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倉頡的故鄉河南省濮陽市梁村鄉吳村。
2、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
3、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1、倉頡的故鄉河南省濮陽市梁村鄉吳村。
2、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
3、據《河圖玉版》、《禪通記》記載,倉頡曾經自立為帝,號倉帝,是上古時期的一部落首領。倉頡在位期間曾經於洛汭之水拜受洛書。
倉頡造字
我的家鄉在甘肅一個邊遠的農村,小時候啟蒙是在私塾,記得入學的第一門功課是讀《三字經》,然後是《百家姓》、《弟子規》,讀書的同時要練習寫大字,我們那裡叫“寫仿”,就是通常所說的描“紅模子”。開始時簡裝訂好的仿本交給老師,請先生寫“紅模子”,自己描寫,漸漸地脫離紅模子,自己寫,每天寫一張紙,交給先生評判,叫“判仿”,就是在你寫的好的地方畫一個紅圈,鼓勵你,寫得不好的字,老師加以糾正。日積月累,紅圈會多起來,說明你的字寫得有長進,得到先生的肯定。但是無論在家裡還是在私塾有一項規定是很明確的,即帶有文字的紙不能隨便亂扔,要小心的收集起來。不僅如此,就是家中一切帶有文字的紙張,如果廢棄不用,也都要小心地收集起來,送到村頭專門修建的“字紙樓”內焚燒。“敬惜字紙”幾乎是全村家家戶戶必須遵守的家規。因為文字是聖人創造的,必須敬惜字紙,這就是我所受的啟蒙教育,必須遵守“敬惜字紙”的禁忌。
現在已是紙張、文字氾濫的時代,雖然很多地方實現了無紙辦公,但我們的周圍還是被大量的被廢棄的文字、紙張包圍著,資源的再回收利用,已經成了環保的話題。如果今天重提“敬惜字紙”的話題,是很有意義的。由於對字紙所遵守的一系列禁忌,實際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它和傳統的文化觀念、道德觀念、生活習俗是密切相關的。倉頡造字與民間的惜字習俗,最能體現人們對文化的敬重之情。
倉頡造字和民間的惜字習俗表現在許多方面。大家知道,文字的最初發明和古老的巫術有關,甲骨文就是最古老的占卜文字,今天成了國寶。文字是記錄語言和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巫術在巫術活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巫術中有一種詛咒、符靈巫術,學術上稱之為“符咒”。符咒巫術是信奉者視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為靈物,崇拜達到極致後的產物。“符”是看上去似懂非懂的圖畫文字,將它貼在家中可以辟邪,戴在身上可以自衛。這種習俗目前還在民間流行。“符”一般是由巫師代神書寫的,被認為具有某種魔力,受到人們的信仰和崇拜。“咒”是口頭語言,這種語言不是作為日常社交的工具,而是運用在特殊的場合,即詛咒人和事時才能使用它。咒語與符一樣被認為具有魔力。如果我們相信文字是有倉頡創造的,首先就要確定倉頡的身份是巫,而且是大巫。在關於文字起源的口碑傳說中,在典籍記載中都說倉頡生著龍一樣的臉,有個很大的嘴,還長著4只可以發光的眼,所以在他造字時“天雨粟,鬼夜哭”。今天的二十四節氣中有“穀雨”一節,大概也和倉頡造字有關。“天雨粟”就是天上下了一場穀子雨。天上為什麼要下起小米,鬼為什麼又要在晚上哭泣呢?因為有了文字以後,“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所以倉頡造字的舉動驚天地,泣鬼神。文字的產生,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的標誌之一。文字使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文化的積累成為可能,人類是靠著文字的階梯一步一步走向文明的。倉頡作為文字的創造者或整理者,是傳說中的文化英雄,今天我們紀念他,無疑是在提倡文明,推進文明。
12 / 2 頁下一頁
每年穀雨節白水倉頡廟都舉辦盛大的廟會,以祭祀這位啟迪華夏文明的"文化之祖"。
自古,白水縣洛河以北的百十個村子,成立有專門的廟會組織,稱為十大社。一年一度的廟會則由十大社輪流主辦。會期七至十天。
廟會前半個月是清明節,十大社的會長來倉頡廟燒香膜拜,祭掃倉聖之墓。繼而,開會商量本年度廟會事宜。這一天,各大商號、戲劇團、樂戶、煙火鞭炮商爭先到廟內報到。也就決定了請劇團、樂隊等各項事。
廟會前幾天,社長和住廟和尚一起清掃廟內廟外,沖刷石碑、磚雕、柱聯等,並請當地有名望的文人給廟內各處題寫新對聯。主持廟會的社家,於穀雨前兩天,到廟裡請回倉頡泥塑像、神樓和全副執事,置於村內顯眼處,又請一一劇團給倉頡神唱一天兩晚大戲,此謂"偏塞",表示社家村民對倉聖優先祭祀。
穀雨節那天,廟會正式開始。天放亮後,執事隊進廟。16之古老的三眼槍在先,鳴槍開道;10面龍鳳旗和12面五彩旗緊隨;8面開道鑼和一副"迴避"、"肅靜"牌相跟;接著是成雙成對的龍頭、金瓜、斧鉞、偏戟、雲牌、長矛等法器;繼而是一把高擎的萬民傘;傘後是金頂紅罩的倉聖神樓,下有24根護廟棍排列兩行;5張楠木桌抬上香器、祭器、香表紙炮和各式供品;10大社社長隨後,兩班樂隊吹吹打打,三眼槍、萬字頭鞭炮壓後。萬餘名觀眾圍觀。場面宏大,且十分莊嚴、肅穆。
執事隊進入廟門,三眼槍向東西二戲樓上空開槍,兩臺大戲同時開演,謂之"迎神戲"。戲不可亂唱,東有一定的劇目和套數。
執事隊進入獻殿,在法器、樂器、鐘鼓及鞭炮聲中安主敬神。總會長領十大社社長及社會各界頭面人物捧著盤子,分別將十八羅漢和八仙雕像、供飯、供禮獻於供桌上,上香祭酒,三叩九拜。接著,各校師生列於殿前致祭,脫帽三鞠躬,唱歌頌倉聖的歌:"昔年創文字,以存利,大哉倉聖,何巍巍;啟文明,偉功居然垂宇宙。以存世,萬世治澤"。然後,百姓致祭,獻上專為倉頡做的各種圖案的花花饃,上香叩拜。
倉聖廟唱戲,講究很多。有人總結說:"東起西落,先打後接,一本圈三折,一直唱到雞叫時"。意思是東臺先開戲,西臺早停戲,謂之"東起西落"。晚上演出,先演武打戲,在演文戲接臺。每次開戲後,唱譯本帶三折,此謂"一本圈三折",天不明開戲,日夜不停,雞叫時仍在唱,此謂"天明戲"。兩臺戲對演,以群眾多寡判斷戲唱的好壞,謂之"對臺戲"。戲唱的好,會長帶善男信女,高舉紅漆木盤,內建大紅賀貼,酒肉菜餚,在吹鼓手吹奏聲中走過看戲人群,把盤內東西送上舞臺,以示嘉獎。對輸者,鳴槍警告,讓其換戲。所以,劇團在演出期間,每次同時化妝兩本戲,一本打回,另一本馬上開演。戲演到第四天後,吃飯可停戲,演員和觀眾才有了一點喘息的機會。
廟會期間,商業網點林立,商品充足。每社抽10名青壯年,維護廟會治安。廟會結束,護送商號返回,東到澄縣長寧河,南過洛河坡,北至黃龍山外,以防土匪搶劫,敗壞廟會名聲。
廟會進入第三天或第四天往往要下一場雨,叫"洗廟雨"。解放後,廟會時辦時停。改革開放以來,連年廟會不斷,除了傳統的活動專案,又增加了物資交流、文藝演出等許多新的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