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習俗活動是什麼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是什麼

  在少數民族中,他們有著自己本民族的習俗習慣和傳統節日,這其中塔吉克族也有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活動,那麼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他們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塔吉克族的傳統節日

  迄脫乞迪爾節

  “迄脫乞迪爾”是塔吉克語音譯,意為“清除煙塵”,是塔吉克人傳統的民族節日。節期在每年(公曆)3月,具體日期由該族宗教人士選定。節前家家戶戶都把傢什搬到屋外,用麵粉調漿在四壁上刷成美麗的花紋,以示吉祥、清潔。

  節日當天早晨,先由一小孩牽頭犛牛進屋,給它喂些饢,在它身上撒些麵粉,以此象徵在新的一年裡人畜兩旺。在此之後,人才能進屋並將傢什搬進屋。最後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到各家祝福,人們互相拜訪,互道祝福。女人們一般在自家門口迎客,並向客人左肩灑麵粉以示吉祥。青年們唱歌跳舞,舉行賽馬、摔跤等各種體育活動。

  燈節

  塔吉克語音意合譯。意為“點燈節”。塔吉克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新疆塔什庫爾乾地區。時間是在八月舉行,歷時兩天。節前每家用乾草作燈蕊。製成蠟燭。節日晚上全家團聚,在房中堆積沙土。家人按輩份依次將蠟燭插入沙土中,爾後在蠟燭前祈禱。節後每家門口點、點燃一燈,象徵光明和幸福。次日晚,去家庭草地掃墓。由家長為亡故親屬各插三支蠟燭,然後共進晚餐,節日結束。

  節日前夕,每家都要自做多支小燈燭和一支特大的燈燭。它是用一種高原上特有的“卡烏日”草草杆做芯,外面裹上棉花,紮成火把狀,蘸上酥油或羊油製成。節日之夜,全家人圍坐在炕上,炕中央擺放著一個沙盤,供插酥油燈之用。

  全家坐齊後,家長開始叫每個成員的名字,叫一個答應一個,並在應者面前插一支酥油燈,表示興旺和吉祥。接著,每個人要伸出雙手在酥油燈前烤一下,然後祈禱,願保佑一年平安。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在燈火前共進豐盛的晚餐。餐畢後,戶戶都要把棉花纏在“卡烏日”草上,紮成火把,並塗上酥油,綁在木杆上插到屋頂點著,使家家的屋頂上火光熊熊,耀人眼目。

  這種燈稱之為“天燈”,據說可以招來吉祥,帶來幸福。“天燈”點燃之後,全家人要肅立在屋前,仰望著“天燈”默默地祈禱,以求平安。與此同時,在自己的房門前還要點火堆驅鬼,孩子們圍繞火堆高興地觀看和跳躍。這一夜家家戶戶火光通明,人們徹夜不眠,通宵達旦地娛樂,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氣氛。

  第二天,開始祭祖活動。人們來到墓地,先給每座墳墓點燃三到五支酥油燈,擺上油饢和熟羊肉等祭品,還要用麩皮、麵粉、酥油等攪拌成“依德”,並把魂燈插在盤子裡,一家老小跪在墳前向亡靈祈禱,祈求祖先顯靈保佑全家平安,消除災難。儀式結束後,各家在墓地互相交換祭祀的食品,友好地圍坐在一起進食,並互相祝賀節日。

  肖公巴哈爾節

  肖公巴哈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它的產生和形成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年代。節日當天的清晨,每家先讓一名男孩牽頭毛驢或一條牛進屋繞行一週,主人給驢喂塊饢,在它背上撒些面,把驢牽出去。然後將挪在室外的所有物品搬回家中。接著,人們在眾人推舉的“肖公”率領一群人去各家拜年的首領)帶領下,去各家拜年。各家還用麵粉做成面牛、面羊和麵犁等,餵給牲畜吃。直系親屬紛紛歡聚一堂。各村還舉行賽馬、刁羊、歌舞等活動。節期一般為兩天。

  肉孜節

  塔吉克人也過肉孜節,但對這一節日卻並不十分重視。塔吉克人也作肉孜節乃瑪茲,也相互拜節,但卻不封齋。在節日來臨前,人們打掃室內外衛生,炸饊子,做點心,準備節日食品。一般在禮拜後,人們去墓地悼念亡故的親人。節日期間人們準備了十分豐盛的食品,男女老幼身著節日盛裝,走親訪友,互相祝賀,歡聚一堂。塔吉克人認為封齋是為了清洗罪過。

  對此有種種解釋,但最重要的是:是否封齋,思想分歧之所在。關於此,塔吉克人中有許多伊斯瑪儀派的說法,或許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塔吉克人不封齋,對肉孜節亦不甚重視。封齋塔吉克語意思是“封日”或“打發日子”,意即如何度過這一天和那40天。由此可見,塔吉克人是不願意封齋的。

  古爾邦節

  塔吉克族過古爾邦節的習俗與我國其他民族有相同之處,亦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為:古爾邦節起始的傳說、節日時間、節日禮拜、用作犧牲之物的牛羊等。不同的是:他們是在自己傳統習俗以及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礎上來過這一節日的。塔吉克人在1年前就開始做古爾邦節的部分準備工作了,產羔時期,每戶人家就挑選出黑眼睛、毛色純白的羔羊做上標記,作為古爾邦節的犧牲之物。

  節日來臨,要將羊血塗於孩子們的額頭和麵頰,以示吉祥。羊要整煮,然後將其原封不動地送往塔吉克人的宗教活動場所加瑪艾提哈那(相當於清真寺),交給有關人員。古爾邦乃瑪茲之後,眾人整齊地圍坐在餐布周圍,分食統一分配的羊肉,邊吃邊回顧一年內發生過的事,同時滿懷喜悅地憧憬未來。

  食畢,祈禱之後,大家三五成群地去拜節。依照習慣,節日前,家家戶戶都把房子院落打掃整修一新,並趕製節日新裝。婦女們要炸饊子,烤制油饢,製作各種糕點,購買各種糖果等食品,做過節的充分準備。節日期間姑娘媳婦不做針線活兒,不紡線。邊遠的山區一般沒有加瑪艾提哈那,牧民們在約定的地點聚齊,做古爾邦乃瑪茲,同食作為犧牲的羊肉。古爾邦節的第二天,每家都要帶上作為祭品的肉或飯食,前往墓地祭奠亡靈。

  皮裡克節

  皮裡克節也是獨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節日,內容豐富多彩,十分隆重。由於此節恰好在回曆的8月14—15日,因而又稱“巴拉提節”。因為“皮裡克”(直譯為“燈蕊”或“燈”)為整個節日的中心內容,故又稱之為“皮裡克節”(可直譯“燈節”)。

  皮裡克節要過兩天。第一天晚上為“家中皮裡克”。先將浸過油的棉花纏在乾草棍上,給家中的每個人做兩支油燭,做好後將油燭插在一個盛滿沙子的大盆內。夜間一家人圍坐在插有油燭的大盆周圍,主持人先做祈禱。而後呼喚每個人的名字,以知其是否在場。接著燃起油燭,誦讀經文,祈求賜福,一家老小也都眼望油燭,相互祝福。儀式結束後,分食節日食物。

  翌日,人們相互拜年,夜間舉行“墓地皮裡克”儀式。各家各戶都特意為亡故的親人牲並準備好各種食物,以便在夜間攜往墓地祭奠親人。墓地皮裡克點燃後,一家人蹲在地上禱告道:“祖先們,我們不會忘記你們對這一世界的貢獻、不會忘記你們偉大的亡靈,我們不會辜負你們的遺願,願你們的亡靈佑助我們!”而後,各家各戶的人圍坐在一起,共食帶來的食物。

  從皮裡克節的形成和內容來看,其實質在於讚美火、膜拜火、借火求福。很清楚,膜拜火、讚美火併非是固有的習俗,而是拜火教的核心思想之所在。在拜火教的聖典《阿維斯陀》中,火被神化為具有一系列社會內容的象徵物。

  祖吾爾節

  “祖吾爾”在塔吉克語中為“引水”之意,這個節日屬農事節日,反映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環境以及勤勞的塔吉克人與之相應的生產活動。塔吉克人所聚居的塔什庫爾乾地區氣候寒冷,居民稀少,冬季山水凍結,春季來臨,需要砸開冰塊,引水入渠,開耕播種。

  但一戶人家單獨引水開耕絕不可能,須全村人一齊出動,祖吾爾節便是在這一現實基礎上形成。每當節日臨近,須做一些準備工作,隨著春季的來臨,要在主要渠道的冰面上撒土(撒土可加快冰融速度)並準備好各種工具,還要烤制3個節日大饢(一個留在家裡,兩個攜往引水工地)。引水這天,全村人在米拉甫(水官)的帶領下騎馬到引水點,參加破冰修整渠道的勞動。

  引水入渠之後,人們聚在一起,共食帶來的節日烤饢,小孩子們則相互撩水嬉鬧。之後,人們共同祈禱,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接著,人們舉行隆重的叨羊、賽馬等活動,慶祝引水節,這時,全村一片歡騰。

  塔吉克族播種節

  塔吉克語叫“臺哈莫孜瓦斯特”,意為“播種”。因而,這個節實際上是播種前的一種慶賀活動。每年在春播的頭一天舉行。

  節日前,家家都要烤饢,做一種將大麥碾碎與乾酪粒一起煮熟的飯,名叫“代力亞”。節日這一天,全村人聚集田野,祝賀春播開始,各家各戶都帶一點麥子放在一起,公眾推選一位全村尊敬的長輩來撒種。這時被推舉的長者喜笑顏開,口中唸唸有詞,拎著種子一把把地向田間早已等待在那裡的人群身上撒去,大家抻著衣襟,笑聲譁然,望種子撒落處簇擁著,以此表示祝賀。

  撒完了種子,由一人牽著一頭膘肥體壯的耕牛到地裡象徵性地犁幾下,並撒幾把麥種表示開播。然後給耕牛喂些形如犁鏵、犁套之類的麵食,表示對耕牛的尉勞。再請有福氣的老婆婆,坐於地的中間,男主人象徵性地圍其轉圈翻地。意為一家勞作,大家幫忙。因而,在春播期間,村裡互助協作,氣氛融洽。這正是因為生存條件艱苦,非協作難以生存的寫照。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 有哪些不可以做的事情

  朝鮮族是我國56個少數民族之一,而朝鮮族也是多才多藝的,也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那麼在朝鮮族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在這些節日中有哪些不可以做的事情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朝鮮族的傳統節日

  春節

  能歌善舞的朝鮮族人民的節日生活豐富多彩。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簫的樂曲聲,將人們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等,競賽場上,熱鬧非凡,人們扶老攜幼爭相觀看。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有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著他的兒孫健康、萬事如意。隨後,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樓”,隨著長鼓、洞簫、嗩吶樂曲聲載歌載舞直到盡興。

  上元節

  朝鮮族傳統歲時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期一天,這天,朝鮮族要先到祖墳送燈,然後在堂內烯“屬”燈,院內掛天燈、院門兩旁掛壁燈,還要到河裡放燈船。這一天還要吃藥飯、五穀飯,喝聰耳酒。藥飯以江米、蜂蜜為基本原料。摻大棗、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藥飯原料較貴,不易湊齊,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黃米、糯米、飯豆五種做的“五合飯”代替。以盼望當年五穀豐收。晚上,大家舉著火炬上東山高處迎圓月,誰當年有福,誰就能望見初升圓月,迎月之後,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橋。踏橋,也叫跺橋。朝語中“橋”和“腿”兩詞同音,跟橋意為練腿。踏橋時,每人要在橋上往返幾次至幾十次不等,共次數必須與自己的歲數相等,以求祈福禳災。

  嬰兒生日節

  即嬰兒週歲生日節。在朝鮮族的人生儀禮中,嬰兒的一週歲紀念日最受重視。嬰兒一週歲紀念日的慶祝活動也非常隆重。嬰兒生日到來之際,嬰兒的媽媽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給孩子穿上一套精心製作的民族服裝,然後把孩子抱到已準備好的生日桌前,讓嬰兒“過目”專門為他擺設的“涉獵物”。桌子上會擺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筆、書、小槍等等帶有象徵意義的東西。客人到齊後,嬰兒的媽媽就叫孩子從桌子上五花八門的東西中隨便拿自己喜歡的中意之物。當孩子伸手從桌子上拿一樣東西時,客人們就歡騰起來,說一些使祝興的話。這個過程人們叫做嬰兒受生日席桌的“儀式”。有的地方還有老人給孩子脖子套上一團素白色線的習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線團那樣做一個潔白的人,能像長長的線那樣命長延壽。

  洗頭節

  陰曆六月十五日是朝鮮族的洗頭節。這一天被視為黃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邊洗頭,傳說用向東流的溪水洗頭是很吉利的。晚上,人們還要在家裡舉行洗頭宴,唱洗頭歌,然後全家老少高高興興地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晚餐。

  回婚節

  在朝鮮族的家庭節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節”,亦稱“歸婚節”,即結婚60週年紀念日。舉行回婚節必須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老兩口都健在;二是親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孫子孫女無夭折。如果親生子女或孫子孫女中有死亡者,則不能舉行回婚節。因此,誰家能舉辦回婚節,是種很大的榮耀,親朋好友都要前來祝賀,一對老人穿上年輕時的結婚禮服,相互攙扶著入席,大家頻頻舉杯祝福,比年輕人的婚禮更為熱鬧隆重。

  千人針節

  “千人針”指的是經多人之手縫製的一條有文圖的布帶。當青年應徵入伍時,斜披在肩上作為克敵制勝的象徵。這一習俗是與一個古老傳說有關。據說,很早以前,有一個富庶的村落裡,人們都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來了一個力大無比的妖魔,殘害村民。村中的壯士與它交手,都因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這妖魔,到處尋求方法。

  有智者告訴這個年輕人,找1000個媳婦(不能用寡婦)來縫製一條帶子,這一條帶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可打敗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話辦了,做成了“千人針”,披在身上去和妖魔決戰,真的打敗了妖魔。於是“千人針”便成了勝利保障的象徵,世世代代流傳下來,誰家有應徵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帶求人縫這千人針,以圖吉利。

  近代在抗日救國的浪潮中,“千人針”又有所發展。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侵略中國東北時,住在延邊的許多朝鮮族愛國婦女,不論有無家人入伍,她們都手捧布帶,在車站、碼頭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縫製“千人針”。縫製時還說一些對日寇詛咒和對抗日戰士祝福的話。

  燃燈節

  用柞木燒成木炭,壓成粉末,攙入鹹鹽,用紙包成香腸狀,外面纏上細草繩。到了夜晚,綁在長杆上點燃,便會劈里啪啦作響,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與秋夕,男人們進行摔跤比賽,婦女們進行跳板、鞦韆比賽。

  端午節

  舊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朝鮮族的傳統節日中民俗體育活動最熱鬧的節日。在過去,每到端午節,朝鮮族聚居的城鎮和鄉村普遍開展各種民俗體育活動,主要有秋千、跳板、摔跤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端午鞦韆。

  秋夕

  舊曆八月十五稱作秋夕,也叫中秋節。這時早稻可以推出新米,各種果類也成熟了,到了秋夕這天,人們帶著用新米做的食品和新鮮水果,到自家的墳地去除草和祭祀。秋夕的傳統食品是鬆餅。這天,朝鮮族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內臟切割成小塊,分成好多份兒,穿在荊條上分給各戶。秋夕也舉行各種體育比賽,如摔跤、鞦韆、跳板等,有的村屯還舉行鬥牛賽。

  朝鮮族節日習俗中不可以做的事情

  朝鮮族生產和生活中的禁忌,充分表現了朝鮮族特有的風俗和習慣。朝鮮族的婚娶習俗中歷來就有同姓同本不婚,姑表、姨表親戚不婚,即凡屬血親關係,無論是遠親還是近親,只要沾上邊的,一律不得通婚。

  在朝鮮族的葬禮中也有許多禁忌。出殯忌諱雙日,認為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人,故出殯必在單日。

  朝鮮族婦女懷孕後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鴨、兔、狗和豬肉。據說孕婦吃了鴨肉,生下的孩子手腳會長蹼;吃了兔肉,孩子會長出紅眼睛;吃狗肉,孩子會早死;吃豬肉,孩子的皮膚粗糙。孕婦不能翻越牆壁,怕生出的孩子會行為不軌。不能跨馬韁繩,從馬韁繩上跨過,會懷胎12個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動陶蒸籠、瓦缸等物,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有精靈的。也不能看人家辦喪事,不能看人家遷墳、救火等。生了嬰兒的人家在大門上掛一根草繩作為禁繩,禁止外人進入。

  朝鮮族十分注重禮節,講究禮貌。朝鮮族的禮貌道德,以尊老敬客、孝敬父母、尊敬老師、互助禮讓為主要內容,約束著一個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表現在說話有言禮、走路有路禮、吃飯有餐禮、待客一是三餐,先給老人和長輩盛飯上菜,並給老人和賓客設單人桌,媳婦或兒女雙手恭敬地把飯菜端到老人面前,等老人、長輩舉匙後全家才能就餐。吃飯時,匙要放在湯碗裡,若把匙放在桌上表示已吃完。晚輩不在長輩面前喝酒、吸菸,無法迴避時,年輕人背席而飲,以示尊敬。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在我國少數民族當中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和習俗活動,那麼在阿昌族中哪些傳統節日呢?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阿昌族的傳統節日

  撒種節和嘗新節

  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裡拔上一蔸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一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紮在一根三、五尺長的竹杆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一隻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

  這一天,阿昌族人還要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繫有銀鏈、銀鬚、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

  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穀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於她經常幫助村裡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

  一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將收穫前死去。人們為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布衣服就離開了人間而感到傷心。於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把她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

  以後,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用當年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一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老婆婆死後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裡,千是每年農曆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利用媳婦回孃家過撒種節的機會,交流農種物品種,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會街

  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裡,胸前並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裡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裡,雙手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著耍白象,舞青龍的佇列,敲鑼打鼓繞寨一週,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著,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著跳著各往前跨一大步,接著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著,拿著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窩羅節

  窩羅節是梁河地區阿昌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梁河地區的阿昌族從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圍繞著“窩羅”臺方如痴如醉地跳起窩羅舞。“窩羅”臺高約1米,4米見方,中央矗著兩塊約6米高的牌坊,牌坊頂端中央架著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意示人類始祖遮帕麻用這把神箭射落了妖魔臘訇的假太陽。左牌坊頂端繪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右牌坊頂端繪著皓月碧空。太陽月亮下面繪製著阿昌婦女服飾的各種彩色圖案,意示遮米麻給阿昌人民紡織的龍衣鳳裙。

  節日從紀念人類始祖天公地母遮帕麻和遮米麻重整天地、為民除害、造福人類發展到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阿昌人民的幸福生活。節日期間,各民族代表隊表演節目,還舉行阿昌族的傳統體育刀舞、棍術、拳術以及對歌、春燈等活動。節日歡快隆重,熱鬧非常。

  火把節

  阿昌族都過火把節,雲龍漕澗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五舉行,以獻五穀神,祈求五穀豐登為主要內容。梁河、戶撒地區的阿昌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

  進窪

  漢語稱“關門節”,每年六月到九月四個月間,正值農閒時期,在一般情況下,信徒們都到各村寨的佛寺中靜坐參佛,聽經說法,過佛寺生活,此間還不能進行結婚嫁娶。

  出窪

  漢語稱“開門節”,進窪三個月期滿,一年一度的佛寺生活宣告結束,恢復正常的生活。出窪要舉行盛大的集會。

  燒白柴

  農曆十二月舉行。為使佛像暖和,各佛寺所屬群眾,晚上在佛寺附近,將木質成白色的木柴堆成“井”字形,燃起熊熊大火,和佛像一起烤火取暖,求佛保佑。

  換黃單

  農曆十月,各佛寺所屬群眾,將做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並將舊黃單取下,以示虔誠。

  潑水節

  阿昌族的潑水節與傣族的潑水節日期相同,但過法不一樣。每年清明節後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潑水節的開端。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採來鮮花,女的插在頭上,男的別在胸前。下午四時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彙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著戶撒刀,後面幾個人跳著象腳鼓舞,浩浩蕩蕩,一路鳴槍,向山裡進發。上山後,放完鞭炮就採花(桑劍花、杜鵑花之類)。大家手拿鮮花,在山上盡情歡跳。大家跳夠了,又敲著象腳鼓回村。村裡的婦女早已準備好蘇子粑粑。當聽到採花隊伍鳴銅炮槍報信時,立刻挑選十來個姑娘端著蘇子粑粑往村外迎接。採花的男子向姑娘們獻花,姑娘們請他們吃粑粑,然後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裡,他們把採來的鮮花紮成花塔、花轎,圍著花塔和花轎歌舞到深夜。

  第二、三天是澆花水。男子敲著象腳鼓、蘆鑼、鈸鑔,扛著彩旗在前面開路,姑娘們在後面排成一條龍到河裡挑水澆花塔和花轎。並用清水噴灑花轎裡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著象腳鼓到井邊互相潑水祝福。潑水非常講究文明禮貌:男:“今天澆花水?”女:“澆給點。”男:“你的衣服象鮮花,怕給澆髒了?”女:“你一澆,我的爛衣服就更好了。”

  共同協商好後,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後衣領上澆一點清水,女的照樣澆一點還禮。從不勉強,更不互相追逐,隨心所欲的亂潑。潑水節是男女青年的社交活動。他們互相潑過水後,就邀約到山坡上對唱。歌詞內容豐富,天上地下,花鳥蟲魚,無所不及。如《十二屬扮花名》男:“二月裡來什麼開?花中繡出什麼來?什麼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女:“十月裡來茶花開,花中繡出酉雞來。小雞得吃碎米子,天亮寅時報更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對到夕陽西下才回家。

  若是小夥子看中哪個姑娘,到了深夜十二點,又到她家門口吹葫蘆蕭,姑娘若對小夥子也有好感,就把門開啟,讓小夥子進屋坐在火塘的上方,跟姑娘對歌:男:“草地相連水相交,今晚相逢非陌生。”女:“郎是細雨從天降,妹是清風就地生。”男:“結交要學長流水,莫學露珠一早晨。”女:“你我如同板栗樹,風吹雨打不運根。”

  第四天晚上,小夥子相約去串村。他們剛進這個村,就被這個村彙集在一起的姑娘們請到一姑娘家去安睡。姑娘們則到另一姑娘家去,照著來的小夥子的人數,一個殺一支雞,然後,煎、炒、煮、燉……做成八樣菜,以她們高超的烹調技術,引起小夥子們的愛慕。

  到了夜裡兩點,一個碗裝一個雞頭,一個碗盛滿米酒,一雙筷子,一人一套擺上圓桌,姑娘才去請小夥子進餐:“來串的小夥子啊,我們做了點飯菜,請去嘗一嘗。”小夥子原本是去“串”的,一來就請去睡覺,豈能睡得著!躺在床上睜著眼睛,豎著耳朵,靜候發落!這下可好了,但又不敢冒失,於是裝著不好意思不開腔,姑娘們見沒動靜,再請一遍,小夥子人才齊聲說:“我們厚臉皮去吃吧!”大家起來跟著姑娘們走。

  入席後,互相說些客套話,又是男一句,女一句對歌到天亮。小夥子要回村了,臨走前,把事先湊好的雞錢藏在牆縫裡或是壓在碗下,留給姑娘們去找。然後,各人拿著自己碗裡的雞頭告別姑娘……他們透過這一活動,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耍白象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一會街的一項主要內容。阿昌族信小乘佛教,耍白象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解放後,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全街,把會街集中到國慶節期間的三天中來過。盛大的封建宗教集會,變成了要白象歡慶佳節的活動。白象用木料做架,紙糊身,布做鼻,一人藏在白象肚裡,雙手來回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眾人繞著白象跳象腳鼓舞。


裕固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有哪些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習俗,也有著不同的節日,而在裕固族當中,他們有著自己民族的習俗活動,那麼在裕固族中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裕固族的傳統節日   春節   春節是裕固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節前有祭祖守歲活動。除夕之夜,家人團聚吃年夜飯,主要有抓肉、炸油果、饊子 ...

傣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活動是什麼

  少數民族是多才多藝的,而在我國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在這些少數民族當中,大家知道傣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傣族的傳統節日又有哪些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傣族的傳統節日   關門節   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曆七月中 ...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民間活動 習俗活動

  布依族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民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而在布依族也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傳統節日。那麼在布依族中都有哪些傳統節日呢?有哪些民間的習俗活動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少數民族的節日一起來看看吧!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   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是貴州興義地區布依族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 ...

藏族傳統節日習俗

  1、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一帶。每年農曆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一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一邊唸經一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一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一把刀子和一個小鑼鍋,代表 ...

瑞昌傳統節日習俗

  春 節 農曆正月初一是傳統的春節,俗稱“大年初一”,是“一年三節”中最為民間重視的大節。是日零點,千家萬戶燃放鞭炮,辭舊迎新;黎明開門,又鳴放鞭炮,以示“開門大吉”。但“出天方”、拜祭天地等舊習已漸消失。早餐後,出門見人即互道“拜年”、“恭喜發財”,為新春祝福。初二開始,親友互相拜年,一般延至初五六結束。 ...

漢陰傳統節日習俗

  春節   俗稱“過年”。除夕,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夜晚。這大,家家除舊佈新,貼對聯,貼門神,掛紅燈。全家吃“團年飯”,長者坐首席。下午赴祖墳祭掃,名曰“送亮”。團年飯後,家長給晚輩壓歲錢。人夜,舉家明燭,爐火紅旺,老幼歡聚,坐以達旦,稱為“守歲”。子夜,在家門前祭拜天地,鳴放鞭炮,稱為“出天星”。是時,漢陰 ...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除夕,一年農曆的最後一天,也就是俗稱的過年了,這是中華名族最傳統的一個節日,全世界所有華人都會過這一個節日。風俗是家家戶戶吃團圓飯,給壓歲錢,在農村會祭祀,熬夜守歲,貼春聯放鞭炮辭舊迎新,大人小孩老人會換上新衣服。   2、元宵節,過完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過完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