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作者:司馬遷;《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鶯鶯傳》作者:元稹;《世說新語》作者:劉義慶。
1、回龍洲:坐落在平溪江中心,是一個形似巨龍回頭的小島,小島和陸地是由一座古老的石橋來連線的,也是人們鍛鍊和放鬆心情的好地方。
2、文昌塔:坐落在資江上游的平溪北岸,此處是文昌閣舊址,在此處建的塔,故叫文昌塔。建塔的目的是符合民族民風。
3、洞口塘:坐落於湖南洞口縣外4公里處,又名雙壁巖,它的兩邊山峰屹立,江水從峽口流出,這是每個遊玩必去的地方。
陶宗儀持之以恆;公明儀對牛彈琴;曹操碣石山觀海;薩都刺一字之師;劉完素虛懷若谷;李謐青出於藍;阮大鋮學不尚行;陳子昂大器晚成;梓慶鬼斧神工;樂羊子半途而廢;齊己和尚一字之師。
1、走人戶: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肉、點心、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春倌說春: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裝束與 ...
1、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的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在中國南方很流行,相傳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2、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著北方吃餛飩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
3、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 ...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清明節(陽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陽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
宋代法定節日挺多的,國家在這些節日都要放假,其中元日、上元節、寒食節、天慶節、冬至5個大節各休假7天;天聖節、夏至、先天節、中元節、下元節、降聖節、臘日7個節日各休3天;立春、人日、中和節、春分、春社、清明、上巳節、天祺節,立夏、端午、天貺節、初伏、中伏、立秋、七夕、冬等21個節日各休假1天。
宋朝( ...
1、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窗花: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 ...
傳統文化如下:
1、書法 :象形文字、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硬筆書法 。
2、戲曲:京劇、評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豫劇。
3、曲藝 :相聲、歌仔戲、皮影戲、布袋戲、南曲、高甲戲、雙簧。
4、四大發明 :造紙術 、印刷術 、火藥 、指南針 。
5、醫學 ...
1、有崑曲、古琴、宋錦、緙絲、端午和蘇州香山幫等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蘇繡、玉雕、二胡、江南絲竹、錫劇、剪紙(溱湖刻紙、金湖剪紙)、廟會(祠山廟會、金村廟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其它民間文化:
(1)傳統藝術:有緙絲、刺繡、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