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由來++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是什麼

  有關中秋節的起源叫法較為多,中秋節一詞最開始來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退,行糜粥飲食搭配。傳說故事唐玄宗夢遊月宮,獲得了霓裳羽衣曲,民俗剛開始過中秋節。中秋佳節的風靡起源於宋代,至明代時,已與元旦節相媲美,變成我國的關鍵傳統節日之首。

  中秋佳節,別稱月夕、秋節、女兒節等,是時興於我國諸多中華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中華傳統文化傳統節日。

  有關,中秋節的起源叫法較為多。在其中中秋節一詞最開始來源於《禮記·月令》中的仲秋之月養衰退,行糜粥飲食搭配。。之說它始於古時候君王的祭拜主題活動。《禮記》上記述 君王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說祭月球,表明早就在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就已剛開始祭月、拜月了。之後皇室官員和文人學士也陸續效仿,逐漸傳入民俗。二說,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相關。8月中秋節時,糧食作物基礎都成熟期了,農戶以便慶賀大豐收以中秋節這一天做為傳統節日。也是史學家強調中秋節起源應是隋末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的那時候。這天,唐軍裴寂看到月球,取得成功創造發明了月餅禮盒做為軍糧,取得成功處理了軍內穀物不足的難題。自此,大家便把八月十五列入中秋佳節為此做留念。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習慣,據史學家推論,最開始是古時候皇宮文人墨客盛行,隨後外擴散到民俗的。早就在魏晉樂府《小編40歌》中,總有那首《秋有月》描繪道 仰頭望月明,寄情千里光。

  在唐朝,中秋賞月、玩月甚為風靡,很多作家的名作中常有詠月的詩句,中秋佳節剛開始變成固定不動的傳統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述總有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傳說故事唐玄宗夢遊月宮,獲得了霓裳羽衣曲,民俗才剛開始風靡過中秋節的習俗。

  中秋佳節的風靡起源於宋代,至明代時,已與元旦節相媲美,變成我國的關鍵傳統節日之首。這都是我國僅次新春佳節的其次大傳統民族節日。宴飲、吃月餅、飲桂花酒等風俗習慣也廣為流傳迄今,中秋佳節與端午、新春佳節、清明時節並稱之為我國四大傳統民族節日。

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節來歷和意義

  植樹節的由來 植樹節來歷和意義

  公曆3月12日,是我國法定的植樹節,也是我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日子。孫中山特別關注植樹造林事業,並將之視作關係國計民生的大事來推動。1915年,正是在他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規定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1981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作出《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週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我們應該提倡把這項任務列入清明節活動的範圍,並透過清明植樹活動,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植樹節起源

  我國古代在清明時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但清明的習俗不止是植樹一個,清明也還不是法定的植樹節。近代法定的植樹節則起源於美國。1872年美國內布拉斯加州決定自1885年起,每年4月22日為州植樹節,以後美國各州以至世界各國根據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確定各自的植樹節。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以法律形式規定的以宣傳森林效益,並動員群眾參加造林為活動內容的節日。按時間長短可分為植樹日、植樹周或植樹月,總稱植樹節。透過這種活動,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們對森林功用的認識,促進國土綠化,達到愛林護林和擴大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全民植樹而規定的節日。1979年2月23日,我國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決定,仍以3月12日為中國的植樹節,以鼓勵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改善環境,造福子孫後代。

  植樹節歷史

  孫中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意識到森林的重要意義和倡導植樹造林的人。

  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的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12年5月設立了農林部,下設山林司,主管全國林業行政事務;1914年11月又頒佈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 。

  1915年7月,在孫中山的倡議下,當時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規定了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指定地點,選擇樹種,全國各級政府,機關,學校如期參加,舉行植樹節典禮並從事植樹。經當年7月21日批准後,通令全國如期遵照辦理。自此我國有了植樹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逝世三週年,國民政府舉行了植樹式。以後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

  1928北伐完成後,4月7日由國民黨政府通令全國:“嗣後舊曆清明植樹節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民國1929年2月9日農礦部又以部令公佈《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16條。而國民政府行政院農礦部長易培基遵照孫中山先生遺訓,積極提倡造林,於1930年2月呈准行政院及國民政府,自3月9——15日一週間為“造林運動宣傳週”,於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舉行植樹式。北方地區以3月初旬,寒氣未消,還不適於栽樹之故,特規定植樹式仍於3月12日舉行外,造林宣傳運動周延之清明節行之。並由該部公佈《各省各特別市各縣造林運動宣傳週辦大綱》7條,以便全國照辦。

  新中國成立之後

  1956年,毛澤東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79年2月,在鄧小平提議下,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正式通過了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於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將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之日定為我國植樹節,也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象徵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實現的遺願將在新中國實現。

  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這是建國以來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對綠化祖國作出的第一個重大決議。決議指出,凡是條件具備的地方,年滿11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除老弱病殘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義務植樹3棵至5棵,或者完成相應勞動量的育苗、管護和其他綠化任務。決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人人動手,每年植樹,愚公移山,堅持不懈”。

  1982年的植樹節,鄧小平同志率先垂範,在北京玉泉山上種下了義務植樹運動的第一棵樹。

  1984年 9月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七次會議透過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總則中規定:“植樹造林、保護森林是公民應盡的義務”,從而把植樹造林納入了法律範疇。

  1990年3月12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4枚“綠化祖國”郵票,第一枚為“全民義務植樹”。

  植樹節的意義

  1、植樹造林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可以綠化和美化家園,同時還可以起到擴大山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保護農田、調節氣候、促進經濟發展等作用,是一項利於當代、造福子孫的宏偉工程。為了保護林業資源,美化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根據本國實際情況設立了植樹節。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並積極投身植樹造林活動,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將會得到不斷的改善。

  2、植樹造林可以美化環境,提高空氣質量,還能改善氣候狀況,茂密的樹冠可以遮蓋陽光的照射,將20%左右的熱量反射回天空,60%—70%的熱量被樹冠吸收。此外植物蒸騰作用的維持也需要吸收大量的熱量。由於樹林內空氣溼度大,熱容量大,風又小,因此溫度變化是比較緩慢的。

中國的中秋節由來 中秋節的三大傳說

  中國的中秋節由來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唐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國泰民安,人們也有很多的空閒時間和金錢來舉辦各種活動。而中秋節正好是秋高氣爽,農活空閒的時候,所以在唐朝這個節日也就變得相當重要,帝皇群臣也希望這個以這個節日來表示他們的功績。又有唐朝詩人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曾寫:“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在時間上取中,符合咱們的中庸之道;天氣上冷熱相宜,月相又圓,所以八月十五賞月便成為一種風俗。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後來明清時期也繼承了這個節日的風俗,而且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並有猜燈謎,看花燈等活動。

  中秋節的三大傳說

  一、嫦娥奔月:遠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一個名叫后羿的青年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連續射下了九個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據說王母為獎勵后羿射日,賜給他一粒不死藥。並告訴他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此藥交給嫦娥珍藏。心懷鬼胎的蓬蒙乘后羿出獵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隨即身子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來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

  二、玉兔搗藥:據說嫦娥身體變輕,在服下不死藥升空時,惶恐中的她想抓住什麼壓下身子,恰好抱起了一直自己餵養的白兔。白兔當然無法留住嫦娥,隨她一起上了月亮,成為神話中一抹可愛溫馨的色彩。

  三、吳剛伐桂:傳說月中有桂樹,《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樹”,後來的傳說更加具體,桂樹旁又添了一個伐桂之人吳剛。月中之桂樹與吳剛的傳說,以唐代段成式《酉陽雜 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載最為具體,其雲:“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 令伐樹。”意思是說吳剛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發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樹月桂。月桂高達五百丈,隨砍即合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作為對吳剛的懲罰。

  中秋節各地的風俗習慣

  中國地域博大,東西南北四方風俗迥異,關於中秋節各地的習俗,也是各有千秋。在福建浦城中秋節的這一天,女子務必要穿行南浦橋,這樣能夠為自己祈福,身體健康長壽。在建寧,中秋節這一天的夜晚,已經結婚的女子需要掛燈,向月宮求子。

  而在廣東潮汕,中秋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需要拜月,夜幕將至,皓月當空,每家每戶的婦女需要設案當,在桌子上擺滿佳餚作為祭禮,誠懇的祈禱今後能夠平安喜樂。

  河北省的人將中秋節稱為小元旦,我們從這裡能夠看到,這裡的人將中秋節看得分外重要。在中國歷史上,中秋節處於豐收時期,在古代,對於以農為本的百姓來說,中秋節更是分外重要,而河北省部分地區的人正是沿襲了這種習俗。他們認為,在中秋節下雨是十分不吉利的,因此在中秋節這一天,他們經常會祈禱,千萬不可下雨。

  在江南地區,自古以來,風流雅士多出自於此。在中秋節這一天,人們喜歡結伴登樓賞月。在明朝初期,南京甚至建立了許多賞月的樓宇,比方說望月樓以及朝月樓,都用來供文人雅士或者平民百姓賞月。


除夕的來歷說是什麼 除夕有哪些避諱需注意

  每個人對於過年都有不同的計劃,有的打算出門旅遊,有的就在附近購物看電影,總之是一個難得休息的節日,能夠和久違的親朋好友見見面,其中還包含很多傳統特色的民俗,需要人們逐一去探索,瞭解背後的來源與精彩的故事。   除夕的來歷和傳說   關於這個節日有很多版本的說法,最常見的就是講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 ...

聖誕節的來歷說是什麼

  1、聖誕節的來歷:其實聖誕節是慶祝聖子耶穌基督的誕生。據說耶穌是因著聖靈成孕,由童女馬利亞所生的。使者加伯列在夢中曉諭約瑟,叫他不要因為馬利亞未婚懷孕而不要她,反而要與她成親,把那孩子起名為“耶穌”,意思是要他把百姓從罪惡中救出來。當馬利亞快要臨盆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務必到伯利恆申報戶籍。約 ...

八月十五中秋節由來 關於中秋節來歷傳說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由來關於中秋節的來歷和傳說   1、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   先秦西漢的儒家經典《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的意思,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發展到後來,貴族官吏、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遂漸漸傳到民間。   2、源於農業生產   中國自古是農耕民 ...

八月十五中秋節來歷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天的傳說和傳統。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 ...

中秋節的真正來歷 中秋節由來傳統風俗

  中秋節的真正來歷 中秋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 ...

中秋節來歷風俗的簡短介紹 中秋節由來及傳說

  中秋節的來歷簡短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 ...

中秋節來歷風俗 中秋節由來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的由來是什麼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