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臨城下本意是敵兵已到城牆之下。指大軍壓境,已遭圍困,形勢十分危急。出自《戰國策·齊策二》:“齊必舉兵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間伐韓。”
《戰國策·齊策二》這是一篇記載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字,也強調了任用和表彰賢德之人在治理國家過程中重要意義。
1、出處: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譁。"
2、舉例造句:看見門上那些人在那裡交頭接耳,好像要使賈政知道似的,又不好明回,咕咕唧唧的說話。
3、近義詞:竊竊私語、竊竊私議。
4、反義詞:大聲喧譁。
5、歇後語:拿漿子糊紙人。
6、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兩人湊近低語。
7、故事:林沖因為得罪了高太尉,被髮配到滄州草料場。在滄州他見到了朋友李小二,經常去李小二的酒店喝酒。有一天酒店來了兩個東京人,他們吃飯時交頭接耳低聲嘀咕,李小二估計與林沖有關,告訴林沖。林沖毅然殺死陸謙。
1、望洋興嘆出處:《莊子·秋水》:“據說;河神因河水大漲而自以為了不起。後來到了海邊;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洋;於是望洋向若而嘆。”
2、讀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3、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
出自於先秦· 孔子《 論語· 泰伯》一書,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任重道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例句:
這一目標的實現,儘管任重道遠,但不再是夢。對於中國這個尚有眾多貧困人口的國度來說, 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更是任重道遠。 ...
1、出自《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2、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時候,滿心高興,頗有躍躍欲試的意思,到過之後,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覺得望洋興嘆了。”
3、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類的商業活動自古就與水陸交通息息相關,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麼 ...
交頭接耳:交頭:頭靠著頭;接耳:嘴湊近耳朵。形容兩個人湊近低聲交談。出處: 元朝關漢卿《單刀會》的第三折:“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譁。”《單刀會》,正名《魯子敬設宴索荊州 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是元代大戲曲家關漢卿的雜劇作品。劇本寫三國時關羽憑藉智勇單刀前赴魯肅所設宴會,最終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劇共四折。《 ...
生如夏花這個成語出自泰戈爾寫的詩歌《生如夏花》收錄在《飛鳥集》中,意思是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寓意是生命要活的像夏季的花朵那般絢爛奪目,努力去盛開,可除了生命中的美麗,人生也難免會有不完美的地方和不如意的結局,即使是悲傷如死亡,淡然的看待,就像秋葉般靜美地接受所有的結局,最美的我已盡力去爭取經 ...
望洋興嘆仰頭慨嘆(望洋:仰頭看)。比喻因力量或條件達不到而感到無可奈何。
提示“興”這裡不讀xìng。
成語解釋望洋:仰視的樣子。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在偉大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渺小。現多比喻做事時因力不勝任或沒有條件而感到無可奈何。出處《莊子·秋水》:“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
成語出處,先秦,荀況《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成語故事,戰國末期我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荀況在《勸學》中教育人們做事情要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是不停地雕刻,金屬和石頭那麼硬的東西都可以鏤穿,其中鏤刻是一種精細的雕刻方式。 ...
出處:《漢書》:“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釋義:指從實際物件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絡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
用法:用作褒義。一般作定語、補語、狀語。
結構:緊縮式。
例句:總結經驗要實事求是,不可弄虛做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