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侗族祭薩

侗族祭薩

  祭薩,時間為正月上旬,地點為肇興、紀堂、銀朝等

  薩,是漢字記侗音,意為:祖母。祭薩,即祭祖母。

  祭薩屬侗族精神民俗範圍,薩是侗族神祀的母題。侗族社群,村村寨寨都設定有薩壇,薩壇均有專人管理,稱為登薩。每月初一、十五由登薩為薩神獻茶、敬香;平時不準閒人隨便進入薩壇。村寨數年舉行一次大祭,是最神聖、最隆重的神祭活動。

  侗族祖母神有薩蟒和薩歲。薩蟒是神話神祀,薩歲是英雄神祀,兩者均屬祖母神之列。但薩歲在侗族社群傳播最廣,影響最大,因此近代侗族社會區的神祭活動,均以祭薩歲為主體和中心,圍繞薩歲而展開。

  薩歲是侗民族抗敵殉難的民族英雄神祀,侗族視薩歲為保護神和戰神。祭薩當天,人們穿著民族盛裝,聚集於薩壇前舉行盛大的祭祀禮儀。然後用火鐮擊石取火種,點燃象徵薩歲給侗家人帶來吉祥幸福的艾草,人們歡呼雷動。登薩將火種帶回家中炊煮。人們在薩壇前放鐵炮、鳴鑼、吹笙、多耶、踩堂、念頌祭詞,向眾人敘述薩歲的生平功績,歌頌薩歲的恩德。活動置入了多種文化內容,顯示出綜合性的文化功能。

  侗族祭薩,既乞求薩神保佑村寨,以保人財興旺,百事吉祥;又利用祭薩活動傳承歷史、地理、天文等知識;教育後代熱愛生命,銘記祖先恩德;傳承民族文化,加強民族團結。因此,侗族祭薩,是侗族神祭文化的母題,集中體現了侗民族的精神民俗和風彩。

貴州榕江“薩瑪節”祭祀侗族先祖“大祖母”

  在祭“薩”儀式結束後 侗族群眾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慶祝薩瑪節。 一位侗族老婦人手持半開雨傘,象徵著“薩瑪”的化身。 貴州黔東南州榕江縣19日舉行盛大的民間祭“薩”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

  “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只允許已婚的婦女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寨老參加,被人們稱之為“侗族的婦女節”,是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

  “薩瑪”是侗語的音譯,“薩”即是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即大祖母。

  相傳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的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抵禦外敵的入侵中,屢立戰功。不幸的是,在一次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侗族人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在侗族人民心中,薩瑪是最大的神。

  19日,記者在榕江縣月寨聖母祠祭“薩”現場看到,參加祭祀活動多為已婚婦女。祭祀活動開始,先由管薩人燒好茶水,給“薩”敬香獻茶。身著盛裝的各家女主人排隊進入聖母祠每人上前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枝“千年艾”(常青樹枝)插於髮髻之上,然後跟隨手持半開雨傘的老婦人繞寨一週,祭拜土地廟,最後來到寨子裡的廣場上,手牽手跳起侗族特有的舞蹈“多耶”。

  月寨79歲的老人李秀春告訴記者:“祭薩瑪從古時候就開始了,每年一次,一直都沒有斷過,就是為了祈求全家平安。”

  薩瑪節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濃厚,對侗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深刻。據瞭解,2006年榕江侗族薩瑪節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在上海文化產業年會上,薩瑪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最具文化傳承獎。

歷史悠久的侗族薩瑪節文化

  源遠流長的侗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優良傳統。侗族薩瑪節,在侗族人民的心裡已經紮下深深的根。侗族人民為了紀念偉大的薩瑪,世代傳承著團結頑強,至善至美的的精神,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歷史悠久的侗族薩瑪節去看一看。

  侗族薩瑪節流傳於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主要以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薩瑪節是貴州南部侗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盛大的傳統節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侗人“至一二百人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薩。節日規模最為盛大的當屬榕江縣車江大壩的三寶侗寨。

  “薩瑪節”是侗族現存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只允許已婚的婦女和少數德高望重的寨老參加,被人們稱之為“侗族的婦女節”,是侗族母系氏族社會時期風俗的遺留。

  “薩瑪”是侗語的音譯,“薩”即是祖母,“瑪”意為大,“薩瑪”即大祖母。相傳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的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抵禦外敵的入侵中,屢立戰功。不幸的是,在一次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的戰鬥中,壯烈犧牲。侗族人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在侗族人民心中,薩瑪是最大的神。

  薩瑪又是傳說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會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佔有重要地位。相傳早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抗敵入侵的戰鬥中百戰百勝屢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戰鬥中與數十倍於已的敵兵包圍,最後壯烈犧牲。

  人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侗鄉有句俗話:侗家薩大,客家(漢族)廟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薩瑪是他們最大的神。

  為了祭祀薩瑪,人們在寨子中間的土坪上壘起土堆,作為祭壇和供奉祭祀薩的場所——“然薩”(侗語,“然”是房屋,漢譯為“祖母的房屋”,也稱薩瑪祠、聖母祠)。有的侗寨還建有薩瑪祠。清代光緒年間,三寶各村的露天祭壇先後建為“然薩瑪“即薩瑪屋,頗具意味的是,屋內沒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樹著一把半張開的大黑傘,傘下壘有一堆石頭,那即是薩的象徵,象徵著侗家人在薩瑪英靈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團結堅強。

  年年農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薩”舉行盛大的祭典,場面龐大而壯觀,代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薩瑪節”。薩瑪節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觀念中有很深的影響,先輩至善的美德對侗族的興旺發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為侗族人民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薩瑪是侗寨的保護神、團結神,又是侗族的娛樂神。“薩瑪“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濃厚,對侗族的社會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響。

  薩瑪節文化歷史悠久、內涵濃厚,對侗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深刻。據瞭解,2006年榕江侗族薩瑪節被列入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在上海文化產業年會上,薩瑪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最具文化傳承獎。

  您可能還會喜歡:

  依山傍水的達斡爾族民居建築

  達斡爾族傳統節日:昆米勒節

  解惑:布依族可以和漢族結婚嗎?

  民間文化達斡爾族斡包節


父文、母文(喪葬祭祀範文)

  祭父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不孝男某某等,謹以清酌時饈,致祭於顯考某某府君之靈前,吊之以文曰:嗚呼,痛維吾父,偶染微恙,一病亡身。嗟餘不孝,禍延嚴君。號天泣血,淚灑沾土。深知吾父,畢世艱辛。勤耕苦種,日夜奔忙。創家立業,儉樸忠信。處世有道,克已恭人。至生吾輩,愛護如珍。撫養教育,嚴格認真。如斯 ...

岳父文、岳母文(喪葬祭祀範文)

  祭岳父祭文   維   岳父某某老大人生於某某年某月某日,不幸於某某年某月某日瞑目長逝,享年某某歲,愚婿謹以酒果餚饌泣奠於岳父大人靈前:嗚呼!噩耗傳來,泰山傾頹,愚婿聞之,神魂駭散。愚婿遠道歸來,未能為岳父侍奉湯藥,未盡孝道,止不住淚流萬千!回想岳父,一身正氣,一生清白,關心群眾,樂善好施,高風亮節。岳父 ...

祖父文、祭祖母文(喪葬祭祀範文)

  祭祖父祭文   維   公元某某年某月某日,齊期孫某某某等,虔具清酌庶饈之奠,致祭於先祖先某某老大人之靈前而哀曰:祖父去世,年僅(年齡)七旬。奔波勞碌,終生耕耘。風雨無阻,不避艱辛。勤儉持家,生活平穩。教育吾輩,克已恭人。對待敵友,愛憎分明。維護集體,不講私情。祖父之德,足啟後人。老當益壯,宜壽長奉。無奈 ...

夫文、妻文(喪葬祭祀範文)

  祭夫祭文   維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妻某某聞夫不幸去世某日,遠具庶羞之奠,謹向先夫某某某之亡靈吊以文曰:嗚呼我夫,恩愛同宿。白髮齊眉,猶嫌短速。胡天不佑,中年分途。同林好鳥,汝歸冥府。悲痛欲絕,昏迷於路。心緒茫茫,只有號哭。欲見無緣,淒涼寂寞。吊以斯文,遠方祝託。臨天祭拜,心何彷徨。先夫地下有靈,來品 ...

中秋節習俗---中秋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 ...

中秋節少數民族的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 ...

初終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