臺子唱戲時,總會有位吹糖人的老人前來支攤,戲還沒有開始,吹糖人的攤子前早已圍滿了觀看的人,多是小孩兒。孩子們瞪得滴溜圓的大眼睛,對老人有說不出的佩服,每當一隻“公雞”或一個“豬八戒”在老人的手裡像變戲法一樣呈現時,孩子群裡都會傳出一陣陣喜悅的笑,然後纏著家裡的大人給買。而我就是那群小毛孩兒中眼睛瞪得最圓笑得最開心的一個,當然也沒少纏著媽媽給買糖人吃。

  聽奶奶講,在上世紀80年代初,走街串巷吹糖人的為了讓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錢來買,而是用牙膏皮來換。幾支牙膏皮可以換一個孫猴子或是其他的小糖人。這一著頗受兒童歡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裡沒有用完的牙膏擠出來,用牙膏皮去換糖人吃,即便捱打也覺著甜滋滋的。

  現在經濟發展了,牙膏皮也就不那麼緊缺了。現在,恐怕不少老人只能對扔到垃圾堆裡的牙膏皮報以苦澀的一笑了。

  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那時,家門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會圍滿了小夥伴。

  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糖人”挑子也早已被人遺忘,在城市的街頭巷尾也很難覓其蹤跡。對於現在的孩子,“糖人”已是個陌生的名詞了。

  “撥浪鼓兒風車轉,琉璃咯嘣吹糖人”,每當看起晶瑩剔透的糖人,總是會喚起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那一份淡忘已久的歡樂與驚喜。

臺灣"響仁和"弘揚中華鼓文化 傳統技藝在此傳承

  “響仁和”鼓文化展示館

  臺灣新北市有一家很有名氣的老字號鼓店——“響仁和”,它不僅有作坊,還有一個鼓文化展示館。日前,筆者一行在赴臺期間有幸走訪了這家老字號鼓店。

  這家鼓店臨街,進店時幾位工人師傅正在忙著做鼓。老闆娘很和善地接待了我們,並回答了我們的相關提問。她說做鼓有許多講究,不同用途的鼓有不同的加工技法。筆者指著店裡的一面鼓問其價格時,老闆娘說是一兩萬臺幣(相當於人民幣四五千元)。當她得知筆者來自北京後,興奮地說,她和丈夫曾經與漢唐樂府表演團體一道應邀到北京故宮演出過。接著,她找來了正在後面忙活的老闆王錫坤,此人一看就是一位忠厚長者。一見面,王錫坤便熱情地帶我們到隔壁的鼓文化展示館參觀,給我們介紹了有關鼓的製作工藝和他的特色收藏。

  這家鼓文化展示館創建於2001年,內部收藏以“響仁和”製作的鼓為主,兼有來自非洲、泰國、韓國,以及我國西藏、廣西等地的各色鼓類。王錫坤收藏了多面銅鼓,銅鼓上的紋飾十分精妙,他說每當看到這些東西,都會慚愧自己不如古人。正是這樣的比較讓王錫坤常懷敬畏之心,在敬畏中精心製作著每一件作品,在敬畏中傳承創新著鼓藝。但他並不認為前人的東西一定要完全照搬,他說老師講的不一定都對,學藝要有體悟。他在傳承父業時,也有許多新的想法與實踐。他給我們介紹了他的一些創意作品,如陶甕形的皮鼓、鐵壁皮鼓等,有一件以手形鼓架襯托的青瓷紋樣的皮鼓,特別引人注目。

  我們在鼓文化館內與王錫坤進行了一次較為深入的訪談。從他的講述中,我們知道了“響仁和”字號的來歷。“響仁和”是王錫坤的父親王阿塗(1907—1973)創立的。阿塗原名王桂枝,因為名字有些女性化,人們習慣以阿塗稱之。阿塗世居新莊,他的父親是一名私塾教師,希望兒子能成為溫文爾雅的讀書人,但阿塗對讀書沒有興趣,倒是對新莊地區的各種民間藝術興趣盎然,經常躲到碼頭去欣賞各種演出。當時新莊是一個繁華的碼頭,有各種民藝活動,在一個巷子內曾經有9個北管布袋戲班,號稱布袋戲巢、戲窟、戲館巷。不愛上學的王阿塗在這裡找到了快樂,逐漸也能演一演布袋戲,但他最擅長的還是吹嗩吶,常常在後臺給布袋戲伴奏。王阿塗在生活中發現新莊各色廟會、民藝都少不了鼓樂,鼓是一個重要的道具,因此他逐漸迷上了鼓的製作。1929年,他在新莊碧江街上開了“響仁和”吹鼓廠,專門製作皮鼓與嗩吶。“響仁和”這一名稱據說來源於佛經中的一句話:“佛響仁和,棄惡揚善。”在王阿塗的努力下,“響仁和”的名氣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北臺灣的著名字號,臺北地區的許多寺廟都有王阿塗做的鼓。

  王阿塗特別注意傳統技藝的更新,曾創造性地用千斤頂代替人工壓緊鼓腔。王阿塗雖然自己愛好做鼓,但過去手藝人的地位畢竟不高,他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學藝。但在父親阿塗突然去世之後,王錫坤不願意父親創立的鼓廠與鼓藝從此銷聲匿跡,於是放下學業,從頭學藝。在歷經艱辛之後,王錫坤不僅保有了“響仁和”的聲譽,而且有繼續推進的創新。

  每當王錫坤跟我們說起鼓的時候,總是充滿深情。他告訴我們,鼓有個性,雖然鼓皮一般都是用水牛皮,但並不是千鼓一面,在鼓材的選用與加工過程中,他要嚴格根據鼓的用途與自然環境來製作鼓。因為不同的使用環境對鼓的聲音與鼓皮膨脹係數的要求也不同。表演用的鼓,聲音要高亢激越;寺廟用的鼓,聲音要渾厚深沉。另外,空氣的溼度、溫度對鼓皮鼓壁木材特性的要求也不一樣。王錫坤說,鼓加工製作的成敗關鍵在細節,對細節處理得越仔細,越能體現鼓的效用。他不斷地給我們敲擊各種式樣的鼓,讓我們聽聲音,以辨別其中細微的差別。在一次敲鼓之後,他說“這是70”,果真在測音儀表上顯示的是70分貝,可見他對聲音的感覺已經非常精準。

  王錫坤對每一面鼓的製作都非常認真,凡事親力親為。他不願為利潤隨意製作產品,最近一些地方搞大型活動,要他在短期內生產上千只鼓,他沒有接受,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作品不是一次性消費,一般都會使用較長時間,這樣才會有價值,也不會浪費材料。

  為了提高鼓的美學價值,他開始重視鼓壁的美飾。現在是用有色棉紙增強鼓壁的色彩與質感,但他認為不能持久,用生漆塗飾效果更佳,因為時間越久生漆越有光彩。他為了學習上漆技術,雖已年屆花甲,卻堅持每週六下午從工廠下班後,直接乘高鐵到臺中,再換公共汽車到一個漆藝技術研究所學習,現在他已經掌握漆畫技術。如今他的兒子已在學藝,也還有幾個徒弟,但他還不能放手,關鍵技術還得親自上陣,很辛苦。

  筆者偶然間還看到,鼓店裡有的鼓已經裝上集裝箱,王錫坤說那是運往菲律賓的。據說,“響仁和”的鼓已成為新莊的文化代表,每年這裡都要舉辦鼓藝文化節。王錫坤的時間很寶貴,卻與素不相識的我們談了幾個小時的“鼓事”,從他身上我們知道了什麼叫做職業、責任與使命,他追求的不僅僅是鼓的商業價值,而是對鼓藝傾注著畢生的熱情,這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臨走時,王錫坤送筆者一個《新莊鼓,響仁和》的光碟,光碟的出品人是新莊市長許炳昆,光碟封套上寫著“讓世界聽見新莊的聲音”。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

美國的傳統節日及文化內涵

  聖瓦倫丁節   2月14日,是西方傳統的聖瓦倫丁節,又稱情人節,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古羅馬時代的牧神節,就是一個情侶們的節日。是日男女青年歡聚一堂,姑娘們把表達愛情的祝詞放在籤筒裡,小夥子依次抽籤,抽到哪位姑娘的祝詞,那位姑娘就成為他的戀人。   萬聖節:   11月1日萬聖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 ...

週歲宴上抓周體現了哪些文化傳統

  1、抓周體現了我國深厚的傳統祈福文化。福文化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民俗文化。   2、它的涵蓋面非常廣,伴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 ...

中國文化傳統文化有哪些

  1、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2、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 ...

清明節的哪些文化傳統可以繼承

  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祖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拔河、植樹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 ...

文化傳統知識

  文化傳統是現實文化價值體系中有傳統文化特質構成的文化價值成分。在民族的現實文化價值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文化傳統是指貫穿於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因時因地而異,又有一定的穩固性和延續性。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區別於他民族文化的標誌,也是保持文化統一性的根本因素。 ...

清明節的哪些文化傳統可以繼承

  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祭祖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拔河、植樹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