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傳統節日的來歷+我國傳統節日的有趣來歷

傳統節日的來歷 我國傳統節日的有趣來歷

  傳統節日的來歷

  中華傳統節日多種多樣,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中華傳統節日,是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從這些傳承至今的世俗民風節日裡,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的“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自2008年起,國家法定節假日中,新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

  我國傳統節日的有趣來歷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清明節

  公曆(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最適合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為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初五”是惡日,因而避諱“五”,改為“端午”。端午節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記載,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

  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因為中秋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聚在一起吃月餅、看月亮,一家人團圓在一起,高高興興的。除了吃月餅、看月亮這些習俗,中秋節的時候還有賞桂花、喝桂花酒的習俗,因為八月是桂花盛開的季節。聞著那淡淡的桂花香,喝著桂花酒,整個人都會非常的放鬆愜意。

  中秋節由來是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在古代,農民為了慶祝農作物和各種瓜果的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節也就由此流傳下來。在古代的時候中秋節還會玩花燈,但是現在很少有地方會在中秋節的時候玩花燈了。

  臘八節

  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去燒香拜佛,祈求來年能平平安安。其實除了春節的時候,臘八節這天我們也會去拜佛,而且還會煮臘八粥喝,不得不說臘八粥非常的好喝哦,因為它有多種食材熬製而成。臘八節的起源是古時候為了祈求豐收和吉祥,所以那時候會在臘八這一天祭祀祖先和神靈,後來這個節日也就被流傳了下來。

  七夕節

  七夕節是情侶們約會的節日,也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有些人喜歡過西方的情人節,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喜歡過中國傳統的情人節。關於七夕節的傳說相信大家都很清楚,那時候牛郎和侄女相戀,但是被王母知道了,兩人被迫分隔兩地,只有到了七夕這一天,喜鵲為他們搭橋,他們才能見一面。不過七夕節的由來是因為古代的乞巧習俗,所以七夕節也叫乞巧節。

  寒食節

  對於寒食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其實這個節日就在清明節的前兩天。在這個節日,只能吃冷食,並且禁止燃放煙花爆竹。寒食節的起源是春秋時期,重耳為了躲避災禍而一直逃亡,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在他身邊。甚至在沒有東西吃的時候割股給重耳使用。後來重耳繼位,想請介子推出山,但是他不願意。為了逼出介子推,重耳命令部下放火燒山,結果燒死了介子推。為了紀念他,重耳把這一天定位寒食節,並且命令大家只能吃冷食。後來這個節日也就從此流傳下來。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這個節日的由來

  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來歷

  1、紀念屈原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昊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惶《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女曹娥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

  “端午”一詞的最早出現:

  1、漢朝許慎所著《說文解字》記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2、晉朝周處所著的地方風物誌——《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中國古漢語裡,有開頭、初始的意思,平時所稱“端五”,即“初五”。

  3、南朝陳元靚所著《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端午節的其他名稱

  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

  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汙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

  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

  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介紹 傳統節日春節的來歷

  導語:如果問為什麼即使遠隔萬里也要回家團聚,這就是春節在傳統的中國人心中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痕跡。如果問什麼顏色能夠代表春節,我想一定是紅色,獨屬的中國紅最能代表一顆顆想團圓的心。春節是我國獨特的文化存在,那麼,春節是怎麼來的呢?春節又有哪些習俗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介紹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又稱年節,萌芽於先秦時期,形成於漢武帝時代。年節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複雜的發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於是,在自然節氣變化、農事活動等一些重要日子裡,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別是在年終歲末,還要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俗稱臘祭。臘祭之日,要給祖先和各路神靈陳獻祭品,以吹打奏樂、吟誦祝辭等方式感謝神靈保佑取得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後,全家族的人飲酒歡聚,盡情狂歡。

  年夜飯

  “年”在最初並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指農作物生長的週期,如“五穀大熟為有年”。我國在夏朝已開始用“年”來表達時間的含義。從夏朝開始,各朝各代使用的歷法不同,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變化,比如,夏朝歲首為正月,秦朝則以十月為歲首。歲首不固定,年節習俗就很難固定。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太初曆》,這是一部陰陽合曆的歷法。《太初曆》把正月規定為歲首,使一年的開始與二十四節氣的開端相對應。這樣的規定,非常有利於安排農事活動,所以,儘管後世各代對曆法多次進行修改,但始終沿用“正月為歲首”的規定。《太初曆》的頒行,使得年節習俗最終定型,代代相傳,並延續至今。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並不是指正月的年節,而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立春”曾是很重要的民俗節日,稱為立春節或春節。在立春節,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泛指整個春季。由於年節與立春節在同一時段,民間也愈來愈重視年節,“立春節”迎春納福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年節,致使“立春節”漸漸消失,立春也就僅指節氣了。

  春節的來歷

  歷史上,春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的情況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把“元旦”稱作公曆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國使用的歷法被俗稱為農曆。農曆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改用公曆紀元,從此,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元旦”則改稱“春節”。但是,傳統年節觀念根深蒂固,民間仍然過農曆新年,並以“過年”相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於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定了春節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作為農曆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於是一年之中出現了兩個新年:公曆新年元旦和農曆新年春節。


202x年春運是幾號到幾號 202x年我國傳統節日都是什麼時候

  2022年春運是幾號到幾號?   2022年春運將從1月17日開始,到2月25日結束,共40天。   每年春運時間在40天左右,即:每年農曆臘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廿五。   2022年春節放假時間:   2022年1月31日(除夕、週一)——2022年2月6日(初六、週日),共放假7天,   其中2022年1 ...

勞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勞動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

  勞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勞動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   勞動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很久以前就在外國存在,屬於國際性節日,在建國後才將國際勞動節確定為我們的假日並改名為勞動節。勞動節是我國的法定假日,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

父親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父親節是不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父親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不是。中國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但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做父親節;臺灣省定於每年8月8日,又稱為“八八節”。   其實,我國是有父親節的,只是不被人熟知:   父親節並非“泊來”的節日,中國也有自己的父親節,中國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 ...

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有沒有寒食節

  寒食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中國傳統節日有沒有寒食節   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 ...

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一覽表

  我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一覽表   我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下元節、冬至節、除夕等。此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 ...

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元旦節屬於我國傳統節日

  1月1日是每年的開始,也是元旦節。元旦二字在古語中內涵豐富,元是“始”,旦是“日”,開始的一日,元旦也被稱作初始之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元旦節屬於我國傳統節日嗎。   一、元旦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嗎   元旦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旦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新年,即公曆1月1日。   元旦是 ...

202x年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古老的上元節

  2022年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嗎   該節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它起源於漢代,那時東漢佛教文化正好傳入,在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後來民間也形成了點燈,賞花燈的習俗,現在形式更豐富了,還有猜燈謎等等。   主要有什麼習俗   吃湯圓:因為它的形狀是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