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不畏嚴寒,高潔,簡樸,生命力頑強,香遠益清;
象徵意義:
其象徵高潔,有傲骨之風,不畏挫折,有德行的人 ;代表著堅強的品格與頑強的生命力;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讚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曆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特點:不畏嚴寒,高潔,簡樸,生命力頑強,香遠益清;
象徵意義:
其象徵高潔,有傲骨之風,不畏挫折,有德行的人 ;代表著堅強的品格與頑強的生命力;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不僅是清雅俊逸的風度使古今詩人畫家為它讚美,更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為民族的精華而為世人所敬重,中國曆代文人志士愛梅、頌梅者極多;梅以它的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在嚴寒中,梅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徵。
1、青松:堅毅,挺拔。象徵軍人;2、青松的不怕冬雪,傲然挺立,堅強不屈,象徵著革命的英雄們,或者就是人民英雄士兵,修拉薩鐵路的人,堅強不屈的人。青松簡介:是漢語詞語,一般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表面意思即蒼翠的松樹,出自《漢書·賈山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另一個是喻指堅貞不移的志節。因松樹四季常青,故云。出自唐朝李白《古風》之二十:“勗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
傣族的潑水節有什麼寓意 傣族潑水節象徵著什麼
傣族的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同時也是小乘佛教的浴佛節。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準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是元旦,叫“麥帕雅晚瑪”人們習慣把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第四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敬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
(1)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
(2)潑水節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視窗,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3)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
(4)潑水節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潑水節的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曆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潑水節的習俗
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遊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透過丟包、接包,互相結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夥子接不著輸了以後,小夥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划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鬥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制的土火箭點燃,讓它尖嘯著飛上藍天。高射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們越覺得光彩、吉祥。優勝者還將獲獎。入夜,人們又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氣球”內,利用熱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此外,放河船、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鬥雞等,也是潑水節期間的活動內容。近幾年來,還增加了民俗考察、經貿洽談等內容。使潑水節的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潑水節每年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同時舉行。西地均可從昆明乘飛機直達。1961年4月13日,周恩來總理曾參加過西雙版納的潑水節。從此以後,潑水節的規模越來越大,每年都有數以萬千的中外遊客視為一生中最難忘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