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這樣的基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涵更加豐富,標準不斷提高。
2、20世紀末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目標是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黨的十九大,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時間沒有變,但現代化的標準提高了。
3、首先是把基本實現現代化作為第一個階段目標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第二個階段目標則從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升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從現代化國家提升為現代化強國,而且現代化的內容更加全面,在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之後又加上美麗這一要求。
(一)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 (二)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 (三)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 (四)國防和軍隊建設 (五)“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六)國際形勢和對外工作 (七)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其中,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8項戰略性措施,它們是: 1、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 2、 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程序 3、 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4、 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5、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 6、 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7、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8、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大意義是:意味著經濟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所謂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僅僅是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十六大報告中,從經濟、政治、文化、可持續發展的四個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
1、實現經濟建設目標任重道遠,在經濟大危機的背景下,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短期內很難實現根本性好轉,高度依賴外需帶動增長的發展方式必然難以為繼;
2、實現政治建設目標任重道遠,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需要進一步建立決策、執行與 ...
習近平說,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 ...
全面小康的標準是: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 ...
一、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二、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內、產業邁向中高階水平。
三、人民生活水平和容質量普遍提高。
四、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五、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六、依靠改革開放推動制度建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新要求的鮮明特點:
一、以黨的十六大 ...
1、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
2、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指出,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標誌。
其餘標準為:
二是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
三是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爾係數低於40%。
五是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0平方米。
六是城鎮化率達到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