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伏是哪一天開始202x+202x年初伏是幾月幾號開始
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就會在近日點附近,並且速度稍微快點,這導致太陽每年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直接照射約8天,因此,對於北半球的冬天就會比夏天短一些。
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相當於一整個迴歸年,它的長度是365.2422天,小數的累加以及閏年的設定,這就會讓冬至的時間有一點點的變化。
為什麼會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為冬至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為“最”或“極”的意思。冬至日的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處於北半球的我國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影子的長度最長的一天,得到的陽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約少50%)的一天。
而從這一天以後,一直到夏至日之間,我國的白天會越來越長,黑夜則會慢慢變短。正是由於每年12月22日前後這一天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所以在天文曆法先進的古代中國,古人們才把觀察到的這一個天文現象叫做冬至日。
冬至是按農曆還是陽曆
按照太陽到達黃經的度數確定的是陽曆(新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起源
冬至的起源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習俗是什麼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2021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2021冬至是哪一天 每年的冬至都是12月21號嗎
冬至時間是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值得注意的是,在冬至前後,地球就會在近日點附近,並且速度稍微快點,這導致太陽每年在南半球比在北半球直接照射約8天,因此,對於北半球的冬天就會比夏天短一些。
從冬至到下一個冬至,相當於一整個迴歸年,它的長度是365.2422天,小數的累加以及閏年的設定,這就會讓冬至的時間有一點點的變化。
為什麼會把每年的12月22日定為冬至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為“最”或“極”的意思。冬至日的這一天,太陽到達黃經270度,處於北半球的我國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影子的長度最長的一天,得到的陽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約少50%)的一天。
而從這一天以後,一直到夏至日之間,我國的白天會越來越長,黑夜則會慢慢變短。正是由於每年12月22日前後這一天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所以在天文曆法先進的古代中國,古人們才把觀察到的這一個天文現象叫做冬至日。
冬至是按農曆還是陽曆
按照太陽到達黃經的度數確定的是陽曆(新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
冬至起源
冬至的起源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冬至習俗是什麼
1.冬至吃“嬌耳”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2.圓滿一整年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3.給大米搭個伴
在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有煮吃赤豆飯的冬至習俗。傳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4.羊湯暖身最有用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5.一桌燒味不能少
對廣東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所以,廣東人有句話叫“冬至大過年”。
據介紹,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準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有些廣東人還有在冬至這天向親朋好友送臘肉的習俗。
2021年初伏哪一天 2021年初伏是幾月幾日
2021年初伏哪一天
2021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1日,具體初伏時間其2021年7月11日-2021年7月20日,共10天;中伏:2021年7月21日-2021年8月9日,共20天;末伏:2021年8月10日-2021年8月19日,共10天。
“入伏”確立的依據:“夏至三庚數頭伏”
所謂“干支紀日法”,就是指用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記錄日序的方法。具體來說,“干支紀日法”就是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60天為一週,迴圈記錄。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指,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換句話說,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三伏天”開始的第一天。以今年(2021年)為例,今年“夏至”日就是庚子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1日(庚戌日)、第三個庚日是7月1日(庚申日)。所以,今年“入伏”第一天就是2021年7月11日。因為初伏是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1日-7月30日。
入伏後如何降暑?
1、三花飲
顧名思義就是三種花朵做茶飲。野菊花、荷花各10克,茉莉花3克,洗淨後以沸水沖泡,加蓋稍冷後當茶飲。
野菊花能疏風清熱、解毒明目;荷花消渴止煩;茉莉花清熱解表、利溼開鬱。
以這三種花的花朵代茶飲,有消暑解熱、芳香開竅,去心胸煩熱的作用。
需注意,野菊以色黃無梗、完整、氣香、花未全開者為佳。
2、三鮮飲
取新鮮竹葉、荷葉、薄荷各30克,加水煎煮10分鐘後取汁,加入適量蜂蜜代茶飲即可。
薄荷葉中含有薄荷油,用水沖泡後,是天然的降溫飲品,能夠提神醒腦、清心明目;新鮮竹葉是一味清熱的中藥,生津利尿;荷葉主治暑熱煩渴,二者都是解暑佳品。
這道飲品所需的都是新鮮葉子,故名三鮮飲。
做法上,別煮太久,一天喝一小杯,可解暑降火,還能除煩止渴。此外,夏天吃葷腥食物時,將食材用荷葉包裹,不但營養不會流失,荷葉中的生物鹼還能調和油膩感。
3、三仙飲
取金銀花10克,土茯苓20克,生蠶豆30克,加水煎煮,一般以蠶豆煮爛為度,飲汁食豆。
土茯苓能夠清熱解毒以除溼;金銀花清熱解毒以消腫;蠶豆利溼排毒。
這道飲品尤其適用於伏天好生痱子、瘡癤者。但購買金銀花時一定到正規藥店,切勿買到山寨版的山銀花,以免因一字之差,降火變上火。蠶豆用熱水泡發以後更易煮爛。
2019秋社今年是哪一天
1、2019年秋社日是9月29日,星期日,農曆九月初一日。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2、社日又叫做社日節,是透過祭祀社神的方式表達希望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美好願望
3、秋社日的習俗主要分為祭祀和娛樂。在古時候每逢秋社,上至皇宮官府,下至民間百姓都在此日 ...
2019秋社今年是哪一天
1、2019年秋社日是9月29日,星期日,農曆九月初一日。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2、社日又叫做社日節,是透過祭祀社神的方式表達希望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美好願望
3、秋社日的習俗主要分為祭祀和娛樂。在古時候每逢秋社,上至皇宮官府,下至民間百姓都在此日 ...
202x年初伏哪一天 202x年初伏是幾月幾日
導語:三伏天一共有三個階段,即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段在中伏,但其實不管在三伏天的那個階段,都是比較炎熱的,所以從初伏開始,就要注意防暑降溫了。那麼,2022年初伏哪一天呢?到底2022年初伏是幾月幾日?一起來了解。
2022年初伏哪一天
2022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6日,具體初 ...
202x秋社今年是哪一天
1、2022年秋社日是9月22日,星期五,農曆八月十一日。秋社日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2、社日又叫做社日節,是透過祭祀社神的方式表達希望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美好願望
3、秋社日的習俗主要分為祭祀和娛樂。在古時候每逢秋社,上至皇宮官府,下至民間百姓都在此日 ...
2021年哪一天立秋?2021年立秋時間
在我國的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就是立秋了,也是秋季第一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中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2021年什麼時候立 ...
202x立冬是哪一天什麼時間 202x年立冬是什麼時候
導讀:立冬也是我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是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時節,通過冬季的休養,期待來年生活的興旺如意。那麼2022立冬是哪一天什麼時間呢?2022年立冬是什麼時候?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2022立冬是哪一天什麼時間
2022年立冬節氣時間是公曆2022年11月7日18點45分18秒, ...
202x年國慶節哪一天搬家吉利 202x年10月搬家好日子有哪些
國慶節一般是放假七天,七天可以做好多事情,很多人會選擇其中一天的日子來搬家,但是也是要看看黃道吉日的,喜慶的日子搬家是希望給新房子帶來好運,那2022年國慶節哪一天搬家吉利?2022年10月搬家好日子有哪些?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2022年國慶節哪一天搬家吉利
1、2022年10月1日
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