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劉伶的典故

劉伶的典故

  數量較多,此處列舉4例:杜康造酒劉伶醉、劉伶醉酒、嗜酒如命、縱酒放達;

  劉伶醉酒詳解:

  有一次,他的酒病又發作得很厲害,要求妻子拿酒,他的妻子哭著把剩餘的酒灑在地上,又摔破了酒瓶子,涕泗縱橫地勸他說:你酒喝得太多了,這不是養生之道,請你一定要戒了吧。劉伶回答說:好呀,可是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沒法戒酒的,必須在神明前發誓,才能戒得掉。就煩你準備酒肉祭神吧。他的妻子信以為真,聽從了他的吩咐。於是劉伶把酒肉供在神桌前,跪下來祝告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說完,取過酒肉,結果又喝得大醉了。

劉伶是哪個朝代的

  劉伶(生卒年不詳,一說認為約221年-約300年),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與阮籍、嵇康、山濤、向秀、王戎和阮咸並稱為“竹林七賢”。劉伶嗜酒不羈,被稱為“醉侯”,好老莊之學,追求自由逍遙、無為而治。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因無所作為而罷官。 泰始二(266)年朝廷徵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被劉伶拒絕,後卒。

劉伶的名言是什麼

  劉伶,生於221年,卒於300年,字伯倫,沛國人,魏晉時期詩人,“竹林七賢”之一,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平常不濫與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心,只有和阮籍、嵇康很投機,晉武帝泰始初,對朝廷策問,強調無為而治,以無能罷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蔑視傳統禮法,劉伶今唯存《酒德頌》文一篇,《北芒客舍》詩一首。

  劉伶的名言如下所示:

  1、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有衣庫,你們為何入我褲中:此話為劉伶醉酒後所言,意思為天和地都是他的房子,而他的房屋是他的衣褲,此話為劉伶用於讚揚自己不修邊幅之辭;

  2、死便埋我:早年劉伶沒有成婚,也不在乎有沒有家產,經常坐在鹿車之上,隨身攜帶著一壺酒,還讓人帶著鋤頭跟著他,說道,以後我去世在哪個地方你就把我埋在哪個地方;

  3、何以除斯嘆,付之與瑟琴:如何才能派遣消除掉胸中滿腹的愁懷,唯有撫琴彈瑟,一抒衷腸。


醉是哪裡的酒

  劉伶醉,是河北省徐水縣酒廠釀製的特曲名酒,屬於特曲香型。   劉伶醉系用河北本地產的優質高粱、大麥、小麥、大米、小米、糯米、豌豆等7種糧食為原料,取太行山下古流瀑河畔之甘泉,採取傳統的老五顏工藝釀造。又以張華村(劉伶墓所在地)的芳香泥土封窖,發酵陳釀而成,酒色明淨清澈,酒質綿甘醇和,飲後回味餘香悠長。   ...

中國酒仙是誰?是李白還是呢?

  小酒怡情大酒傷身,許多人對於酒都存著喜愛與討厭雙面情緒。而在古代就有著許多嗜酒如命的人,在歷史上為酒痴迷的人不在少數,而傳說中的酒仙則是誰呢?那麼,本期酒文化了解中國酒仙是誰。   可能感興趣》》西方酒文化的起源   酒仙一次源自唐朝白居易《對酒》中的詩句,形容嗜酒的人。史上劉伶、李白都被稱為酒仙。    ...

飲盡不留零”醉酒的故事

  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瞭解或者聽到很多故事,而關於醉酒的故事,聽到也並不少,那麼在歷史故事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你聽過嗎?“劉伶飲盡不留零”劉伶醉酒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傳說魏晉年間,濱州地帶有一好酒的劉伶,酒仙杜康奉玉帝旨意前來度化劉伶成仙,從而演繹出劉伶醉酒的故事。為評劇小生代表劇目。    ...

關於備和項羽的成語典故

  1、三顧茅廬。三顧茅廬是指中國三國時期劉備三次到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   2、縱虎歸山。東漢末年,劉備處境艱難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謀士程昱知道劉備不是等閒之輩,勸曹操儘早除掉劉備。劉備為麻痺曹操,裝做種菜不問政治。曹操滅了呂布後,劉備請求帶兵攻打袁術,曹操給了五萬軍馬,劉備離開曹操自立旗號。 ...

備送徐遮伐樹的典故

  “伐樹望徐”。徐庶是第一個投到劉備麾下的比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非常受到劉備的重視。但歷史上並沒有記錄下徐庶的業績。《三國演義》虛擬的樊城大戰,讓徐庶大展鴻圖,大出風頭。徐庶別去,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郎才氣的典故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的典故: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見胸無大志的好友許汜來拜訪,問他有什麼事情。許汜說只想謀求田地,購置房產,陳登只是簡單招待許汜,讓許汜睡下床。幾年後,許汜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同劉備談起此事,劉備說:“要是我就會讓許汜睡地上。” ...

備摔阿斗什麼典故

  劉備摔阿斗的典故:   東漢末年,當年長坂之戰是曹操、劉備兩軍的一次遭遇戰,驍將趙雲擔當保護劉備家小重任。由於曹軍來勢兇猛,劉備雖衝出包圍,家小卻陷入曹軍圍困之中,趙雲拼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之子阿斗,趙雲衝破曹軍圍堵,追上劉備,交還其子。劉備接子,擲之於地,慍而罵之:“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