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安徽文化習俗
安徽各類節慶、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宗教信仰等構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安徽文化民俗風情圖畫,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美學價值。安徽民俗文化涵蓋婚嫁習俗、歲時節令習俗、社交往來習俗、烹調飲食習俗等許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福、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景。現在,小編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介紹。
一、徽州人的節令習俗
臘八:農曆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因農曆十二月稱“臘月”,故名。“臘八”一過,春節臨近,家家戶戶要從臘八這天起,清掃屋宇灰塵。當天要吃臘八粥,黟縣、休寧縣北鄉一帶還曬乾豆腐,稱“臘八豆腐”。臘八過後,家家開始宰年豬,互相請吃殺豬酒,裹糯米粽,煎油豆腐,炒花生、蠶豆,做芝麻糖、凍米糖等。還要人家將婚嫁活動安排在這一天舉行,故有民謠曰:“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灶,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小年這一天,家家堂前掛祖宗畫,畫上記載歷代祖先名諱,或繪製祖先遺像。設燭臺香案,置貢品,接祖宗來家過年。從這天起,家家戶戶清洗傢俱,拆洗被褥,掃除塵埃,乾乾淨淨迎接新年。
春節: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輩向長輩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輩之間也互相恭喜。這一天,講究忌諱,不動刀剪,不拿針線,不下鍋煎炒(忌吵),不沾掃帚,不向門外潑水,不打碎杯碗器皿,不打罵兒童。認為犯忌為不吉,本年就會有破財、生病及其他災禍。
祁門縣還有“喊年”的習俗。即正月初一、初二兩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為領班,組織青年及男童,排成長蛇陣,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戶,由領班者高喊被拜年的當事人名字並加上稱謂,或者說:“向寶廳拜年”,或者以稱謂喊拜。受拜者旋即應聲說“多謝大家來了”,喊年者齊復聲:“應該來的”。別有一番意思。
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家家戶戶吃元宵。晚上還要送祖宗回山,在祖宗畫像前擺上酒菜,焚香祭拜,家家戶戶還要張掛彩燈,徽州區巖寺鎮的元宵戲燈最為盛行。
二月二:農曆二月二是土地爺的生日,古徽州稱為“龍抬頭”。大約是因進入仲夏時節,雨水漸多,可以聽到雷聲了,所以有這種說法。在農村,這一天農民忌下地,婦女忌拿針線清閒過一天。績溪縣的規矩,這一天還有包紮一生糯米一個的粽子煮熟,祭拜土地神。二月二又為百花生日,故又稱“花朝節”,這一天,文人陳設百花,舉行文昌會,比賽詩文。
二、婚嫁習俗
訂婚:一般由男方託媒向女方提親,雙方依家境相似,門當戶對為佳。舊時經雙方父母認可後,便用庚帖互換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訂婚。正式訂婚得“過紅書”,又叫“過書子”。男方請媒議聘,女方提出聘禮品種數額後,男方按商定標準,準備聘禮。聘禮多少、質量好壞,由雙方家境而定,沒有確切規定。
“過紅書”由男方家選擇吉日,先下十封全書給女方家長,再下柬請媒人。是日男家懸燈掛彩,焚香點燭,由執事先生書寫“求允書”,媒人帶著“敬請金諾”的紅帖和聘禮送往女家。女方即回“慕允玉青”的綠帖。“過書子”後就可擇期完婚,由男方託媒出面邀請女方喝一次’哈親酒“,雙方言定完婚日期,並分頭準備嫁娶的各項準備工作。
結婚: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舊時男女一般在十八週歲以上結婚。婚期選擇雙日子,以求吉利。婚期定後,女方置辦嫁妝,稱為“陪送”;親友們贈送禮物,稱為“添箱”。男方設新房,打製傢俱,鋪新床,辦酒席。婚期當天早上發轎,轎杆上放一隻公雞隨帶四色禮,回來時,女方給一隻母雞名為“跟轎雞”,表示雙雙對對,回來時不走原路,沿途要燃放鞭炮。
女方有送親的,一般都是新娘的叔伯、哥哥、舅舅,送親的稱“上客”、“大賓”。喜轎回到男家時,新娘、新郎由賓相攙扶,雙雙拜堂,先拜天地祖宗,再拜父母雙親,最後新郎新娘對拜。拜後,由家人在地上次遞傳送麻袋稱為“傳代”,為新娘鋪路到洞房。另有撤帳人端起放有五穀雜糧、棗子、銅錢的籮筐,口唱撤帳歌,將筐中物品撒放在新郎新娘的頭上,直到進入洞房。再用稱杆桃開新娘的蓋頭,意為稱心如意。
合禮後新娘站在床沿邊“裝新”,這時鬧房的便開始了。鬧房時還唱鬧房歌。唱詞有“看新娘、賀新郎,一進洞房喜洋洋,左腳進門生貴子,右腳進門生鳳凰”;“手打燈燭亮堂堂,看看新娘好嫁妝,高的櫃、矮的箱,不高不矮象牙床,象牙床上臥鴛鴦,鴛鴦成對,鳳凰成雙”。
新房內充滿歡樂和詼諧。晚上還有“聽房”的習俗。婚後第一天新郎新娘依次向長輩們行見面禮,並上墳祭祖。三天夫妻雙雙回門省親,當天返回。六天孃家來人看望新娘,十二天孃家接回新娘,稱“回門”。
解放後,《婚姻法》頒佈,實行一夫一妻制,自由戀愛結婚。舊時習俗大為減少,辦理婚事一般比較節約。 1980年後,結婚大操大辦,浪費嚴重,雖經宣傳教育,但收效甚微。在婚姻上大做錢財文章,什麼見面禮、允媒禮、追允禮、結婚禮、上、下轎禮;還有每逢過年過節的四色禮等。加上蓋新房、制傢俱、請賓客、擺闊氣,媳婦進門,少則數千元,多則超萬元。特別是農村為娶兒媳婦,使經濟負擔過重,給生活帶來困難。
你所不知道的佛山民俗文化
作為“藝術之鄉”的佛山,有著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可謂說是珠江三角洲民間藝術的搖籃。著名的佛山醒獅、舞龍、龍舟說唱、龍舟競渡、廟會等都是我國非常優秀且寶貴的民俗文化和佛山文化,現在我們就來一起來了解下吧。
佛山南獅
中國是龍獅運動的發源地。中國南獅在廣東,廣東南獅源自佛山。佛山是南獅的發源地,佛山的龍獅運動更是走在國內和國際發展的前列,歷屆比賽一直佔據前列。佛山南獅有“獅王之王”之美譽。佛山的傳統“三星”“七星”獅,技藝精湛,神、形、態美,是難得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獅子採青是集醒獅技巧、技藝於一身的表現,是傳統舞獅中一個重要環節。所謂“青”,狹義上講是一份彩物,代表獅子需要採擷、捕獲的食物。通常用幾棵連頭的生菜,紮上利是(紅包),代表發財吉利。也有在紅包上紮上樹葉,喻稱事業有成,都是吉祥如意,鴻圖大展的意思。
雖說是採青圖吉利,通常為了吸引來客和考究獅隊的實力,客戶會擺出各種青陣,獅隊也會使出混身解數,拿出看家本領,取悅於大眾的歡心。這是因為獅子採青,不僅考究獅隊表現獅子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神態的功架、技藝、智慧,既使採青既增加了獅藝的觀賞,又是一種互動的群眾娛樂形式。
龍舟說唱
也稱“龍洲歌”,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於清代,流行於珠江三角洲。舊時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及沿街穿巷賣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掛小鑼小鼓,邊唱邊敲,以掌握節拍。詞基本為七字句,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
佛山祖廟三月三北帝誕廟會
祖廟在佛山歷史上曾集神權、政權、族權於一體,是珠江三角洲一帶民間信仰中心和祭祀聖地。農曆三月三是北帝的誕辰,佛山民眾要舉行隆重的賀誕活動,內容包括設醮肅拜、北帝巡遊、演戲酬神和燒大爆等。
北帝誕廟會都是佛山最重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深刻地影響著佛山人的生活。2006年佛山“祖廟北帝誕”入選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2月,佛山“北帝誕廟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佛山祖廟三月三北帝誕廟會”不是單純的北帝誕廟會,而是在整合佛山民間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濃縮了佛山民間文化的精華,是佛山鄉土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佛山人祈盼和諧富裕、國泰民安的美好心願。
佛山秋色
“秋色”,是豐收的景色之意。“佛山秋色”是佛山古代民間藝術活動的稱謂,也作佛山傳統民間藝術的總稱。早在明朝時期,為慶賀豐收,每於秋收之餘,佛山人利用手工業的邊角料:如紙、碎布、絲綢、香膠、蠟、陶泥、竹木以及農副產品:如蠶繭、谷豆、魚鱗、瓜果、蘿蔔等,以扎作、粘砌、紙撲、雕刻、剪貼、雕塑、灌注等技法,製作成各種仿銅鐵器物、仿陶瓷古玩、仿花鳥蟲魚、瓜果等,達到以假亂真、奇巧鬥勝的藝術效果,流傳下來,成為“佛山秋色”藝術品的獨特製作風格。秋色還包括有彩燈扎作、頭牌花車、化妝造型及各種表演藝術、民間音樂等。
每年秋夜,人們在商定的晚上,各自將自制的工藝品及各項節目參加遊行表演,逐漸形成富有地方民間特色的佛山秋色賽會,佛山人稱為“出秋色”,每到賽會舉辦之日,佛山城內,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行通濟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個風俗習慣“行通濟”。卻說佛山城南今南蒲公園附近以前有一條河通濟河,河上有一條橋叫“通濟橋”。佛山人認為“行通濟,無弊矣”(佛山方言,意即行通濟無憂愁)。河現在沒了,橋還在,每年這一天,人們都到這裡走過橋,燒香、拋生菜和轉風車,人流絡繹不絕,好不熱鬧。
關帝誕
佛山有關帝廟11座。每年農曆五月十二日為關帝神誕日。此日要舉行關帝出遊,並有會景隨行。會景節目多是“飄色”、“鑼鼓框”等。在十多座關帝廟的活動中,最隆重的要算東頭、弼頭、福德、仙湧、福廟五間。
關帝出遊時,五間廟聯稱為“五虎下西川”。先在弼頭關帝廟內共住,弼頭、福德脯的螺湧社、同義聯等數家武館舞師列隊歡迎,並在弼頭一處叫冬瓜窿的地方表演舞獅入洞節目,叫“三獅入窿”。次日,各廟關帝神像回廟,“五虎下西川”的關帝出遊至此結束。
佛山祭祀關帝尤以工商界最為恭謹,武館人士和民間也有供奉者。其意是崇拜關雲長的英勇大義、正氣幹關,用關帝的正氣壓邪。後因關帝的臉是紅的,民間以紅為“紅利”,當代商家和民間又將關帝奉為財神虔誠地膜拜。
華光誕
華光是南方火神,佛山祀華光十分隆重。佛山人忌水患,故祀奉華光火神以消災。家歷九月廿三華光誕期,鎮內各坊都建“火星醮”,由所屬街巷店戶捐款,選出代表(稱為值理)搭醮棚,懸掛五色銅枝彩燈,“建醮景色”。
建醮前,值事們前往低街(今蓮花路)華光廟,迎華光塑像供奉在醮前,開壇誦經祭拜,街內各店戶到壇參神;次日午,由一人敲響高邊鑼開道,道士們各持法器,為首的平持法劍,沿途誦經、舞劍,並用劍尖施酒淨水,俗稱“送火星”,隨後是十隊“八音”,飄色童數隊。歷時三、四日,華光神像回廟,火星醮才告結束。
開醮時,居民跟隨道士行“轉運”儀式,道士手持法器邊誦經邊繞壇走三大圈,俗稱“轉運”,據說經過如此“轉運”後,來年晦氣就能盡消,即使因事不能參加“轉運”的人,只要有人把他衣服捧在手中隨行,也可“轉好運”。今佛山市郊瀾石鎮深村華光廟每年仍舉行華光誕期“火星醮”,隨行“轉運”的人者也還不少。
佛山七姐誕
七月初六晚,佛山婦女進行“擺七夕”(又叫“擺慕仙”)的活動,為把“擺慕仙”搞得熱鬧,在前一年就廣招未婚姐妹集資入會,稱為“七姐會”,頭年埋會(準備),次年以七姐會名義“擺七夕”。從農曆五、六月起,姑娘們就開始製作工藝品,有用布繡成的“牛郎會織女”、“三英戰呂布”等故事人物,也有用芝麻砌成花瓶,臺椅,也有用通草製作的花鳥等小巧玲瓏的工藝品。初六晚集中陳列,在大庭院或天井的八仙桌上(一般有三、四張桌並排著)。
桌上擺上“慕仙秧”兩缽,用紅紙環套秧的四周,缽中央點燃小油壺燈並罩上玻璃罩;用盤子砌“五洞棋”(紅、白、黃及有豆沙餡的小餅,狀如棋子)最通常是砌至七層或九層的塔形;生果盤:有欖、油柑子、菱角、雞心柿、香蕉等(均盡心砌成各種形狀);擺上時花,花的品種中必有“千日紅”(佛山人稱“千日嬌”),還擺上齋菜一盤。當晚12時,姐妹們穿戴整齊,向天跪拜;請道人(喃無先生)誦經開壇,請大戲班演劇或女令唱曲助興,通宵達旦,一連三晚,本地姐妹及群眾多於初六晚前往“看七夕”,品評誰家姑娘手巧;四鄉群眾多在初七、初八白天趕來觀賞。初八晚散集,晚飯後,姐妹們跪拜畢,將陳列品收起,入會姐妹分派果餅。
賽龍舟(“扒龍船”)
賽龍舟俗稱“扒龍船”,是佛山各縣民間盛行的傳統群眾活動。每年端午節或其它盛大節口,都會舉辦龍舟競賽。龍舟用柚木或坤甸木造成,長約20——30米。船頭裝有木雕彩色龍頭,船後有木雕龍尾。船上插彩旗、彩牌、羅傘。每船一般坐30至40人,穿同色衣服,鼓手以鼓聲指揮進退,船前後各站一人,高舉長槳,大力踩足撲動,使船身撲騰,掀起浪花;船前後舵手,控制航向;眾選手含著鼓點,奮力劃,使龍舟似離弦之箭衝浪前進。龍舟賽往往吸引無數遊人,河兩岸紅男綠女,人山人海,歡泣聲、笑聲、鞭炮聲、鑼鼓聲響徹雲宵。競賽活動,村、鎮、縣、等都可舉辦,有的地方還以舉辦“龍舟節”進行聯誼、招商活動。
你所不知道的長沙特產與民俗文化
“長沙”的名稱始於西周時代,乃3000年楚漢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中華民國時期素有“中國芝加哥”之美譽。長沙具悠久的文明歷史,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境內古墓古蹟遍佈。接下來和小編一起走進長沙文化,瞭解你所不知道的長沙特長與民俗文化。
1、湘繡
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湘繡源於長沙鄉間的民間刺繡。清代末年,老藝人胡蓮仙、袁魏氏等將蘇繡、粵繡的針法揉合於長沙民間刺繡針法中,使繡品既不同於原有的民間傳統刺繡,又不同於蘇繡、粵繡,形成獨具風格的湘繡。
湘繡的藝術特色是:色彩鮮豔,形象生動,富表現力,質感強烈。湘繡藝人集多年經驗9已創造出用於刺繡花卉、山水、動物、人物的70多種針法,近年又創造出難度極大的“雙面全異繡”。在同一塊透明底料上,兩面各繡出一個主題,渾然一體。
如繡屏“花木蘭”,一面繡的是花木蘭女扮男裝,披堅執銳;另一面繡的花。木蘭身著豔裝,梳裝打扮。從哪一面看都天衣無縫,渾然一體。湘繡多次獲得國際博覽會的大獎,深得國際友人喜愛,產品暢銷世界各地。處於市區五一廣場的湘繡大樓,即以供應湘繡藝術品聞名。
2、菊花石雕
是瀏陽縣的獨特手工藝品,用生成於2億多年前的菊花石雕琢而成。據瞭解,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瀏陽生產這種天然石,因此,瀏陽菊花石雕被譽為“全球第一”。此石像菊花一樣,花芯有單芯、雙芯、三芯和無芯,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花型等。
雕琢藝人利用菊花石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菊花。近年來,突破平面造型,發展到立體多層花卉,並使人物進入這一獨特的工藝品,如雕琢成“黃巢詠菊”、“天女散花”等人物神話故事作品。瀏陽菊花石雕技藝精湛,構思巧妙,曾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牌。
3、瀏陽煙花鞭炮
是湖南傳統特產和主要出口商品。產於瀏陽縣,已有1300多年的生產歷史,以其工藝獨特、品種多樣、裝潢美觀、花色豔麗、聲響清脆、色香齊全、燃放安全而享譽世界。1986年在摩納哥舉行的國際焰火大賽上,榮獲第一名。
花炮是瀏陽最大的手工行業,有“十家九爆”之謂。現全縣有花炮廠近千家,從業者達14萬多人。生產鞭炮4大類,100多個品種;煙花12大類,300多個品種。產品暢銷全國和世界56個國家和地區。
4、瀏陽豆豉
是瀏陽縣的地方土特產。它以泥豆和小黑豆為原料、經精加工而成。成品豆豉呈黑褐色或醬紅色,皮皺肉乾,質地柔軟,顆粒飽滿。加水泡漲後,汁濃味鮮,是烹飪菜餚的調味佳品。湘菜中的“臘味合蒸”名菜,即是以豆豉作佐料。
豆豉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功能,能治療感冒。以少量豆豉加老薑或蔥白、胡椒煎服,可去寒解表。瀏陽豆豉是旅居外地湘人探親返回時必購的土產之一。
5、銅官陶器
產於望城縣銅官鎮,該鎮是全國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生產歷史。產品有美術陶、建築陶、衛生陶、日用陶、炻陶5大類,360多個品種。日用陶的杯、碟、盆、食品缸、三用缽等,設計新穎精巧,既實用,又美觀。仿唐茶具高雅古樸,釉似流霞,風格別緻。
美術陶、建築陶,造型獨具東方傳統藝術特色:人物、走獸,栩栩如生;琉璃瓦金碧輝煌;欄杆屏挺拔秀麗;古花窗玲瓏精巧。炻瓷器皿為全國首創,它以精陶土作坯,用制瓷工藝加工,外施彩釉,產品質地細膩如瓷,堅固如石,造型新穎,裝飾洗練,古樸雅緻,適用於機器洗滌,產品暢銷歐美各國。
6、湘粉
又稱南粉。產於長沙縣及望城縣一帶,已有130多年生產歷史。選用優質蠶豆、綠豆、豌豆等為原料,經精細加工而成。粉條細圓,潔白光亮,色如銀,細如絲,在場水中輕柔起伏如龍鬚,故亦稱為“龍鬚細粉”。
因湘粉具有柔軟爽滑、易熟耐煮、吸鮮力強等特點,是人們喜愛的日常豆製品,尤其為素宴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長沙生產的紅葉牌湘粉,因其質好,榮獲國家銀質獎。
7、姊妹糰子
本世紀20年代初,長沙火宮殿的圩場,年輕漂亮的姜氏姐妹擺了一個賣糰子的攤擔,她們製作的糰子既好看又好吃,被人交口稱讚。姊妹糰子因此而得名。姊妹糰子以大米為原料,分為糖陷和肉陷兩種。其顏色瓷白,晶瑩透亮,小巧玲瓏。糖陷糰子甜香不膩,肉陷糰子鮮嫩上口。其味餈糯柔軟,別具風味。
8、菊花燒賣
燒賣是大眾喜愛的食品之一。長沙火宮殿、玉樓東的菊花燒賣更是深受長沙人的喜愛。菊花燒賣包皮透亮,味鹹椒香,頂端開口處用蛋黃點綴成菊花瓣狀,更顯雅緻。糯米陷鬆軟而不熟爛,粒粒可數。
你所不知道的清真菜文化的發展歷史
清真菜是北京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含有既有伊斯蘭教習俗,又含有中國飲食風格,屬於少數民族的一種飲食文化。現在清真菜文化在中國各地都十分流行,許多菜式也頗受好評。那麼你知道清真菜的由來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你所不知道的清真菜發展歷史吧。
清真菜即穆斯林的回族菜餚,也是中國十大名菜之一,成為北京 ...
你所不知道的贛菜菜系文化
中國除了有“八大菜系”以外,還有一些不在“八大菜系”中的菜系,也是人們比較認同的。它們因地域、歷史、文化、菜式、烹飪手法等不同,都形成各自的菜系文化,它們也都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你知道贛菜中蘊含了什麼文化嗎?一起來看看贛菜文化吧。
環國之內,凡以美食具盛名之地,大抵都是農業文化(亦可說 ...
你所不知道的河南酒文化
河南位於黃河之南,因此而得名河南。河南是中華大地上的一片擁有悠久歷史的一座城市。河南自古以來出了不少英雄兒女,他們用雙手打造了今天的歷史名城。對於河南文化您瞭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河南的酒文化吧。
一、河南,是酒的故鄉
相傳,酒的發明者,是我們河南的杜康,據考證,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就是當年 ...
你所不知道的基督教洗禮文化
宗教上的除惡方式都是各顯神通的,在佛教裡的除惡方式,常見的是做法事,而在基督教中,他們的除惡方式時洗禮。只是,基督教多為是西方宗教,因而並不是有多少人能夠理解基督教文化中的洗禮是怎樣的。那麼,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基督教洗禮文化是怎樣的吧。
洗禮是耶穌被釘十字架前,為門徒設立的兩個重要禮節之一。洗禮 ...
你所不知道的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
每一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習俗,節日的習俗,禮儀文化的習俗,生活作息的習俗,就是喪葬的習俗也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最是迥異的是民族的喪葬習俗。
那麼,你知道達斡爾族文化中,達斡爾族的喪葬習俗文化都是怎麼樣的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達斡爾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達斡爾族,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 ...
你所不知道的錫伯族的射箭文化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伊犁河谷伸展在天山支脈德木裡克山迤北的開闊地帶,這裡生活酷愛射箭的錫伯族人。錫伯族喜愛射箭運動已具有悠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形成了錫伯族特有的射箭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錫伯族素以“善騎善射”著稱,史書中的記載錫伯族的先民:“兒能騎羊,引弓射烏鳥鼠。少長則 ...
你所不知道的羌族傳統體育文化
羌族聚居地區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其傳統體育文化的形成發展與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及人文地理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羌族傳統體育是羌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我們就來詳細瞭解下羌族的代表性體育專案。
摔跤
摔跤,是羌族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專案。主要在羌族青少年中間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