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新鮮大蝦方法:
1、新鮮的蝦頭尾完整,頭尾與身體緊密相連,蝦身較挺,有一定的彈性和彎曲度。而不新鮮的蝦,頭與體、殼與肉相連鬆懈,頭尾易脫落或分離,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彎曲度。
2、體表乾燥。鮮活的蝦體外表潔淨,用手摸有乾燥感。但當蝦體將近變質時,甲殼下一層分泌黏液的顆粒細胞崩解,大量黏液滲到體表,摸著就有滑膩感。如果蝦殼黏手,說明蝦已經變質。
3、顏色鮮亮。蝦的種類不同,其顏色也略有差別。新鮮的明蝦、羅氏蝦、草蝦發青,海捕對蝦呈粉紅色,竹節蝦、基圍蝦有黑白色花紋略
挑選新鮮大蝦方法:
1、新鮮的蝦頭尾完整,頭尾與身體緊密相連,蝦身較挺,有一定的彈性和彎曲度。而不新鮮的蝦,頭與體、殼與肉相連鬆懈,頭尾易脫落或分離,不能保持其原有的彎曲度。
2、體表乾燥。鮮活的蝦體外表潔淨,用手摸有乾燥感。但當蝦體將近變質時,甲殼下一層分泌黏液的顆粒細胞崩解,大量黏液滲到體表,摸著就有滑膩感。如果蝦殼黏手,說明蝦已經變質。
3、顏色鮮亮。蝦的種類不同,其顏色也略有差別。新鮮的明蝦、羅氏蝦、草蝦發青,海捕對蝦呈粉紅色,竹節蝦、基圍蝦有黑白色花紋略
鈸
鈸源於西亞,流行於北魏。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於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鈸源於西亞,最早在埃及、敘利亞,以後在波斯、羅馬等古國都有流傳;在東方,先見於印度,後而中亞,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鈸大約是在公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我國中原。
6世紀初期,銅鈸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並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鈸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於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
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鈸的人像。明、清之際,鈸是崑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
過年家家戶戶貼對聯,但是你知道對聯的習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新桃”和“舊符”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春聯。春聯是對聯的一種。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