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敬酒要實話實說自己不能喝酒,只能以茶代酒表達敬意,禮貌的方式是站起來雙手端杯。以茶代酒,是不想喝酒又盛情難卻時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所行的禮節。
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茶與酒同為飲品,難分仲伯。酒是剛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順平和的。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飲酒能淺嘗輒止,故而飲酒過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癲狂,生出了諸多酒後誤事,酒後無德的鬧劇甚至鬧出人命,亡國禍民的悲劇。
以茶代酒敬酒要實話實說自己不能喝酒,只能以茶代酒表達敬意,禮貌的方式是站起來雙手端杯。以茶代酒,是不想喝酒又盛情難卻時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所行的禮節。
茶為滌煩子,酒為忘憂君。茶與酒同為飲品,難分仲伯。酒是剛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順平和的。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飲酒能淺嘗輒止,故而飲酒過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癲狂,生出了諸多酒後誤事,酒後無德的鬧劇甚至鬧出人命,亡國禍民的悲劇。
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每逢宴飲,不善飲酒或不勝酒力者,往往會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盡禮數,既推辭擺脫了飲酒,又不失禮節,而且極富雅意。這一軼事廣為應用,可知此典故是從何而來呢?
話得從頭說起,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幹後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豈知孫休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登王位,撫卹民情、開倉賑貧,深受黎群愛戴。後來過慣了帝王之奢侈生活,變得專橫拔扈,殘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盡失民心。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強要群臣作陪,每設酒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按現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會飲酒與否?必要碰杯大飲,每杯定要見底,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誰個不畏懼於他?所以每次席間,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臥地上,醜態百出。其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任為太傅,謂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因地位相當特殊.故此,孫皓對韋曜也格外照顧,早知韋曜不勝酒力,就在杯裡暗中換上清茶,韋曜也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以茶代酒”乾杯,就這樣不至於醉酒而失態。
孫皓竊知二位“顧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後悔立他為君之意.
孫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們,並且放逐到廣州,途中派人追殺,誅滅三族。
韋曜是個耿直之臣,常諫勸孫皓,說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謔公卿,以取笑為樂,長久以往,外相毀傷,內長尤恨。韋曜奉命譜錄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蹟時,因秉筆直書寫了一些他見不得人的醜事,觸怒了孫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獄,最後殺頭送了命。
公元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做了俘虜,被遣送到洛陽,受封的爵位只是“歸命侯”,這個無能暴君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說孫皓因酒誤國,遺臭萬年,恐怕也不為過,事實眾所周知。
1、第一杯茶,敬春日:熬過了漫長的冬季,春日當然值得好好迎接。修理頭髮,換掉厚重的棉被,清理窗臺,來一場斷舍離,用最新的茶葉招待自己和客人。
2、第二杯茶,敬不倦匠心:唯有處處細緻,方能將一件事情做到極致。美食、建築、繪畫、種植、新茶、美酒……世間的一切美好,都因匠心創造而成。這一杯,敬永不疲倦匠心!
3、第三杯茶,敬親友:與其握握手,不如坐下來好好喝茶敘敘舊。在外拼搏無論應了多少酬,微信裡添加了多少好友,只有最親的親友,能與你共分一杯茶。
4、第四杯茶,敬相逢:沒有什麼比相逢更令人開心,更讓人想舉杯飲酒慶祝。如果不勝酒力,不如以茶代酒,是酒是茶不重要,最重要便是相逢。
5、最後一杯茶,敬自己:敬自己投入新的啟程,敬自己捨得過去,緊握當下,放眼未來,敬自己敢愛敢恨,敬自己始終初心如一。
6、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7、茶敬客來茶當酒,雲山雲去雲作車。
8、我有一杯茶,來以此代酒,酒中的故事,也以茶道來,故事也許會很短,但請你喝下這杯茶再說。
9、遠水難救近火,遠親不如近鄰。以茶代酒敬兄弟。
10、“以茶代酒”敬您,茶雖不像白酒濃烈,酒越喝越躁,茶越品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