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傳統節日+習俗活動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是什麼
少數民族是多才多藝的,而在我國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大家知道傣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傣族的傳統節日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傣族的傳統節日
關門節
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曆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遊各村寨,十分熱鬧。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趕”。傣語“隆”是指一棵樹或一片林,“示”或“趕”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樹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樹紀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種下的樹當作村寨的保護神。
“隆示”的時間在夏曆二月,具體時間各村寨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後裔領頭,全村男性到一棵專門的樹下祭祀,“隆示”期間,相互走親串戚,互致節日祝賀。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對山歌,找伴侶。大順寨一帶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約到河裡撈魚撈蝦,直至傍晚再將捕獲的魚蝦各取少許,放入江河,意為願來年魚蝦滿江河,捕不完,撈不盡,當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樂。“隆示”期間,客人準進不準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卻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曆十月,五穀進倉,傣族人民都要擇月末的最後一個屬龍日叫谷魂。是日,各戶都要到田間殺上一隻母雞,點燃一堆稻草或秕穀祭祀。祭祀後取少量秕穀帶回家,放入倉庫裡。以示谷魂已經回家,以後就可開倉用量。
對歌節
每年五月端陽這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彙集於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對歌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裝而來,開展男女之間和村與村之間的對歌比賽,從太陽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帶著乾糧來聽唱。對歌節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物件的極好機會。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曆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曆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髮才可以置之於死地。
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髮,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
為了避免大火再燃,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衝去身上的血汙和整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巡田壩節
巡田壩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迎春歌集會節日。農曆正月十三日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彙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樹下,敲鑼打鼓,喜氣洋洋。歌手們端著香噴噴的米酒,唱起歡樂的迎春歌、四季歌。人們隨著鼓點,跳起對扭舞。
當金色的太陽冉冉升起,一位長者高聲宣佈“巡田壩”開始時,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們自動組成一支隊伍,由扛著彩旗的八個青年領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鑼鼓、鳴鞭炮、放火槍,浩浩蕩蕩向田壩挺進……“巡田壩”可謂是傣家人對農業春耕生產的“巡視”,透過這個活動,結合生產實際,村村寨寨還制定一些鄉規民約。
如:全壩子的早稻必須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搶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區內砍一棵樹,違者,一般群眾罰三十碗酒,三十斤鮮肉;村幹部則加倍罰。“巡田壩”體現了傣族人民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美德。
窩巴節
是傣族祈求漁業和水稻豐收的節日,於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在大姚灣碧舉行。相傳古時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綠拜王不幸戰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的帶領下,繼續英勇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到金沙江邊。青哥、紅妹也被敵人抓獲,關進江邊巖洞。敵人為把傣家人斬盡殺絕,勾結江崖中一種叫石蛾的妖魔來殘害傣家人。
石蛾興風作浪,黑雲翻滾,江水暴漲,惡浪滔天,山洪暴發,山岩垮塌,眼看受盡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滅頂之災。正在這時,青哥、紅妹奮力衝出山洞,與石蛾展開殊死搏鬥,使江水退落,穩住了山岩。黑雲散盡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
但在與石蛾的搏鬥中,青哥、紅妹中了魔法,變成了青魚和紅魚。為了紀念青哥、紅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績,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鮮豔的民族服裝,揹著佳餚美酒,來到金沙江邊,載歌載舞,舉行紀念慶祝活動,歡慶傣家人戰勝惡魔的勝利。這天一早,人們早早地就來到金沙江邊,當太陽照到江邊的時候,隆重的節日儀式就開始了。
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語長者指揮下,兩名傣族壯漢肩抬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是青魚,一條是紅魚,以火槍3響為訊號,哨吶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魚送到江邊沙灘上。眾人尾隨到江邊,在長者的帶領下,用盆去端來江水,在歡歌聲中紛紛向木魚潑去。
然後長者用傣語邊誦唱著祝福吉祥的話語,邊用青松枝蘸著江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人們互相潑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嗩吶、芒鑼、象腳鼓的伴奏下,跳起歡樂的“嘎秧舞”,預祝新的一年中,風調雨順,魚兒滿筐,水稻豐收。如今,窩巴節聚會地還成了楚雄、麗江及川滇毗鄰地區各族群眾進行文化、物資交流的場所,每年前來參加節慶和土特產交易的群眾達萬餘人。
花街節
又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省元江一帶傣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傣雅人也過花街節,活動內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節期是在農曆五月初六。花街節的主要目的是除舊迎新,節日早上,太陽初升之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彙集到元江東岸的熱水塘草坪,歡歌笑語慶賀節日。
老人們世昔話今,青年們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遊戲,盡情歡樂。人們還紛紛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汙穢,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入夏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曆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遊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 有哪些不可以做的事情
朝鮮族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而朝鮮族也是多才多藝的,也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那麼在朝鮮族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在這些節日中有哪些不可以做的事情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
春節
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多彩。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等,競賽場上,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有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著他的兒孫健康、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樓”,隨著長鼓、洞簫、嗩吶樂曲聲載歌載舞直到盡興。
上元節
朝鮮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這天,朝鮮族要先到祖墳送燈,然後在堂內烯“屬”燈,院內掛天燈、院門兩旁掛壁燈,還要到河裡放燈船。這一天還要吃藥飯、五穀飯,喝聰耳酒。藥飯以江米、蜂蜜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藥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五種做的“五合飯”代替。以盼望當年五穀豐收。晚上,大家舉著火炬上東山高處迎圓月,誰當年有福,誰就能望見初升圓月,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語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跟橋意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共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
嬰兒生日節
即嬰兒週歲生日節。在朝鮮族的人生儀禮中,嬰兒的一週歲紀念日最受重視。嬰兒一週歲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也非常隆重。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然後把孩子抱到已準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子上五花八門的東西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使祝興的話。這個過程人們叫做嬰兒受生日席桌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命長延壽。
洗頭節
陰曆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回婚節
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週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千人針節
“千人針”指的是經多人之手縫製的一條有文圖的布帶。當青年應徵入伍時,斜披在肩上作為克敵制勝的象徵。這一習俗是與一個古老傳說有關。據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富庶的村落裡,人們都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來了一個力大無比的妖魔,殘害村民。村中的壯士與它交手,都因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這妖魔,到處尋求方法。
有智者告訴這個年輕人,找1000個媳婦(不能用寡婦)來縫製一條帶子,這一條帶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可打敗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話辦了,做成了“千人針”,披在身上去和妖魔決戰,真的打敗了妖魔。於是“千人針”便成了勝利保障的象徵,世世代代流傳下來,誰家有應徵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帶求人縫這千人針,以圖吉利。
近代在抗日救國的浪潮中,“千人針”又有所發展。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略中國東北時,住在延邊的許多朝鮮族愛國婦女,不論有無家人入伍,她們都手捧布帶,在車站、碼頭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縫製“千人針”。縫製時還說一些對日寇詛咒和對抗日戰士祝福的話。
燃燈節
用柞木燒成木炭,壓成粉末,攙入鹹鹽,用紙包成香腸狀,外面纏上細草繩。到了夜晚,綁在長杆上點燃,便會劈里啪啦作響,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與秋夕,男人們進行摔跤比賽,婦女們進行跳板、鞦韆比賽。
端午節
舊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朝鮮族的傳統節日中民俗體育活動最熱鬧的節日。在過去,每到端午節,朝鮮族聚居的城鎮和鄉村普遍開展各種民俗體育活動,主要有秋千、跳板、摔跤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端午鞦韆。
秋夕
舊曆八月十五稱作秋夕,也叫中秋節。這時早稻可以推出新米,各種果類也成熟了,到了秋夕這天,人們帶著用新米做的食品和新鮮水果,到自家的墳地去除草和祭祀。秋夕的傳統食品是鬆餅。這天,朝鮮族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內臟切割成小塊,分成好多份兒,穿在荊條上分給各戶。秋夕也舉行各種體育比賽,如摔跤、鞦韆、跳板等,有的村屯還舉行鬥牛賽。
朝鮮族節日習俗中不可以做的事情
朝鮮族生產和生活中的禁忌,充分表現了朝鮮族特有的風俗和習慣。朝鮮族的婚娶習俗中歷來就有同姓同本不婚,姑表、姨表親戚不婚,即凡屬血親關係,無論是遠親還是近親,只要沾上邊的,一律不得通婚。
在朝鮮族的葬禮中也有許多禁忌。出殯忌諱雙日,認為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人,故出殯必在單日。
朝鮮族婦女懷孕後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鴨、兔、狗和豬肉。據說孕婦吃了鴨肉,生下的孩子手腳會長蹼;吃了兔肉,孩子會長出紅眼睛;吃狗肉,孩子會早死;吃豬肉,孩子的皮膚粗糙。孕婦不能翻越牆壁,怕生出的孩子會行為不軌。不能跨馬韁繩,從馬韁繩上跨過,會懷胎12個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動陶蒸籠、瓦缸等物,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有精靈的。也不能看人家辦喪事,不能看人家遷墳、救火等。生了嬰兒的人家在大門上掛一根草繩作為禁繩,禁止外人進入。
朝鮮族十分注重禮節,講究禮貌。朝鮮族的禮貌道德,以尊老敬客、孝敬父母、尊敬老師、互助禮讓為主要內容,約束著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現在說話有言禮、走路有路禮、吃飯有餐禮、待客一是三餐,先給老人和長輩盛飯上菜,並給老人和賓客設單人桌,媳婦或兒女雙手恭敬地把飯菜端到老人面前,等老人、長輩舉匙後全家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裡,若把匙放在桌上表示已吃完。晚輩不在長輩面前喝酒、吸菸,無法迴避時,年輕人背席而飲,以示尊敬。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活動,那麼在阿昌族中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裡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紮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隻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
這一天,阿昌族人還要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繫有銀鏈、銀鬚、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
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穀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於她經常幫助村裡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將收穫前死去。人們為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布衣服就離開了人間而感到傷心。於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把她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
以後,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用當年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一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老婆婆死後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裡,千是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利用媳婦回孃家過撒種節的機會,交流農種物品種,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會街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裡,胸前並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裡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裡,雙手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著耍白象,舞青龍的佇列,敲鑼打鼓繞寨一週,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著,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著跳著各往前跨一大步,接著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著,拿著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窩羅節
窩羅節是梁河地區阿昌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梁河地區的阿昌族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圍繞著“窩羅”臺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窩羅舞。“窩羅”臺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著兩塊約6米高的牌坊,牌坊頂端中央架著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意示人類始祖遮帕麻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坊頂端繪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著皓月碧空。太陽月亮下面繪製著阿昌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示遮米麻給阿昌人民紡織的龍衣鳳裙。
節日從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發展到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節日期間,各民族代表隊表演節目,還舉行阿昌族的傳統體育刀舞、棍術、拳術以及對歌、春燈等活動。節日歡快隆重,熱鬧非常。
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戶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進窪
漢語稱“關門節”,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此間還不能進行結婚嫁娶。
出窪
漢語稱“開門節”,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結束,恢復正常的生活。出窪要舉行盛大的集會。
燒白柴
農曆十二月舉行。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屬群眾,晚上在佛寺附近,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換黃單
農曆十月,各佛寺所屬群眾,將做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並將舊黃單取下,以示虔誠。
潑水節
阿昌族的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日期相同,但過法不一樣。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潑水節的開端。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採來鮮花,女的插在頭上,男的別在胸前。下午四時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彙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著戶撒刀,後面幾個人跳著象腳鼓舞,浩浩蕩蕩,一路鳴槍,向山裡進發。上山後,放完鞭炮就採花(桑劍花、杜鵑花之類)。大家手拿鮮花,在山上盡情歡跳。大家跳夠了,又敲著象腳鼓回村。村裡的婦女早已準備好蘇子粑粑。當聽到採花隊伍鳴銅炮槍報信時,立刻挑選十來個姑娘端著蘇子粑粑往村外迎接。採花的男子向姑娘們獻花,姑娘們請他們吃粑粑,然後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裡,他們把採來的鮮花紮成花塔、花轎,圍著花塔和花轎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澆花水。男子敲著象腳鼓、蘆鑼、鈸鑔,扛著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在後面排成一條龍到河裡挑水澆花塔和花轎。並用清水噴灑花轎裡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著象腳鼓到井邊互相潑水祝福。潑水非常講究文明禮貌:男:“今天澆花水?”女:“澆給點。”男:“你的衣服象鮮花,怕給澆髒了?”女:“你一澆,我的爛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協商好後,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後衣領上澆一點清水,女的照樣澆一點還禮。從不勉強,更不互相追逐,隨心所欲的亂潑。潑水節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他們互相潑過水後,就邀約到山坡上對唱。歌詞內容豐富,天上地下,花鳥蟲魚,無所不及。如《十二屬扮花名》男:“二月裡來什麼開?花中繡出什麼來?什麼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女:“十月裡來茶花開,花中繡出酉雞來。小雞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對到夕陽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夥子看中哪個姑娘,到了深夜十二點,又到她家門口吹葫蘆蕭,姑娘若對小夥子也有好感,就把門開啟,讓小夥子進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對歌:男:“草地相連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女:“郎是細雨從天降,妹是清風就地生。”男:“結交要學長流水,莫學露珠一早晨。”女:“你我如同板栗樹,風吹雨打不運根。”
第四天晚上,小夥子相約去串村。他們剛進這個村,就被這個村彙集在一起的姑娘們請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們則到另一姑娘家去,照著來的小夥子的人數,一個殺一支雞,然後,煎、炒、煮、燉……做成八樣菜,以她們高超的烹調技術,引起小夥子們的愛慕。
到了夜裡兩點,一個碗裝一個雞頭,一個碗盛滿米酒,一雙筷子,一人一套擺上圓桌,姑娘才去請小夥子進餐:“來串的小夥子啊,我們做了點飯菜,請去嘗一嘗。”小夥子原本是去“串”的,一來就請去睡覺,豈能睡得著!躺在床上睜著眼睛,豎著耳朵,靜候發落!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於是裝著不好意思不開腔,姑娘們見沒動靜,再請一遍,小夥子人才齊聲說:“我們厚臉皮去吃吧!”大家起來跟著姑娘們走。
入席後,互相說些客套話,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對歌到天亮。小夥子要回村了,臨走前,把事先湊好的雞錢藏在牆縫裡或是壓在碗下,留給姑娘們去找。然後,各人拿著自己碗裡的雞頭告別姑娘……他們透過這一活動,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一會街的一項主要內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解放後,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會街集中到國慶節期間的三天中來過。盛大的封建宗教集會,變成了要白象歡慶佳節的活動。白象用木料做架,紙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裡,雙手來回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眾人繞著白象跳象腳鼓舞。
裕固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習俗,也有著不同的節日,而在裕固族當中,他們有著自己民族的習俗活動,那麼在裕固族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裕固族的傳統節日
春節
春節是裕固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節前有祭祖守歲活動。除夕之夜,家人團聚吃年夜飯,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饊子 ...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是什麼
在少數民族中,他們有著自己本民族的習俗習慣和傳統節日,這其中塔吉克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活動,那麼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他們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迄脫乞迪爾節
“迄脫乞迪爾”是塔吉克語音譯,意為“清除煙塵”,是塔吉 ...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活動 習俗活動
布依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民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而在布依族也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布依族中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民間的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 ...
藏族傳統節日習俗
1、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唸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 ...
瑞昌傳統節日習俗
春 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傳統的春節,俗稱“大年初一”,是“一年三節”中最為民間重視的大節。是日零點,千家萬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黎明開門,又鳴放鞭炮,以示“開門大吉”。但“出天方”、拜祭天地等舊習已漸消失。早餐後,出門見人即互道“拜年”、“恭喜發財”,為新春祝福。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一般延至初五六結束。 ...
漢陰傳統節日習俗
春節
俗稱“過年”。除夕,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夜晚。這大,家家除舊佈新,貼對聯,貼門神,掛紅燈。全家吃“團年飯”,長者坐首席。下午赴祖墳祭掃,名曰“送亮”。團年飯後,家長給晚輩壓歲錢。人夜,舉家明燭,爐火紅旺,老幼歡聚,坐以達旦,稱為“守歲”。子夜,在家門前祭拜天地,鳴放鞭炮,稱為“出天星”。是時,漢陰 ...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除夕,一年農曆的最後一天,也就是俗稱的過年了,這是中華名族最傳統的一個節日,全世界所有華人都會過這一個節日。風俗是家家戶戶吃團圓飯,給壓歲錢,在農村會祭祀,熬夜守歲,貼春聯放鞭炮辭舊迎新,大人小孩老人會換上新衣服。
2、元宵節,過完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過完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