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家之寶是詞語。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傳家之寶是詞語。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片語或短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在用詞方面往往不同於現代漢語,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
“畲歌”是畲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畲族,幾乎人人都會唱畲歌,習慣用唱歌的形式來表達,並且形成了一部分獨特的民族歌會。畲族的民歌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被國家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裡。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畲族有唱山歌的習慣,但並不瞭解“畲歌”,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具有“傳家之寶”之稱的畲歌。
畲族民歌的藝術特色
畲族民歌按題材內容大致可分為敘事歌(含神話傳說歌和小說歌)、雜歌(含愛情、勞動生活、傳授知識、倫理道德、娛樂生活等內容)、儀式歌(含婚儀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調大致可分為山歌調和師公調兩大類。山歌調包括:福寧調、福鼎調、霞浦調、羅連調、麗水調、景寧調、龍泉調、文成調等。師公調包括唸誦調和配合做公德動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聲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講調、假聲唱、放高音等三種變化。在福建省寧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還有一種“雙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詞演唱,曲調之間形成支聲式、模仿式或和音式關係。此種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時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風吹竹葉尾提提》等。
畲族民歌講究畲語押韻,不少人能即興編唱,有的歌手對唱一兩夜而不重複。唱時用夾有“哩、羅、啊、依、勒”等音的“假聲”唱,平時學歌時不夾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個縣有一種曲調,唱哀歌全民族統一一個曲調。唱歌的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很少伴有動作與器樂。
畲族民歌的分類
畲族民歌按首數多少可分為短歌和長聯歌,獨立一首為短歌,平時多唱短歌;幾首、幾十首甚至上百首為一個整體內容的民歌稱長聯歌(或敘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時辰歌》等,景寧一帶還有《打鹽霸》、《打酒局》、《湯夫人歌》等長聯歌。《高王歌》是記述畲族源流傳說的長聯歌,畲族人民視為傳世之寶,民族史詩,畲族家喻戶曉,世代傳唱,全詩共112首。
畲族民歌的傳承意義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作的口頭文學,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畲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數民歌作品儲存於畲民頭腦之中,透過口頭代代相傳,部分民歌以漢字畲語記錄的手抄本流傳民間。畲族歌言主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另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不時之須。
2、不時之需。
3、不易之論。
4、不虞之譽。
5、不治之症。
6、不正之風。
7、不逞之徒。
8、不祧之祖。
9、不識之無。
10、不世之功。
11、不敗之地。
12、不拔之志。
13、不臣之心。
14、不牧之地。
15、不易之典。
16、不刊之書。
17、不刊之典。
18、不腆之儀。
19、不教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