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紙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紙張,基本單元是線條和塊面,基本語言符號是裝飾化的點、線、面,加上由於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紙不善於表現多層次複雜的畫面內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體積、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揚長避短。
在構圖上採用平視構圖,即將物體和景象由三維空間立體形象變為二維空間平面形象,透過對錶現素材進行大膽取捨,刪繁就簡,用簡練的線條進行概括,使畫面重點突出、黑白關係虛實相襯,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現世界的物象,決定了剪紙表現的平面化特徵,即任何形象的塑造都共存於一個特定形制的可視平面內。
2、民間剪紙用展開式的思維方式,極度的隨心所欲。在創作者的剪刀下,剪紙成了沒有體積、沒有空間、不講透視、不顧比例,憑著經驗和靈性任意取捨的自然揮灑,大膽的創造。
3、為表現自己的想法,創作者可以打破自然的客觀法則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空和不同空間的物體放在同一個平面上。這種藉助靜態的平面化能表現三維、四維甚至多維的空間,並透過動態的思維,連續的描繪自己心中的世界。民間剪紙就是利用紙的侷限大做文章,在侷限裡自由馳騁,變不可能為可能,把三維世界簡化成二維空間。
4、無限遠的空間,無限複雜的形體都被放置在一個平面上,扁平的輪廓成了剪紙的造型基礎。因此,民間剪紙的獨特表現力就是在徹底的二維空間觀念基礎上實現的。剪紙創造者發揮了其至真至純的藝術天性,打破客觀世界的束縛,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的表現其心中的藝術客體。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衣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剪紙,又叫刻紙,是一種鏤空藝術。是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其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的載體可以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皮革。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係,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人們把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
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風平鎮風平村委會,有一位傣族民間剪紙藝術傳承人--邵梅罕。圖為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內,邵梅罕就完成了精美的剪紙。
一把剪刀、一張紅紙,沒有實物,不出一小時,一張栩栩如生的孔雀圖案剪紙就成功製作完成。對於邵梅罕來說,剪這樣一幅孔雀圖已再簡單不過。
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弄麼村,有一個出了名的“金剪刀”。她名叫邵梅罕,一位普通的傣族農民。與同村的其他傣族婦女一樣,她能歌善舞,幹農活、做家務,然而由於愛好,她自創的傣族剪紙卻獲得“意外”的收穫,不僅得到同族的誇獎,還被雲南省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小作品遠赴海外展銷。
在邵梅罕的剪紙作品裡,記者看到了傣家人的生活全貌,幹農活、拜佛、相夫教子、磨豆腐、唱歌跳舞、代表傣族的大象孔雀等。而且邵梅罕的剪紙與她得開朗樂觀的性格相似,總是反應幸福生活和美好事物。
對於記者問起為什麼會情迷剪紙,邵梅罕說,“就是愛好而已,從小就喜歡。小時候幫奶奶剪傣家祭祀、裝飾用剪紙品,別人都剪花,我就剪佛塔、馬、還有大象。”
邵梅罕白天去田間勞動,休息時就剪紙,農閒時就把大部分心思投入剪紙。當然,剪紙也成為邵梅罕年輕時戀愛的定情信物,這張剪紙也護佑著一對年輕的戀人從相愛到結婚,再到生子,過著幸福的農家生活。
講到戀愛,開朗的邵梅罕也露出一絲羞澀,或許是因為愛情,或許是因為手中正在進行的剪紙讓她想起了年輕時。到現在,邵梅罕已經近50歲了,大大小小剪紙作品已經讓她數不清。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邵梅罕的剪紙題材也越來越豐富,正如邵梅罕所說,“我做了什麼,我就剪什麼。”
在與記者交談中,邵梅罕一直在剪紙。同村人這樣評價她,“我們不會剪,她也不會剪,是神幫她剪哩”。
正因為邵梅罕的作品完全來自生活,也受到許多人的肯定和讚許。她的作品經常受到邀請被送到外面展出。邵梅罕最驕傲的則是,她帶著作品去美國參展時,沒想到許多美國人也十分喜歡,“一賣就賣得美元了”。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邵梅罕也受邀經常到昆明為高校的學生傳藝。當然,她還希望傣族人來學。她告訴記者,“我剪紙就憑印象,一種對生活的印象,這種是外面人學不來的。”
現在,同村的幾位婦女也跟著邵梅罕學習剪紙。當然,快進門的兒媳婦也是她重點栽培物件。邵梅罕對她十分期望,“必須得學,學好剪紙才說明心靈手巧,才懂得持家”。(
油畫中的蚩尤蚩尤是傳說東方九黎族(屬東夷集團)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銅頭鐵額,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以金屬製造兵器。在與黃帝大戰於涿鹿之野時,蚩尤作法,使雲霧四起,黃帝軍士分辨不清方向。後來黃帝制造了指南車以指示方向,致使蚩尤大敗而被擒殺。涿鹿之戰終以黃帝勝利而告終。由於中國傳統的“ ...
地理上: 因為在古代,中國的東邊、南邊是大海。西南山地後面的東南亞雖然自然條件比我們優越,但地域狹小,難以發展成大國。西邊、北邊都是難以逾越的高原、荒漠,養活的人口有限,雖然面積能發展成大國,但由於降水量少、氣候嚴酷難以持續。 文化上: 這是決定性的因素。 中國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及適宜的氣候、高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
1、剪紙藝術是最古老的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它能給人以視覺上以透空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
2、每逢過節或新婚喜慶,人們便將美麗鮮豔的剪紙貼在家中窗戶、牆壁、門和燈籠上,節日的氣氛也因此被烘托得更加熱烈;
3、在農村,剪 ...
中華文化,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華夏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 ...
中華文明正式開始的標誌是良渚文化的出現。
拓展:良渚文化是一支分佈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到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 ...
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
相關介紹:
1、 中華民族的搖籃雖在黃河流域,但據史載,周武王滅殷後,領域南達長江流域,此後黃河、長江兩流域便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發展的重心。沿江有不少名城,如重慶、宜昌、武昌、南京、上海等。
2、 在河姆渡遺址發現之前,幾乎所有的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