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什麼意思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什麼意思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是指兩國交戰之期不得殺害一方派來送信的使者。主要是繼承戰爭文化。戰爭文化從西周時期就開始成型了,那時候對發動戰爭有著很多的講究,必須要站得住道義。
古時候講究的是英雄氣概,殺掉來使會顯得未戰先怯,在戰場上沒有了勇猛的氣概,這仗就不用打了。來使也是手無寸鐵。使者的作用就是送信,是沒有攻擊性的,此時的使者與老弱婦孺也差不多。而殺掉一個手無寸鐵的使者,這會讓人們所不齒。用作疑兵之計。使者的作用也有刺探軍情的意味,戰場之上鬥智鬥勇,經常會將計就計放出一些真真假假的訊息讓使者上當,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赤壁之戰時的“蔣幹盜書”。
為什麼古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古代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原因:
古人講究禮儀,從春秋開始大國在儒家的遊說下,都開始以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學說,論語中禮讓便可以說明當時大諸侯國所信奉的禮儀,即便是與小國打戰,出於禮數,大國國君仍需派遣禮儀司甚至親自接見對方的拜使,中國是禮儀之邦,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時代,中國人都很注重錶行禮儀;戰爭雙方的使者往往扮演重要角色,雙方是戰是和使者起到關鍵作用,所以往往不斬來使;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古代戰爭規則中最常見的一條,在現代戰爭中也是這樣,現在戰爭中除了不斬來使以外,還有不殺俘虜,不殺醫務兵,不殺婦孺,兒童,老人以及無反抗能力的人等,體現現代社會文明人道的一面,同時也是瓦解敵方的抵抗力樹立正義之師的形象。
不斬來使的上一句是什麼
不斬來使的上一句是兩國交戰,此詞指的是兩軍在作戰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商的代表傳達資訊。這是歷代戰爭的規則。“使”即“使者”。不斬“使者”是從古至今的戰爭法規。任何交戰方都得遵守。
歷史上最著名的戰時兩國使節以禮相見的故事是“彭城相會”。450年南朝劉宋與北魏發生戰爭,劉宋發起北伐,先勝後敗,戰略據點彭城被包圍。江夏王劉義恭率領軍隊死守彭城(今徐州),北魏太武帝想一舉打過長江,派出李孝伯為使節進彭城勸降。劉義恭派了張暢為代表與李孝伯談判。兩人都是當時的“名士”,互相代表各自的君主贈送禮品,儘管處在極其殘酷的戰爭環境,但他們在談判中卻仍然是文質彬彬、禮貌周全。這次談判本身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結果,可雙方的禮節及言辭,一直被後世譽為戰場佳話。
飛鳥千里不敢來什麼意思
遷移的飛鳥不遠萬里飛回來,卻不敢靠近。
原文: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
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
平明乍逐胡風斷,薄暮渾隨塞雨回。
繚繞斜吞鐵關樹,氛氳半掩交河戍。
迢迢徵路火山東,山上孤雲隨馬去。
譯文
火山高高聳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雲厚。
...
為什麼古代兩國交戰不殺信使
古代兩國交戰不殺信使的原因為:
1、不殺信使表示本國有胸懷,有氣度;
2、各國都認為本國是文明的國家,不會對不攜帶武器的敵人進行攻擊;
3、敵對雙方需要進行交流,協作和談判,殺掉敵軍使者,即斷絕了敵我雙方的聯絡;
4、雙方都會派遣使者送訊息或者禮物給對方,如果斬殺敵人使者,我方使者也會遭敵 ...
飛鳥千里不敢來的意思
1、指的是火焰山山上高溫乾旱,飛鳥千里不敢來。
2、火焰山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止吐魯番桃兒溝,長100公里,火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紅日當空,地氣蒸騰,焰雲繚繞,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西遊記》書雲:“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殼,鐵身躺也要化成汁哩。”這部 ...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是什麼意思
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意思是成功的人會恰當利用外界事物,卻不會被外界事物所牽制。這“物”可以指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是古人先賢留給後世的智慧結晶,出自《管子下篇心術下》。
主要是張揚人的主觀能動性。管子是位不空談的人,窮苦出身,當了總理後輔佐齊桓公稱霸,管子的觀點是實幹興邦,空談誤國。
...
人跡罕至換個詞語使意思不變
1、人煙稀少:人家、住戶非常少;人均居住面積較大;形容地方無人居住,十分荒涼。
2、門庭冷落: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
3、荒郊野外:沒有人類居住的荒山野嶺,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比喻在無人居住的野外。
4、地廣人稀:地方大,人煙少。
5、與世隔絕:與社會上的人們隔離,斷絕來往。形容隱居或人跡 ...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什麼意思
1、「白日不到處」:是如此一個不宜生命成長的地方,可是苔蘚卻長出綠意來,展現出自己的青春。
2、「青春恰自來」: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蘚自己創造出來的!它就是憑著堅強的活力,突破環境的重重窒礙,煥發青春的光采。出自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詩歌《苔》。 ...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出使外國各方,不辜負君主的任命,原文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出自《論語·子路篇》。整句話的意思是在個人行事上能有知恥之心,出使外國各方,不辜負君主的任命,這可以稱之為“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