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傣族傳統象腳鼓舞+後繼有人

傣族傳統象腳鼓舞 後繼有人

  曼旦村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的一個傣族村寨。象腳鼓是傣族傳統歌舞中必不可少的樂器和表演道具,這種鼓以 形似象腳而得名。象腳鼓舞不僅流傳於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地區,在寮國、緬甸和泰國等國家也廣泛流傳。 新華網昆明3月22日電太陽剛剛落山,曼旦村的20多個傣族小夥子吃過了晚飯,來到村裡的小廣場上。在民間藝人波罕丙的帶領下,他們一塊兒跳起了傣族傳統的象腳鼓舞。

  曼旦村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的一個傣族村寨。象腳鼓是傣族傳統歌舞中必不可少的樂器和表演道具,這種鼓以 形似象腳而得名。象腳鼓舞不僅流傳於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地區,在寮國、緬甸和泰國等國家也廣泛流傳。去年6月,象腳鼓舞被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原始的象腳鼓舞打法和跳法很多,可以用指、掌、拳甚至頭和腳,學起來比較複雜。”波罕丙介紹說,如今文藝表演中常見的象腳鼓舞加入了很多現代音樂和舞蹈的元素,真正會跳完整原始的象腳鼓舞的人並不多。

  今年45歲的波罕丙師從寨子裡的一位老藝人,學得一身原始的象腳鼓舞打法和跳法。他還學會了製作象腳鼓,成為全州極少數會這門技藝的人之一。“每年能做八九十個,經常有文化館、文藝公司和團體來訂貨。”

  波罕丙自豪地拿出一個紅本本,是兩年前雲南省文化廳、雲南省民委頒發給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證書。他說,政府每年發給他3000元補貼,鼓勵他帶徒傳藝,把傳統的象腳鼓舞教給更多的年輕人。

  “年輕人想學這個的還不少呢!”波罕丙欣喜地說,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親朋聚會、慶豐收和潑水節等活動中,歌舞助興是必不可少的,而象腳鼓舞是流傳最廣的群眾性舞蹈,最適合表達喜悅歡快的心情。

  波罕丙現在帶了20多個徒弟,都是同村寨的年輕人。每天傍晚時分,這些人幹完農活回來,吃了晚飯以後,就來跟波罕丙學跳象腳鼓舞。年輕人巖亮說:“跳跳舞放鬆一下,消除白天的勞累,心裡有什麼不高興的也都忘了。”

  “傣家的孔雀舞以輕盈柔美取勝,象腳鼓舞則充滿了陽剛之氣。”勐臘縣委宣傳部部長刀亞斌說:“這些舞蹈都是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有信心把先人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元宵節傳統節目-舞獅子

  元宵節傳統節目-舞獅子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傣族傳統民族習俗:潑水節

  水利萬物而不爭,在傣族文化中,水被賦予了清淨,聖潔的神奇色彩。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是人們最重視的節日,人們相互潑水,代表著相互祝福的意思,也是青年男女相互示愛,傳播愛情的日子。這種文化習俗已經流傳上百年。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傣族傳統民族習俗:潑水節吧。

  傣族潑水節的傳說:潑水節是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這萬物爭春的佳節裡,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趕大“擺”,舉行浴佛和互相潑水祝福。白天城鄉各地處處吉祥水花飛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戲,跳嘎秧舞,放孔明燈,徹夜不眠。

  大潑三天,小潑七天。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清晨,虔誠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灘成寶塔,圍坐在寶塔四周聽僧侶誦經佈道,祈禱豐年,然後全村寨的群眾各挑水一擔,潑在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浴佛後,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敲著鋩鑼,打著象腳鼓湧向街頭,洋溢著節日的歡聲笑語。

  伴隨著“水、水、水”(傣語好的意思)的歡呼聲,把一盆盆聖潔的水潑向對方,以表示美好的祝願,可以消災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溼透。潑水節期間,還要賽龍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過節“丟包”定情。到了夜晚,廣場上燃放起五顏六色的煙花,大家圍著熊熊的篝火,載歌載舞,歡鬧通宵。現在,還增加了文藝會演、集市貿易等新內容。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徵著今年誰最幸福,潑得越多,越能表示熱情。潑水節的內容,除了潑水,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跳孔雀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習俗。

  改革開放的東風,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潑水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許多變革和充實。一年一度的潑水佳節,各個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歡度,併成為了國內外和邊疆各族人民廣泛交流經濟文化、資訊科技和思想感情,增進民族團結,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聯合的橋樑和紐帶,從物質文化上把各民族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不斷地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友愛互助、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您可能還會喜歡:

  豐富多彩的高山族歌舞及樂器

  令人詫異的高山族身體毀飾

  高山族文化:古代的高山族服飾

  黎族多姿多彩的裝飾文化


傣族傳統節日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 ...

傣族潑水節的民族風俗 傣族潑水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傣族潑水節的民族風俗 傣族潑水節傳統習俗有哪些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鬥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 ...

傣族的潑水節又叫什麼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和傳統

  傣族的潑水節又叫什麼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和傳統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週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週開始向新的一 ...

傣族傳統節日是什麼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等。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曆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曆10月中旬)。潑水節,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曆4月中旬)。 ...

龍燈是什麼節日的傳統

  1、舞龍燈是元宵節日的傳統。   2、舞龍燈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舞龍燈時,舞龍的人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   3、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 ...

傣族傳統節日

  潑水節、開門節、關門節、巡田壩節、花街節、入夏節、出夏節等。   花街節:又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省元江一帶傣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傣雅人也過花街節,活動內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節期是在農曆五月初六。花街節的主要目的是除舊迎新,節日早上,太陽初升之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 ...

傣族傳統節日是什麼節

  傣族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巡田壩節、花街節、窩巴節等。   1、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   2、開門節: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