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建成於1986年6月。塔的基座為花崗石砌成的三級圓形平臺,平臺上的主體建築是用漢白玉石鋪面的”北”字變形為支架的鋼筋混凝土支柱。北迴歸線標誌塔,是標誌地理學上北迴歸線經過地方的建築物。北迴歸線是地球上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也就是北緯23°26′的緯線圈。我國現在已建有11座北迴歸線標誌塔,由東向西分別是臺灣花蓮(2座)、嘉義,廣東汕頭(2座)、封開、從化,廣西桂平、武鳴,雲南墨江、西疇。
汕頭北迴歸線標誌塔建成於1986年6月。塔的基座為花崗石砌成的三級圓形平臺,平臺上的主體建築是用漢白玉石鋪面的”北”字變形為支架的鋼筋混凝土支柱。北迴歸線標誌塔,是標誌地理學上北迴歸線經過地方的建築物。北迴歸線是地球上北溫帶與熱帶的分界線,也就是北緯23°26′的緯線圈。我國現在已建有11座北迴歸線標誌塔,由東向西分別是臺灣花蓮(2座)、嘉義,廣東汕頭(2座)、封開、從化,廣西桂平、武鳴,雲南墨江、西疇。
寧古塔為古地名,約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一帶,範圍大概是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東西兩岸地區,地靠日本海,舊屬吉林管轄。滿語數之六為寧古(ninggun),個為塔,所以寧古塔的意思是"六個",是中國清代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為清代吉林三邊之首(寧古塔、三姓、琿春)。後來其轄域縮小,有舊城遺址。
黑龍江省寧安縣,清代被稱為“寧古塔”的所在地,是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是清代寧古塔將軍治所和駐地,是清政府設在盛京(瀋陽)以北統轄黑龍江,吉林廣大地區的軍事、政治和經濟中心。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建立後金政權時在此駐紮軍隊。地名由來傳說不一,據《寧古塔記略》載:相傳兄弟六人,佔據此地,滿語稱“六”為“寧古”稱“個”為“塔”,故名“寧古塔”。寧古塔轄界在順治年間十分廣大,盛京以北、以東皆歸其統。隨著設廳,疆土逐漸減少。從順治年間開始,寧古塔成了清廷流放人員的接收地。黑龍江省東部的海林縣,是三百多年前清廷流放人犯的寧古塔所在地。被遣戍寧古塔的流人,能生還的極少,大部分都客死該地。