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方恨少。“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語,出自於古代佳句集錦《增廣賢文》中的勉聯。書:知識。到:等到。用:需要,有所用。時:時候。方:才。恨:悔恨,後悔。意思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艱難。
《警世聖文》原名應叫《增廣賢文》,增廣賢文為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 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 書名最早見之於明代萬曆年間的戲曲《牡丹亭》,據此可推知此書最遲寫成於萬曆年間。 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作者一直未見任何書載,只知道清代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曾進行過重訂,所以它很可能是民間創作的結晶。
非一日之寒上一句是,故夫河冰結合。
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是出自王充《論衡》狀留篇中的句子
意思是形成一項事物,是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發生都有其潛在的,長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間就可以形成的。貶義時,多用來形容矛盾的日積月累之形成;褒義時,則形容成績取得實屬來之不易。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諺語,意思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艱難。
2、此句出自《濟公全傳》第四十一回:“談了幾句閒話,又盤問些詩文,李文元對答如流,趙海明甚喜。然後書僮研了墨,求李文元寫了一幅對聯,寫完一看,上寫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意思: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出自陸游的勸勉聯。
陸游: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 ...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意思就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用到我們現在的生活裡來就是懵懂無知,什麼都是用到了不會才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讀的書不夠多。
2、所以我們要時刻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祖先說過的話,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變得越 ...
事在易而求諸難上一句是道在邇而求諸遠,意思是:道理很近卻到很遠的地方去尋求,事情很容易卻按困難的方法去解決。摘自《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
“道在邇而求諸遠”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是舍易求難。在孟子看來,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都是糊塗。相反,只要人人都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平 ...
非一日之寒上一句是,故夫河冰結合。
故夫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是出自王充《論衡》狀留篇中的句子
意思是形成一項事物,是需要長期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任何事的發生都有其潛在的,長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間就可以形成的。貶義時,多用來形容矛盾的日積月累之形成;褒義時,則形容成績取得實屬來之不 ...
1、“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意思為是到實際使用時才懊恨書讀得太少,沒有親身經歷過不知事情的根難。
2、這句話啟示我們平時應當勤學好問,等到真正用到知識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地去翻書。且要理論聯絡實踐,將想法付諸於行動再能做到事到臨頭不慌不亂。
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是一 ...
1、此事古難全上一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2、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4102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