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咸陽乞巧節

咸陽乞巧節

  過去7月7日晚,姑娘們歡聚在葡萄架下或者空場上擺上香蠟供果,坐在一起念唱:“7月7日呼兒咬,梧桐樹上花兒開。花兒開,花兒擺,我把七姐請下來。清清水,清清水,我和七姐同洗腿。桂花油,桂花油,我和七姐梳光頭。一碗茶,一碗茶,我和七姐把話拉。”傳說七姐臨凡,會給每個姑娘增添聰明和才藝。有的還當場表演剪紙、結線絛子,第二天如果男子爭著觀看,誰就被公認為心靈手巧,能嫁個好女婿,夫妻會白頭偕老。建國後,此俗漸衰。

乞巧節七月初七情人節

  農曆七月初七,俗稱“七夕節”,也稱為“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是古代少女、閨婦最重視的節日。如今“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七夕節”民間又稱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原為乞巧節。七夕乞巧,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以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對時間、對數字的崇拜。

  農曆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織女七姐,虔誠地陳列花果、女紅。各地民俗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為牛慶生、吃巧果等等。乞巧節,乞巧有一種是“卜巧”,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

  吳地民間在七月初七夜,向織女乞求智慧和技藝的“乞巧”習俗。先時,用茶杯盛井水與河水混合的“鴛鴦水”,置於庭院承接露水攪和,日照後水面生膜,姑娘們將小針投入,浮於水面,視水底針影。如針影呈雲龍花草狀即為“得巧”,而似椎杵狀者為“拙巧”。

  七月初七,吳地有各色各樣巧果可買。

  農曆七月初七,正是盛夏。晚上,天上繁星閃耀,一道銀河橫貫南北。銀河的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牛郎織女”傳說是在我國民間流傳時間最早、流傳地域最廣的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

  相傳,七夕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女子在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傳說,七夕的夜晚,不僅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在瓜果架下可聽到兩人相會時的脈脈情話。也許,這就是七夕成了“中國情人節”的由來

  每年在七月初七,蘇州會舉辦各種相親、聯誼活動,希望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農曆傳統節日-乞巧節

  ☆乞巧節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這個傳說雖在《詩經》中就已肇其端,但當時並無七夕渡河的記載,到漢代《淮南子》中始有“烏鵲填河而渡織女”之說,《風俗通》亦記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從東漢崔C85C的《四民月令》和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來看,七夕作為節日當始於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內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佈詔令恢復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著初六當初七”之諺。

  從前山東各地都以七夕為節,舉行多種多樣的乞巧活動。單縣的七月七日之夜,乞巧活動十分熱鬧,穿著新衣的少女,三五成群地聚在庭院中,擺上香案,陳列各種瓜果和化妝品,一起祭拜七姐姐,邊拜邊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然後每人從老太太手中接過一根針、七根線,藉著香頭的微光穿針引線。誰穿上線,誰就算乞得巧了,穿得最快者最巧。漂針乞巧,用一碗水在太陽底下曬一中午,然後將針或穀物的芽放進碗裡,讓它飄浮水面,看水底的針影,成各種花紋者為得巧,如針影粗直、細微則是拙的徵兆。曲阜地方於七夕做巧果與巧燈。巧果與巧燈都有各種各樣造型,巧燈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藥、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燈。孔府把巧果和巧燈作為節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後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果與巧燈,各庭院和花山頂上,擺以巧果為主的點心和茶水。入夜,府中人坐庭院中仰望牛郎織女會面。膠東地區在乞巧之前有請七姐姐的活動,姑娘們白天到田地裡去“偷”一些青秫秸,一路上不回頭,不說話,回家後扎一佛龕,或在土臺上搭一小棚,內供織女圖。入夜後,姑娘們再手持秫秸圍井臺轉一圈,請七姐姐位歸佛龕,然後坐在織女像前,對拍巴掌向織女乞巧。邊拍邊唱:“一巴掌一月一,姐姐教我納鞋底。二巴掌二月二,姐姐教我繡花裙……”一直唱到十二月。

  乞巧節的節日活動,帶有競賽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饃饃、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舊時長島縣的拉巧,其實就是鬥巧。節前,姑娘們聚在一起,精心裝飾巧棚,巧棚中有獅子、鬥雞、鳳凰、鯉魚跳龍門、戲出子、轉燈、餑餑、金鐘等。節日期間,把巧棚佈置一新,晚飯後,姑娘們聚在一起,明燈蠟燭,唱喜歌拉巧。觀眾絡繹不絕,有的帶到外村去表演,一般延續四天左右。無棣、長島等地有做巧芽、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榮成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看巧雲。無棣牧童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據說七夕是牛的生日)。曲阜、寧陽等地習慣於七夕之日曬衣物。日照婦女在這一天都要洗頭,據說這天洗頭頭髮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臨沂一般都在這天洗涮油罐子,據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涮,用水輕輕一衝就潔淨了。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認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乞巧節的飲食,一般是麵條、水餃、饅頭和烙果子等。臨沂習慣用儲蓄的露水做麵條,堂邑縣把七夕做的麵條叫雲面,意為巧雲,昌邑用七種野菜包包子,膠東家家戶戶烙“巧果子”(先用油、雞蛋、糖把麵粉和好,再用荷花、桃、魚等模子製成各種花樣,最後烙熟),用線穿起來,給小孩掛在脖子上,邊玩邊吃,親友之間相互饋送。臨朐等地,婦女習慣在七夕之日回孃家串親。


廣州28日落幕

     珠村乞巧節將於28日結束。資訊時報小編 巢曉 攝   “廣州乞巧文化節”正在爭取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小編昨日從廣州乞巧文化研討會上獲悉的。有專家建議,在乞巧文化節的舉辦地——天河珠村,打造傳統文化一條街,並建設乞巧文化博物館,吸引廣大市民前來參觀旅遊。   乞巧文化節於8月23日在天河珠村開 ...

七夕的傳說

  中國農曆的7月初7,是中國民間的乞巧節,傳說這一天,也是天上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日子。   上古的時候,天空碧蘭如洗,一點雲彩也沒有。天帝覺得太單調了,就吩咐他的7個女兒紡紗織布,給“天”做件衣服。7個女兒織出的布不是灰色就是白色,還是很單調。7姐妹中最小的妹妹是個有心的人,她在花園裡發現一種開著7種顏色 ...

邯鄲二月二

  每逢農曆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麵、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 ...

  農曆七月的傳統民俗活動是初七的乞巧節,又稱女兒節、情人節、雙星節。今年的乞巧節是在公曆8月4日。   浙江自古種桑養蠶,繅絲織棉,是女都要當戶織,家家都有機杼聲。帝皇們要穿江浙的綾羅綢緞才顯華貴,隋煬帝把運河從北京挖到了杭州,宋高宗把皇宮建到了浙江,使浙江的絲織業更得發展,也使江浙婦女的經濟地位比其它地區 ...

七夕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

  七夕乞巧節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乞巧節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 ...

的風俗有哪些 的民間習俗

  乞巧節的風俗有哪些 乞巧節的民間習俗   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在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 ...

古代是什麼 又叫什麼

  古代乞巧節是什麼節 乞巧節又叫什麼節   乞巧節也叫作七夕節。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