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滴露和雲,添花補柳,梳洗工夫。——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有關乞巧節的詩句彙總
2、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3、奈南牆冷落,竹煙槐雨。——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4、玉鉤斜傍西南掛。——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5、暫驚河女鵲,終狎野人鷗。——李嶠《同賦山居七夕》
6、陳跡曉風吹霧散。——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7、鶴鉤空帶蛛絲卷。——吳文英《鳳棲梧·甲辰七夕》
8、上窗風動竹,月微明。——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9、夢魂偏記水西亭。——呂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0、黃四娘沽酒當壚,一片青旗,一曲驪珠。——喬吉《折桂令·七夕贈歌者》
11、更深黃月落,夜久靨星稀。——任希古《和長孫秘監七夕》
12、香袖憑肩,誰記當時話。——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13、玉露金風報素秋,穿針樓上獨含愁。——德容《七夕二首·其一》
14、露蛩初響,機杼還催織。——吳文英《六麼令·夷則宮七夕》
15、天為歡遲,乞與初涼夜。——晏幾道《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16、數日西風,打秋林棗熟,還催人去。——吳文英《惜秋華·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17、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
關於乞巧節的古詩 乞巧節的經典詩句
乞巧
唐代: 林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鵲橋仙·乞巧樓空
清代: 納蘭性德
乞巧樓空,影娥池冷,佳節只供愁嘆。丁寧休曝舊羅衣,憶素手、為予縫綻。
蓮粉飄紅,菱絲翳碧,仰見明星空爛。親持鈿合夢中來,信天上、人間非幻。
辛未七夕
唐代: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六麼令·夷則宮七夕
宋代: 吳文英
露蛩初響,機杼還催織。婺星為情慵懶,佇立明河側。不見津頭艇子,望絕南飛翼。雲梁千尺。塵緣一點,回首西風又陳跡。
那知天上計拙,乞巧樓南北。瓜果幾度淒涼,寂寞羅池客。人事迴廊縹緲,誰見金釵擘。今夕何夕。杯殘月墮,但耿銀河漫天碧。
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宋代: 晏幾道
喜鵲橋成催鳳駕。天為歡遲,乞與初涼夜。乞巧雙蛾加意畫。玉鉤斜傍西南掛。
分鈿擘釵涼葉下。香袖憑肩,誰記當時話。路隔銀河猶可借。世間離恨何年罷。
乞巧詞
唐代: 施肩吾
乞巧望星河,雙雙並綺羅。不嫌針眼小,只道月明多。
乞巧行
明代: 何景明
鵲橋崔巍河宛轉,織女牽牛夜相見。岳陽女兒迎七夕,乞巧樓高高百尺。
華燈明月光窈窕,結綵蟠花綺羅繞。富家女兒恃嬌小,年年乞巧不得巧。
貧家女巧世所稀,只為他人縫嫁衣。須臾露溼金剪刀,只星漸沒河漸高。
人間天上兩迢遙,步襪仙裙空寂寥。君不見古來巧拙何足語,歲歲樓前競兒女。
秋景 乞巧文
宋代: 劉辰翁
能拙吾無比,高靈昔有聞。不知天下巧,乞以世間文。
果列空庭露,香浮入漢雲。天孫何冉冉,柳子蓋云云。
有說能要我,無才可贈君。絳衣持節後,窮達竟何分。
乞巧節的習俗
在民間,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種,除了以上所說的月下穿針、蜘蛛卜巧、丟巧針、擲松針外,還有在井邊、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哭泣,以麥、豆嫩投放水中等多種乞巧方式。
在七夕乞巧活動中,婦女們不僅可以向織女乞求技藝,還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和需要,向織女乞富、乞壽、乞子、乞愛情:經濟不富足的乞求財富;身體贏弱的乞求健康長壽;沒有/乙子的可以乞求貴子;沒有婚嫁的可以乞求長得更漂亮以獲純真愛情。在眾多的願望中,每人只得乞求一種,而且要連乞二三年方現心誠。在乞巧之前,要事先祭拜牛郎織女,祭拜之後跪地祈禱,心中默唸自己的心願。乞巧活動結束時,婦女們一般將供奉的瓜果等供品一半投於房上以供天女享用,另一半留給自己,與大家分食。亦有的地方將所用花粉一半投於房頂,一半留作自用,以求長得像織女一樣聰穎美麗。
1、巧果。巧果即七夕果,乞巧果子,又稱巧食或巧舌,是上海地區特色傳統糕點,七夕的應節食品。民間常以“七曲八彎”來形容“七巧”的形狀。上海郊縣農村有這樣的習俗,即新婚婦女在農曆七月初七(俗稱巧日)走孃家時,都從孃家帶些巧果回來送給丈夫。
2、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坐看牽牛織女星、祈禱姻緣、儲七夕水等,是七夕的傳統習俗。經歷史發展,七夕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在當代更是產生了“中國情人節”的文化含義。
1、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3、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4、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5、銀燭冷秋光畫屏,碧天晴夜靜閒亭。
6、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7、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8、尋思不 ...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古代少女、閨婦最重視的節日。如今“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民間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原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 ...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
珠村乞巧節將於28日結束。資訊時報小編 巢曉 攝
“廣州乞巧文化節”正在爭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小編昨日從廣州乞巧文化研討會上獲悉的。有專家建議,在乞巧文化節的舉辦地——天河珠村,打造傳統文化一條街,並建設乞巧文化博物館,吸引廣大市民前來參觀旅遊。
乞巧文化節於8月23日在天河珠村開 ...
中國農曆的7月初7,是中國民間的乞巧節,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日子。
上古的時候,天空碧蘭如洗,一點雲彩也沒有。天帝覺得太單調了,就吩咐他的7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件衣服。7個女兒織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還是很單調。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的人,她在花園裡發現一種開著7種顏色 ...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麵、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 ...
過去7月7日晚,姑娘們歡聚在葡萄架下或者空場上擺上香蠟供果,坐在一起念唱:“7月7日呼兒咬,梧桐樹上花兒開。花兒開,花兒擺,我把七姐請下來。清清水,清清水,我和七姐同洗腿。桂花油,桂花油,我和七姐梳光頭。一碗茶,一碗茶,我和七姐把話拉。”傳說七姐臨凡,會給每個姑娘增添聰明和才藝。有的還當場表演剪紙、結線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