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仁者無敵於天下出自哪裡

仁者無敵於天下出自哪裡

  仁者無敵於天下出自《孟子》的《梁惠王上》。仁者無敵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贏得民眾的擁戴;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是無敵於天下的。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後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孟子》共七篇,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後人從之。

行成於思出自哪裡

  出自韓愈勸學解。行成於思毀於隨,意為做事情成功是因為反覆思考、深思熟慮,而毀於隨手隨意、隨隨便便。韓愈勸學解有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解釋

  韓愈《勸學解》有云:“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意為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事情要想成功,需要反覆思考、深思熟慮,而隨手隨意、隨隨便便行事,做事不經過大腦,必然招致失敗。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哪裡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出自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2、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敬而已矣出自哪裡

  出自《孝經》中的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禮者,敬而已矣。意思是禮的精神、禮的含義,歸根結柢就 ...

千里同好堅金石出自哪裡

  千里同好堅於金石出自三國蜀漢學者、經學大家譙周的《譙子·齊交》,這句話的意思是交對了朋友,即使兩人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誼比金石更加堅實。   這句話常常被用於形容關係十分好的朋友,在中國向法國提供的醫療物資援助運抵巴黎戴高樂機場時,物資外包裝上的圖案引人矚目,那是一枚由中國篆刻藝術家駱芃芃專門設計的紅 ...

青取之藍而青出自哪裡

  出自荀子一書。《荀子》是戰國時期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荀子》全書一共32篇,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 ...

服人,何人不服出自哪裡

  1、清朝學者吳敬梓曾說“以仁義服的人,何人不服”,意思是說,以仁義來服的人,誰又會不服呢?“吳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 [1] ),字敏軒,一字文木,號粒民,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漢族,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滁州全椒縣移至江蘇南 ...

君子喻義小人喻出自哪裡

  《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是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及教育原則等。 ...

全無知者減半出自哪裡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兒童啟蒙書目。   “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意思不僅僅侷限於字面,而是引申為與人交流的藝術,“知者減半,省者全無”的意思是:聰明的人在說話的時候會說一半,明白事理的人會一句話不說。這句話是諷刺那些口 ...

道據德依出自哪裡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出自《論語·述而》,《論語·述而》出自《論語》,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學習態度,孔子對仁德等重要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釋,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張。   本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學者們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時引述較多的篇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