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社崗下村擲豆腐的習俗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當地盛產豆腐。正月十三這一天,有村民不慎倒翻豆腐於地上,吸引了很多燕子前來啄食,之後壘窩繁衍,當年就為莊稼帶來大豐收。村民認為是燕子給他們帶來了好收成,因此紛紛把豆腐投擲到瓦簷上,讓燕子啄食,並作為一種風俗保留了下來,後來逐步演變成人們互相投擲豆腐,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身壯力健、生活富足。
節日這天,伴隨著喧鬧沖天的鑼鼓聲、鞭炮聲,社崗下村平日老實巴交的村民們四五百人傾巢而出,人們抓著豆腐,挑著豆腐追逐嬉笑,隨即豆腐似雪花般在狂歡的人群間飛舞,打在人們歡慶的臉上、身上。特別是年輕人,追逐著、打鬧著,狂歡的場面融匯著當地淳樸粗獷的民風,其熱鬧不亞於西方的狂歡節、南美的番茄節。一陣擲打、塗抹之後,村民男女老少個個變成了大花臉,分不清誰是小夥誰是姑娘,臉上都笑開了花。
佛岡老民俗 演繹幸福年
高崗“豆腐節”,一擲飛如雪。
元宵到,搶花炮。
為搶到花炮,扭作一團也在所不惜。舞鯉魚燈,意寓“年年有餘”。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佳節,在新春佳節期間各地都會舉辦各種形式不同的慶祝活動,佛岡縣也不例外。在這裡,流傳了幾百年的高崗豆腐節、湯塘舞被獅(本欄目已刊登過)被列入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舞鯉魚燈、搶花炮等祈求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的民間藝術活動至今仍廣受推崇。
今天,民俗活動已從原來的祭祀、禁忌等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逐漸轉為娛樂體驗型的節日活動,並逐漸變成一種時尚流行開來。更重要的是,“在親身參與的民俗活動中,像個小孩般無拘無束,身心完全釋放,快樂的心情、愉悅的心態”,將民俗活動融入幸福社會建設正在佛岡進行。
高崗“豆腐節”
“豆腐砸開花,好運常伴家”,這句話用來形容高崗的豆腐節再恰當不過了。西方有狂歡節,西班牙有番茄節,傣族有潑水節,在佛岡有與其媲美的豆腐節。
傳說擲豆腐能添丁
大約在1609年正月十三日,社崗下村林氏家族當年生下男丁的村民們到祖祠上燈食齋。一位村民切完豆腐後見手上沾有一些豆腐便想甩掉,無意中將手中的豆腐甩到身後另一位村民的衣服上,那人見新衣服被弄髒了,心有不甘,於是抓起身邊的豆腐往甩手人身上扔去。甩手人不服氣,本來是無意,卻被人家誤當成有意所為,於是他也隨手抓起豆腐還擊,你來我往,打起了豆腐仗。
到了第二年上燈時,添丁數量竟然比上年多出很多,大家都覺得奇怪,百思不得其解,追溯到上一年曾在祠堂食齋時擲過豆腐,於是普遍認為“擲豆腐”能帶來興旺,能夠添丁,是好意頭,從此,每年正月十三上燈擲豆腐成為社崗下村的一個習俗,一代傳一代地傳了下來。
擲豆腐祈豐收
關於高崗“豆腐節”的由來,當地還有另一個版本。
相傳明清時期高崗鎮常鬧蟲災,弄得百姓顆粒無收。有一年蟲害特別嚴重,觀音娘娘派來燕神吃掉害蟲,當年就為莊稼帶來大豐收。
淳樸的村民認為是燕子給他們帶來好收成,因此人們紛紛把豆腐擲到瓦簷上,讓燕子啄食。後來,逐步演變成人們互相投擲豆腐,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身壯力健,生活富足。
習俗
豆腐節是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林氏族人元宵上燈習俗中獨具特色的一項民俗風情活動。
每年農曆正月初八,由林氏村民生下男丁的家庭為代表組成新丁會,負責集資,並確定丁頭(組織者)、頭丁(最先出生的孩子)。集資後由長輩買燈(共四盞燈,其中三個祠堂各掛一盞,私香火掛一盞)。從集資當中抽一部分錢買豆腐(豆腐由本村的一戶人家專做),若不夠,再籌資。當然除了添丁的集資外,其他人也可以捐資。新丁會一般決定正月十二上午10時左右集中去祠堂打掃衛生,正月十二做豆腐,正月十三中午12時左右接燈。
接燈
農曆正月十三日,中午11至12時,由添丁者所有人、鑼鼓手等組成迎燈隊伍,迎燈前先讓客人們試吃豆腐,吃完豆腐後大夥一起敲鑼打鼓去燈頭(頭丁的家長)家接燈,燈由燈頭自己拿出來。
接燈後,燈走在最前面,鑼鼓隨後,最後有一個擔籮筐的人,筐內放了些供品,如一大塊豬肉和一隻煮熟的雞。
把燈接進祠堂後,把去年的燈放下,再用繩子把今年的燈拴好,把供品放在供桌上,點燃一盞油燈,並放些香在桌上。燈很華麗,一般寫著恭喜發財、富貴雙全、一帆風順、壽比南山、丁財兩旺、福如東海等祝福語。
上燈
下午2時左右開始運豆腐,運到各個指定的地點,為擲豆腐做好準備。同時全部添丁者集中在祖祠,一切就緒後開始上燈。此時,鳴放鞭炮,敲鑼打鼓,燈頭與全體添丁者齊齊拉緊吊掛燈籠的繩索,將燈籠升起掛在祠堂的頂樑上,這就是上燈。祠堂的燈掛上後,又去私香火上第二個燈。
隨著上燈鞭炮聲的響起,門外等待已久的男女老少開始分發豆腐,有用塑膠袋裝的,有將豆腐直接裝在衣兜的。
當添丁隊伍在鑼鼓喧天的鑼鼓隊陪伴下從祠堂走出來時,一場激烈的“豆腐大戰”即刻展開。群眾一湧而上,幾個人一齊圍攻一個添丁的人,遠擲近抹,把他抱住撩起衣服將大把大把冰涼的豆腐抹到他的身上,越玩越高興。此時的嘻鬧、歡笑聲、鑼鼓聲、圍觀者的笑聲等彙集在一起,參與、觀看者一齊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之中。
擲豆腐時,可以擲向任何人。人們互相投擲豆腐,被擲中的人不但不會發怒,反而覺得吉祥如意的好兆頭降臨自身,同時也將豆腐擲向對方,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曾經發生過一些矛盾摩擦相互之間一邊擲一邊嘻鬧,矛盾摩擦也就在歡笑聲中化解了。
一陣“亂戰”之後,添丁隊轉移到各私香火堂上燈,一路上,邊擲豆腐邊行走,直至將所有的豆腐擲完為止。添丁隊完成到各私香火堂上燈後,已經是黃昏時候,仍回到祖祠一齊共進晚餐,正月十三第一天的上燈告一段落。
正月十四日,添丁隊在鑼鼓隊的陪同下,抬著第三個燈,擔著元寶、香、燭、雞、豬肉等祭品,一路上放著鞭炮到第二個祠堂去上燈,無擲豆腐活動,十五日亦然。
飲燈酒
上燈結束後,舉行會議和飲燈酒,會議內容之一是由本次上燈的燈頭在會上公佈本次上燈活動的收支情況,之二是邀請村長以及在村中有威望的老人參加會議,將村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拿到會議上研究討論解決辦法。會議結束後,全體人員一起共進晚餐,飲酒,歡聚一堂,當年的豆腐節也告結束。
“豆腐節”現已成為佛岡的民俗文化品牌之一,於2007年列入了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的節日都能吸引不少旅客前來參與,並且有逐年壯大的趨勢。
千人搶花炮
搶花炮是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特別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更是流行。我國已經將搶花炮作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競賽專案之一,並被暱稱為中國橄欖球。佛岡縣雖不是少數民族地區,但也十分流行搶花炮,只是搶花炮的時間不像少數民族那樣選擇在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佛岡的搶花炮大多在元宵節的前後,可以當成是元宵節的一部分。
佛岡搶花炮分佈較廣,石角鎮的鳳星、鳳圍、附城、三八,龍山的上嶽,以及水頭鎮的部分村都有搶花炮的習俗。而上嶽村的搶花炮尤為隆重,從內容到形式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特徵,村民對搶花炮有三種稱呼:搶花炮、燒炮、踩花炮。
傳說搶得花炮者得天神庇佑
上嶽的花炮有四十個之多,分大炮和小炮,每一炮均代表一尊天神。四十花炮中有大炮四枚,分別是頭炮、二炮、二十四炮和尾炮。頭炮代表洪聖大王。所以每年的搶花炮活動均在洪聖古廟前的沙灘上舉行。搶到此炮者,可得到洪聖大王的庇佑。相傳洪聖大王是一個能使水不揚波而又能鎮鬼驅邪的神,這對生活在北江和潖江流域的上嶽村民來說是一尊極其重要的神仙,因此村民們在四十花炮供奉的四十位天神中將洪聖大王排在第一。第二炮代表的是墨水龍。搶到此炮者將受到八部天龍的庇護。
二十四炮代表壽星。原本此炮是一尊小炮,後來升格為大炮。二十四炮由小炮升為大炮還有一段民間典故。傳說有一年上嶽地區瘟疫流行,大部分村民都深受其害,而搶到此炮的卻安然無恙。村民都相信就是這尊代表壽星的二十四炮驅百病、去邪惡,保佑了村民遠離瘟疫。第二年他們就將供奉的壽星就留在自己的家裡,另外做了一尊大炮送到洪聖廟前參加搶花炮。從此後二十四炮就由小炮升格為大炮。
尾炮象徵的是紫微大帝。搶得此炮者將得到紫微大帝的保佑,能保佑風調雨順。其它的小炮也都分別象徵著一尊天神,主要有福、祿、壽、丁、才、貴、八仙等等,由於年代久遠,已經沒有人能說全四十花炮分別代表哪四十尊天神。
習俗正月十七搶花炮
上嶽村的搶花炮由民間炮會組織和傳承,炮會均由上一年各花炮得主組成。
正月十七這天清晨開始搶花炮,參與者與觀賞者幾千人早早聚集在這裡,整個上嶽熱鬧非凡。到了中午時分,方園幾百畝的搶花炮場地更是人山人海。
敲鑼打鼓、舞獅、燃放鞭炮,活動開始,村民的歡呼聲不絕於耳。四十個“花炮”(俗稱地墩)按編號放置在場地上,炮手點燃導火線,地墩發出“轟”的巨響,預先放在花炮裡有花炮編號的鐵圈衝上天空,搶花炮的人群向鐵圈飛出的方向奔去,尋找和搶奪鐵圈。從頭炮起按順序燃點,直到點燃所設定的花炮為止。由於搶的村民太多,有時為了分散村民也可以幾個炮同時燒。每一次的搶花炮活動常常要持續到黃昏。
搶到頭炮的為花炮得主。村民們認為搶到花炮會給村裡帶來吉祥興旺,簇擁著花炮抬回村中供奉。來年按原花炮的規格送回搶花炮的地點,這叫以舊換新,年年照此輪換。
藝術特徵
花炮。由民間藝人用竹篾紮在支架上,用五彩繽紛的紙張貼上,大炮的高度為3米,底座長約1.5米,厚不足1米,高約2米,底座正中有個鏡屏,鏡中鑲有神像,寫上炮名。
地墩(又稱炮墩)。地墩內放有火藥,點燃火藥後,火藥將地墩上放置的鐵環(銅環)推向空中。村民開始爭搶鐵環(銅環),搶到鐵環(銅環)後就代表贏得了屬於自己的那尊花炮。
鏡屏。鏡屏是用木或竹篾扎制,大的鏡屏大約寬一點五米高約二米。屏正中雕有本炮所象徵的天神像(有的天神像是畫上去或貼上去的)。屏是用來請回家中供奉,乞盼天神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田心舞鯉魚燈
湯塘鎮春節素有舞鯉魚燈的習俗,以慶豐年,男女老少皆可參加。據傳,鯉魚燈習俗發源於該鎮的田心村。田心村群山環抱,中間有一人盆地,當地群眾稱之為“九鯉落潭”,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荔枝、青梅。每年春節,當地村民舞鯉魚燈以慶來年豐收,有“年年有餘”之意味。
在田心村裡可以看到,圍屋牆上、門額上等壁畫很多都是跟鯉魚有關的,特別是田心村圍屋前的那三口魚塘,分別是魚頭、魚身、魚尾的形狀,這些都是田心村一直以來流傳的魚文化的歷史見證。
傳說亞福與龍女生下鯉魚化龍
相傳田心村有一個青年名叫亞福,出身貧苦,靠打魚賣魚維持生活,更無成家之奢念。一天,亞福在河裡打魚,網到一條又大又靚的鯉魚。亞福不願把魚賣掉,便將它放入水缸養起來,以後每次打魚回來都喂之食料,天天看著它成長。
時間一長,亞福的善情之舉感動了鯉魚精,日久產生好感。有一天趁亞福出外打魚時,鯉魚精化身為美人,幫助亞福打掃房子做家務,煮好飯等亞福回來吃,亞福打魚回來時發現家務有人做好了,連續幾天都是如此,心生好奇,便決定偷看是誰幫做的。
一看發現是自己悉心照顧已久的鯉魚化身為美人幫他做家務,亞福於是走近美人問明情由。美人說:“我原是海龍王之女,那天出海玩耍被你用網捕上來人間。”並萬般稱讚亞福是個勤勞善良的好心之人。於是他們結為夫妻,一年後生下一男孩,龍頭魚身人腳,人們就叫他鯉魚化龍。
但是不久,海龍王知道女兒已在人間結婚,於是派兵將她抓回宮。亞福自己把兒子培養成人,據說孩子讀書聰明、品性端良,日子逐漸好起來,丁財兩旺。亞福為了紀念龍女,把村莊建成網形狀,圍邊開成三口魚塘。後來村民逐漸形成以魚燈慶新春的習俗,祈禱興旺發達、吉祥如意。
在湯塘鎮圍鎮村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和十六那兩天,湯塘鎮圍鎮村的祠堂內外人頭湧湧,熱鬧非凡,人們在觀看錶演。在鑼鼓聲中,只見場中一群老太婆,在一頭醒獅的帶領下,兩人一組手舉被子、扭動身子,像傳統舞獅子一樣在玩耍,只不過龍套是被子而不是醒獅。這就是近年受佛岡人喜歡的舞被獅活動。
該村舞被獅活動起源於清朝初年,有400多年曆史。相傳,為求祖先保佑,當年該村村民決定上山找山墳,並把太祖骸骨遷回村裡祠堂。人們在群山中沒有找到太祖墳卻找到太祖婆的墳墓。商量後,大家同意把太祖婆的骸骨運回村子。下午,烈日如火,人們擔心太祖婆的靈魂被陽光滅殺。可是,一大群人中沒有一人隨身帶來雨傘遮陽,正擔憂如何是好,一位剛生了男丁的媳婦提議把包孩子的被子當雨傘來用 。大家都認為可以。這樣太祖婆的骸骨就在被子下安全運回了村子。當年,該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收成豐厚。村裡人很迷信,認為是太祖婆顯靈福澤全村。為祈求太祖婆年年保佑,讓全村事事如意、人畜平安。村長建議每到元宵節都由女人在祠堂舞被獅讓太祖婆高興。之後,這種表演儀式就一代一代傳了下來,並且規則也有了新的內容:除堅持不準男人參加表演外,只允許當年生男丁或新娶媳婦的人家派人表演。
湯塘鎮圍鎮村的舞被獅活動在文革期間一度停止,改革開放後又興盛起來。
該鎮春節素有舞鯉魚燈的習俗,以慶豐年。據傳,鯉魚燈習俗發源於該鎮的田心村。
田心村群山環抱,中間有一個盆地,當地群眾稱之為“九鯉落潭”,這裡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五穀豐登,盛產荔枝、青梅。於是每年春節,當地農民舞鯉魚燈以慶來年豐收。除了鯉魚燈之外,還有蝦、蟹青蛙等燈式,煞是好看。 ...
佛岡縣全縣共有六個鎮,分別是石角鎮、湯塘鎮、逕頭鎮、水頭鎮、高崗鎮、龍山鎮。另外全縣共有農業自然村64個。
佛岡縣是廣東省清遠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大三角邊緣,屬山區縣,與從化、新豐、英德和清遠市清城區毗鄰,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地形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低山、丘陵、谷地、平原交 ...
佛岡縣特產:民安白切雞、潖江大魭魚、高崗土豬肉、竹山粉葛、湯塘紅蔥頭、龍山蘿蔔、逕頭竹筍、高崗豆腐、水頭蘆筍、竹山粉葛、佛岡沙糖桔、佛岡赤蕨幹、廣生元土雞蛋、金鮮美大米等。
佛岡縣是廣東省清遠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廣東省中部,珠江三角洲大三角邊緣,屬山區縣,與從化、新豐、英德和清遠市清城區毗鄰,是歷代兵 ...
1、中國電信水頭營業廳,地址:清遠市佛岡縣水頭客運站附近;
2、中國電信白沙營業廳,地址:清遠市佛岡縣百花一路附近;
3、中國電信民安營業廳,地址:清遠市佛岡縣252省道附近;
4、中國電信昇平營業廳,地址:清遠市佛岡縣昇平一路附近;
5、中國電信逕頭營業廳,地址:清遠市佛岡縣373縣道附 ...
清遠市佛岡縣有6個鎮。分別是:
1、石角鎮:石角鎮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如山清水秀的清遠假日新世界,具丹霞地貌特徵的馬頭石自然景區,歷史悠久的九廳十八井,以及文筆塔等;
2、湯塘鎮:湯塘鎮位於佛岡縣縣境南部。因駐地北有溫泉水塘而得名。湯塘具有得天獨厚的溫泉資源和文化底蘊,旅遊發展已初具規模,帶動集鎮 ...
武岡滷豆腐製作方法:
1、將豆腐放入冷水鍋中,加入精鹽,置中火上燒至微沸撈出,瀝去表面水,將豆腐切成1、2釐米厚的片。
2、炒鍋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燒至180度,將豆腐分多次投入油鍋內,炸至呈金黃色時撈起瀝油。
3、炒鍋留底油100克燒熱,投入蔥段,姜塊(拍松)略炸至起香,添入鮮湯500克,投 ...
佛岡縣美食有客家腍肉、酸水豆腐、水頭燒豬肉、民安白切雞、香芋燜烏鬃鵝、龍山雲吞、潖江鯇魚等。
1、客家腍肉:採用傳統飼養的土豬肉,配上十餘種輔料與豬肉拌勻蒸制而成,香醇可口、肉香四溢。
2、酸水豆腐:以其嫩、滑、爽為奇特,煲的時間越長越爽滑,配上蔥、蒜和鮮魚,讓人回味無窮。
3、水頭燒豬肉: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