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年俗不能少的一樣:元寶茶
傳統年俗不能少的一樣:元寶茶
一年四季的節日,就數春節最為熱鬧了。可不是嘛,春節對於中國人民來說寓意非凡,每年的春節都是人們最關注的話題。這麼多年來,人們一直傳承著過年的習俗,本期飲茶文化帶你來看看傳統年俗。
元寶茶茶藝是漢族傳統年俗,源於江南無錫一帶的農村。青橄欖兩頭尖,形狀如元寶,故用橄欖泡的茶稱為元寶茶。同時青橄欖又名“大福(腹)果”,且有“請過來”的諧音,春節期間用青橄欖泡茶招待客人不但象徵主人好客,而且可去膩消食,所以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
元寶茶,即普洱元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易武地區。這種茶外形條索緊直如針,色澤嫩綠,毫尖銀色,油潤光滑。泡上一杯,其味芳香鮮醇,清涼解渴。易武元寶茶歷史悠久。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元寶茶”就已行銷南詔國(今雲南大理一帶),到了清代時,元寶茶是“貢茶”,當地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向皇帝上貢茶葉的茶樹。
西雙版納易武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質肥沃,非常適宜種茶。據傳說,“元寶茶”是三國時期孔明率軍南征時從內地帶到易武種植的,所以,當地百姓稱孔明為茶祖,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舉行“茶祖會”紀念孔明。現今曼龍鄉落水洞村後山上,還有一顆茶樹王,樹高十一點七米。直徑四十五釐米,屬栽培型大葉白毫茶。據說當地茶農在每年採春茶前還要去祭祀。
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1000多年以前“元寶茶”就已行銷各國和東南亞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清代,元寶茶是向皇帝進的“貢茶”,當地至今還保留著當年向皇帝上貢茶葉的茶樹。據傳說,元寶茶是三國時期孔明率軍南征時從內地帶到易武種植的,所以,當地百姓稱孔明為茶祖,在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舉行“茶祖會”,紀念孔明。現今曼龍鄉落水洞村後山上,還有一棵茶樹王,樹高11.7米,直徑45釐米,屬栽培型大葉白毫茶。據說當地茶農在每年採春茶前還要去祭祀。
老上海傳統年俗
傳統裡的年有哪些儀式?上海人的年又是怎麼過的?2月5日,記者請上海檔案館編研部主任邢建榕、上海民俗學家薛理勇、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仲富蘭共同進行了一次簡要梳理,其中大多是現代社會里已看不到的一些風俗和場景。
祭灶
蘇浙滬一帶的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女人備好粽子糖、麥芽糖等糖果,男人對著灶王爺的畫像磕頭,然後焚燒掉畫像,請包裹了 糖衣炮彈 的灶王爺昇天去玉皇大帝面前說好話。等到大年三十這天,再重新貼上畫像,把灶王爺請回來。
除各種糖果,上海人在這天還流行吃地慄(荸薺)和茨菰。 地 在滬語裡與 甜 同音, 茨 與 是 同音,寄寓了人們讓灶王爺心裡感覺甜,嘴上說是的期望。
備年貨
經過臘月二十五 撣塵 後,家家戶戶就要忙著準備年貨了。在計劃經濟年代,物資匱乏,年貨也要憑票限量購買。比如當時的粉絲、糯米、黑木耳、黃花菜等只有過年時才有供應,一般每一小戶(三人以下)供應一包粉絲,每人提供一公斤左右的糯米票。相比之下,爆竹不用憑票購買,但鑑於當時的經濟條件,少有人買,買的話一般也就是幾個爆竹 意思意思 。
剃頭
與北方地區流行 正月剃頭死舅舅 (其實是 思舊 的諧音,清朝初年漢人以正月不剃頭的方式暗地裡對抗削髮政策)一說不同,上海沒有這個講究。雖不限制,但上海正月裡很少有人剃頭。
年前的剃頭和洗澡一樣,寓意辭舊迎新。理髮店門口排長隊是常見的景象,剃一次頭花一毛錢,但這在當時能頂一頓飯。女人也要修飾頭型,為了省錢,有人先在家用捲髮棒夾好頭髮,再去理髮店讓機器定型。
年夜飯
除夕夜的那頓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團圓餐,就連菜名都要討口彩圖個吉利,比如百葉包肉叫 如意卷 、黃豆芽叫 如意菜 、蛋餃稱 金元寶 等。年夜飯上說錯話也有應對措施,比如小孩不小心把白菜肉絲湯打翻在桌,邊上就有人應聲 有財有水 ;如果有人大醉嘔吐,周圍人會笑著說 放花筒哉,大吉大利 。
拜年
大年初一吃罷早點,就要開始互相拜年了。上海人一般不給長輩磕頭,有的家庭會讓很小的孩子給祖父母磕頭,成年人一般是打躬作揖,同時口誦吉利話。磕頭一般出現在拜祖過程中,一家的兄弟姐妹都要到 老大 家,面對祖先像上香磕頭。
如果來不及一一當面拜年,講究效率的上海人會在初一這天僱人到親朋好友的家中送名片,以此代替本人拜年,這稱為 投刺 (清末人們稱名片為 名帖 或 名刺 )。當然,現在則發展成了群發簡訊拜年。
(責任編輯:恩祈)
臺灣年俗多情趣:送“灶君”蒸年粿 拼個好彩頭
一進農曆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在臺灣,春節習俗與祖居地閩南地區相差無幾,但也有些不同的情趣和特色。
送“灶君”
臘月廿四“掃塵”後,開始貼年畫、春聯。家家戶戶要買又甜又粘的蜜餞、茶料,放於灶臺的“司命灶君”前,泡沏3杯清茶,燒香放鞭炮為“灶君”送行,讓他“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
過年時,臺灣同胞還會在傢俱上貼“春”字,但米缸不興貼“春”,臺灣方言“春”與“伸”諧音,糧食有“伸”餘,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貼個倒置的“福”,寓意“福到了!”
蒸年粿
臺灣有首年粿歌:“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蘿蔔)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要發得好才會發財。菜包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菜頭粿取其好彩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
臘月廿八前,家家戶戶做好年粿,炊粿可是件嚴肅認真的事。臺灣人俗信蒸年粿時,都會有“年糕神”看護,年粿發不發,關係著來年一年的運途,所以主婦們都嚴禁小孩在灶臺旁問這問那,更禁忌說出不吉利的話,以免“年糕神”發怒,新年運勢“發不起來”。
好彩頭
除夕這天習稱“年夜”,臺灣俗語“年夜沒返沒某(妻),清明沒返沒祖”,說的便是年夜合家團聚的意義。
年夜飯所吃的菜幾乎都有象徵意義,如吃“韭菜”(“韭”與“久”諧音),寓意年壽“久久長長”;吃菜頭(蘿蔔)表示好彩頭;吃“全雞”,表示全家福(“雞”與“家”諧音)。
臺灣特產甘蔗,人們習慣在自家大門後兩側,分置兩株帶葉的甘蔗,寓意甜蜜盈溢家門。年夜飯後,全家人圍坐分吃,俗信一節一節啃,來年生活會如甘蔗一樣甜美。
吉祥話
臺灣春節禁忌甚多,正月初一這天不能洗衣,不能動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小孩失手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碗豁嘴,大富貴”之類吉語。
臺灣同胞習稱春節為“初一早”。早飯後親友走家串戶互相拜年。多數人家備有金棗
臺灣年俗多情趣:送“灶君”蒸年 拼個好彩頭
一進農曆臘月,臺灣過年的氣氛就濃起來了。在臺灣,春節習俗與祖居地閩南地區相差無幾,但也有些不同的情趣和特色。
送“灶君”
臘月廿四“掃塵”後,開始貼年畫、春聯。家家戶戶要買又甜又粘的蜜餞、茶料,放於灶臺的“司命灶君”前,泡沏3杯清茶,燒香放鞭炮為“灶君”送行,讓他“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
...
關於傳統年俗的句子
二十九,蒸饅頭。
年到二十三,鑼鼓一響心就驚。
二十七宰公雞。
初二的面,初三的盒子往家轉。
二十八把面發。
正月十五元霄圓。
年到二十九,無錢還債無路走。
年到二十八,想去想轉無括煞。
三十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
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去宰雞。
將把新年過,衣 ...
臘月二十六傳統年俗有哪些
1、人們常常認為今日是什麼節日,實則不然,但臘月二十六雖不是什麼節日,因為臨近新年,有了節日的氣氛,有“臘月二十六,裡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之說。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 ...
湖北年俗:年夜飯上三全三糕三丸
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髒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湖北省群藝館研究員、《楚風楚俗》等湖北風俗畫冊的拍攝者吳 ...
中國年俗節日:“大小填倉節”
填倉節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曆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穀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裡或打穀場上,用篩 ...
許少鋒:2015年如何催旺桃花運
新的一年,想必許多單身狗最大的心願就是結束單身生活,可緣分是很奇妙的,如果你不去製造和把握的話它將離你很遠,為了更接近緣分,不妨在2015年為自己催催桃花吧,那應該怎樣做才能催桃花呢。
下面就一起從桃花風水的角度去看看如何催旺桃花運吧!
1、催旺流年的桃花:每個人每一年的桃花位都處在不同的位置,但 ...
南方其他地區年俗
福建閩南農村的過年習俗有著自己的特色。在農村,農戶房多門多,除了貼春聯外,房門兩側還要擱置兩株圈貼紅紙的連根甘蔗,叫“門蔗”,方言“蔗”與“佳”近音,寓意進入佳境的意思。廳堂中案桌擺有隔年飯、長年菜、發糕,並插上用紅、黃兩色紙紮的“春枝”,寓意飯菜長年豐足,吉祥發財。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門外,點燃待其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