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譯文: 高祖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營帳中謀劃計策,指揮遠在前線的軍隊取勝,我不如張良。鎮守在都城,安撫四方百姓,供應軍糧到前線,保持糧道補給暢通,我不如蕭何。聯合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賢士,我能任用他們,這就是為什麼我能取得天下。項羽手下只有一個范增而且還不能任用,這就是為什麼他被我打敗了。” 劉邦認為自己知人善用,能取長補短,項羽疑惑猜忌,得人者的天下。
1、劉邦論得天下之道翻譯:
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宴,說:各位王侯將領不要隱瞞我,都說出真實的情況.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項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麼呢?高起 、王陵回答說:陛下讓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就把它(城鎮、土地)賜給他們,與天下的利益相同;項羽卻不是這樣,殺害有功績的人,懷疑有才能的人,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劉邦說:你只知道那一個方面,卻不知道那另一個方面.在大帳內出謀劃策,在千里以外一決勝負,我不如張良;平定國家,安撫百姓,供給軍餉,不斷絕運糧食的道路,我不如蕭何;聯合眾多計程車兵,只要打仗一定勝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豪傑,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有一位范增而不任用(他),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眾大臣心悅誠服。
2、《劉邦論得天下之道》是選自《史記·高祖本紀》的一篇文章。歷史上楚漢之爭,最終結局是劉邦大勝、項羽大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結局,原因是劉邦善於用人。 漢高祖正確地總結了他取得戰爭勝利的成功經驗和項羽的失敗教訓,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讀後感:
它交給我們一種智慧,選擇一個朋友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選擇什麼樣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麼樣的朋友,自己站在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座標上,自己有什麼樣的心智,自己有什麼樣的風采,自己在朋友圈子裡面究竟是一個良性元素還是一個惰性元素,究竟自己是有害的還是有益的。所以一個好人他可以是一粒種子,他可以激化整個朋友圈層,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於給自己開啟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具有光芒的一生。
朋友是人生中一筆寶貴的財富,有的人一直孤身一人,身邊無一兩個知己,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友之道。而有的人卻是朋友成群,走到哪都有朋友,做什麼事情都能找到朋友幫忙,辦事方便。十二星座中的這幾個星座就深諳社交之道,他們朋友遍天下。
金牛座:待人真誠
金牛座為人一向是真心實意,胸無城府,待人真誠,他們所 ...
原因如下:
1、劉邦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儲存自己;
2、劉邦善於採納意見,集思廣益,能隨機應變。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皆為劉邦所用;
3、劉邦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
4、劉邦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在劉邦所用的各種人才中,不少來自敵營。劉項相爭,項羽 ...
1、(1)宮之奇諫假道原文: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
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 ...
1、【原文】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sàng)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duó)。”
【譯文】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裡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 ...
1、《過秦論》中收天下之兵的兵是兵器。
2、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陽。意思是說秦始皇將天下的兵器都是收繳,聚在了都成咸陽。
3、《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此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教訓,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鑑,是一組見 ...
劉邦奪取天下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確立了以關中為根據地,進則爭雄天下,退則據關而守的戰略,因為此戰略,所以劉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項羽必敗,但是隻要性命在,大後方都能送過來糧草士兵,從而東山再起,這也是蕭何被列為漢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還是會得到天下,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注重外交,善於結盟 ...
孟子認為:“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孟子(前372年到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